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其志″"無知無慾"的思想是要倒退嗎?道德經第三

  •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慾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己,則無不治矣。☜

♞這裡描繪了一幅與世無爭桃源境象,人們吃得飽,身體健壯,無慾亦無求。人們安居樂業,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認為賢能和平庸一樣,不去表彰賢能的人,讓人們不去利用″智巧″,這樣才不會亂,和下文中″智慧岀,有大偽,″″民以其難治,是以其治之多。″不去重識與民生息無關的物品,民眾就是得到珍珠黃金也像對待石頭一樣,天下都是為了吃飽就好了沒有了其他慾望,誰還會偷盜呢?天下萬民也就治而不亂了。

♞這就是古代聖王治理天下的辦法。讓人們無知無慾,不提倡智慧取巧,消彌慾望,但要讓人們知道那些是被禁止的,讓人們有所敬畏,不敢去妄為,行為限定了,也就好管理了。

♛我認為″虛其心″,″弱其志″是本文核心。其意義在於,返樸歸真,不要過分被慾望所累,不是不要發展,相反強調去除過多雜念,不要物慾橫流,過度追求智巧。像如今一些教育過分強調立志,明天就有五百萬,成功秘訣等。理念本文也要了解老子所處時代,理春秋戰國是個怎樣紛爭的時代,就可以理解了。

♛″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聯繫當下情況,用古訓今,實事求是,才是道德經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