從諸葛亮六出祁山的軍旅生涯中可以得到什麼啟發?


從諸葛亮六出祁山的軍旅生涯中可以得到什麼啟發?

1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是智慧的化身,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為後世所敬仰。

作為一代賢相“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唐代大詩人杜甫還為他寫過好多首詩。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選自《八陣圖》)

再如我們所熟知的一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選自《蜀相》)

不過除了從智力和道德上美化和歌頌諸葛亮之外,我們探討一個更加實際的問題,諸葛亮為何那麼執著地北伐,安安靜靜地做個美男子不好麼?

而且當時的蜀國貧弱,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也坦言道“益州疲弊”,蜀國內部不合,分為荊州和益州兩個派別,而魏國強大,領土和人口就是蜀國的四倍之多。

再加上北伐之道路途遙遠,軍事戰線又比較長,諸葛亮雖有天縱之軍事奇才,可以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不過馬是要吃草的,兵也是要吃糧食的。

從這些角度看來,北伐不是很划算的買賣,那麼諸葛亮六出祁山背後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2

我想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究:

繼承先帝劉備的遺志,克服中原,說到做到,做一個信守承諾的人。這一點是很多人的看法,可以為諸葛亮的赤膽忠心大大點贊。

展現個人的報復和平生之志,這也是後人引用諸葛亮的事例來表達自己平生志向的主要原因。

諸葛亮,用兵如神,不戰則已,戰則必勝!

……

3

上面這些已經成為我們很多人的共識,除此以外,我們還可以談談一些更實際的問題,看看從中能得到什麼啟示:

1、益州疲弊,遲早會被魏國吞併,因此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這體現的也是一種最為基礎的生存法則,弱小的生存姿勢就應該是進攻的姿勢。

在生活中也是同樣的道理,一家剛剛創業的公司,從成立公司的那一刻起就應該是努力奮鬥,自強不息,想盡一切辦法不斷成長壯大,去挑戰並試著戰勝更強大的對手。

對於個人也是一樣的,年輕的時候,尤其是剛剛畢業那一段時間,人生的事業剛剛開始的階段,同樣也應該採取進攻的姿勢,不斷挑戰,不斷超越自己,不斷攻城略地,以獲取更多的資源,而一旦停止了奮鬥和進取,必然會被命運和時代所淘汰。

2、可怕的不是面對著強大的對手,而是在有限的生命中無所作為。有意義的人生和沒有意義的人生,兩者之間最大的差別就是前者為了一個確定的目標不懈努力,即使到最後沒有取得成功,這個奮鬥的過程也是充滿意義的;後者則是無所事事,庸庸碌碌,隨後在一天又一天的沉淪中過完一生。

3、用外部挑戰來團結內部。當時的蜀國分為兩個派別,一個是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另一個是以李嚴為首的益州派,兩派人馬錶面上和和氣氣,暗地裡卻勾心鬥角,時刻都在較量。

這種情況,為了維護內部的穩定,讓大家團結一心,最好的方式就是向外部發起挑戰儘可能地把內部團結起來,因此諸葛亮北伐有著深遠的內部政治的考慮。

從這樣的一些角度來考慮和分析,評價歷史人物或者歷史事件,就超越了從道德和個人好惡的高度。

學會結合當時的背景和現實情況來做出分析,這樣一來,就可以獲得更多的發現,獲得更多可能性的解釋,這也是我們解讀歷史的最好姿勢,進一步“讀史以明志”,指導我們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