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鬱了?聽聽心理專家怎麼說

復工了,但我有點擔心;天天在一線,工作壓力好大;我今天摘了一下口罩,會不會被傳染……面對疫情,不少人會產生抑鬱、焦慮情緒。我們該怎麼應對呢?記者就此採訪了一些在疫情期間提供心理諮詢志願服務的專家。

復工復產,心理建設不能落

終於可以上班了,但又害怕人太多會感染病毒——一些復工者存在這種擔憂,有的甚至產生極度焦慮的情緒。

心理諮詢師呂小天表示,復工後擔心被感染是安全防護意識的體現,但過度焦慮則會產生負面效應。她表示,對於這類人員,首先應該引導他們看到當前疫情向好的形勢和政府採取的有力舉措,各地企業也都根據要求制定了嚴格的復工制度和防疫流程。

“要把擔心化為具體行動。”呂小天說,外出做好個人防護,上班嚴格按照防疫要求規範工作,同時放鬆心態,規律作息,適量運動,提升免疫力,構建良好人際關係。與此同時,相關部門和企業也應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心理輔導。

針對一些人存在的“過度恐疫症”,心理諮詢師何夏燕表示,新冠肺炎初期症狀和一些流感等症狀確實相像,有人對此非常擔心,同時又過度關注各種疫情信息,加劇緊張情緒,產生“疑病”心理現象。

她表示,要積極引導大家開展科學防疫、合理防疫。開窗通風、鍛鍊身體很重要,運動還能分散注意力。另外,一些人過度關注各類疫情信息,容易對號入座增加緊張情緒,建議通過權威途徑瞭解疫情信息和防治方式,不要聽信小道消息。

允許自己的“無能為力”

醫務人員等“逆行者”舍小家為大家,是人們心目中的英雄,但他們也會有普通人一樣的害怕、焦慮等情緒,加之工作壓力大,心理建設更加重要。

“只有先照顧好自己,才能幫助家人和受疫情影響的人們。”心理諮詢師藍斌說,一線工作人員最重要的就是做好防護、調整狀態,當自己無法承受壓力時,應及時向上級反映,允許自己的“無能為力”。

他建議,向親友傾訴、聽音樂甚至不妨哭一哭都是放鬆的小竅門。工作之餘可以進行深呼吸、想象放鬆、肌肉漸進式放鬆等訓練,適量的運動也會讓緊繃的神經和身體得到舒緩,進而改善情緒。

罕見疫情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一些長期“宅”在家裡的人也容易出現焦慮情緒,進而出現家庭關係緊張等問題。

心理諮詢師楊東娟介紹,當感覺到自己有不好的情緒後,先問問自己,讓自己不舒服的是情緒本身還是帶來情緒的事物,找個空間獨處,深呼吸放鬆、聽音樂放鬆或是看一些有趣的視頻等,讓自己內心平靜下來再去處理事情。要注意避免消極應對,不要過量飲酒、吸菸、服用藥物,也不要過度工作和過多睡眠。

積極行動起來就是成長

不想開學曾是不少學生的“夢想”,但當它真的成為現實之後,可能並不如想象中那麼美妙。無法外出的苦悶、對於學業的擔憂等都會困擾大中小學生特別是即將畢業的學生。

從事英語培訓的鄭妍最近給20多個家庭的父母和孩子做了電話訪談,發現這些“宅”在家裡的中小學生不同程度地出現過煩悶、焦慮等情緒,中考生、高考生學習壓力最大。

鄭妍建議學生們把延長的假期作為開學準備期,嚴格遵循上學期間的作息,制定學習計劃和鍛鍊計劃,保證良好的身體和學習狀態。除了學習課本知識,也要積極學習疫情防控方面的知識。如果長時間自學感到孤獨煩悶,可以和好朋友通過電腦或手機視頻聊聊天。當然,要嚴格控制用手機的時間。

受疫情影響,一些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對畢業論文和就業形勢產生了擔憂。心理諮詢師吳中任認為,擔心畢業和工作問題,這是一種自我負責的表現,如果過度焦慮則要採取一些應對措施。

他介紹,首先要看到積極的因素,為幫助畢業生就業,國家已經出臺了很多政策,包括推出全天候網上校園招聘服務,對離校未就業的畢業生開展實名服務等。晚上輾轉難眠時,可以做些呼吸訓練,儘量分散注意力,想一些美好的事情。同時也要有針對性地做好畢業論文準備,積極行動起來,就不會那麼憂慮了。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劉曉穎說,面對疫情,年輕人應該樹立成長性思維,學會在困境中調整心態、更好地規劃自己的學業和生活,真正成長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