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独树一帜”的诗词人,晚年却落叶消逝,在词史开创一个派系

花间飞逝,再无“温庭筠”


在唐代,是历史诗词最繁荣昌盛的时代,当时有名的诗人就有2500多名,各自创作诗词也是数不胜数,个人少则几十篇,多则成百上千篇,凸显出每个诗人对自己生活感悟、对爱情的传达、对友情的炙热、对遭遇的无奈与释怀。




唐代“独树一帜”的诗词人,晚年却落叶消逝,在词史开创一个派系


简介

温庭筠,出生年月没有明确记载,逝于866年,生于太原祁县,是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祖上也是权贵,一生命运多舛,不仅多次考取进士均落榜,并数次被贬,究其原因,也跟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放荡不羁,讽刺权贵,本来不是位高权重,得罪他人,怎么能顺风顺水。相反当时名权具收的元稹、张九龄、上官仪、等人不仅在诗词方面很有成就,在官场也是高人一等。这也体现出温庭筠科考中榜的欲望,但就算你再有才华,总是得罪上级,上升空间自然狭窄乃至破灭。


唐代“独树一帜”的诗词人,晚年却落叶消逝,在词史开创一个派系

温庭筠


才高累身

温庭筠虽有一身才华,但是就连宣宗皇帝对其都称赞不已。后来一次宣宗皇帝与温庭筠的偶遇,因为说话戏谑不尊重皇帝,回宫后便命宰相将其贬至方城当县尉。还不止如此,因为两次损了宰相令狐绹的面子,第一次宰相为了讨好皇上,让他代写《菩萨蛮》,并叮嘱不要说出,心直口快的温庭筠便一吐为快,说了出去,宰相大怒;第二次,随后宰相还有事请教,前来咨询,他却取笑宰相这么简单的东西,您平时还是多看看书吧;使得他在科考寸步难行,后悔感慨,但为时已晚。

之后做了国子助教(国子学中协助博士授业的学官),监视科考,不因人取士,便只通过文章来判定,在当时成为美谈,并且称赞敢于揭露腐败和指责当时政治不足的考文。宰相大怒,将其贬到方城做县尉。当时温庭筠已经60岁左右,又如此打击,一阕不振,最后抑郁而终。《唐才子》中说道;“竟流落而死”,为官止于国子助教。

文学成就

温庭筠精通音律,诗词兼工。其诗词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语言工练,清俊明快,是花间词派的代表作家,被称为花间鼻祖。他与李商隐、段成式文笔齐名,三人都排名十六,故称“三十六体”。现存词数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间集》。

温庭筠作品有传奇《乾馔子》三卷,今不传,部分篇什见于《太平广记》。《采茶录》一卷,不传。类书《学海》十卷,佚。诗文集《握兰集》三卷,《金荃集》十卷,诗集五卷,《汉南真稿》十卷,《汉上题襟集》十卷,皆佚。今存诗九卷,文一卷。

轶事典故

唐代从仕的正途是应进士试,考诗赋,所考的诗赋,都有一定的程式,很考验应试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科试之日,会给每个考生发三根大蜡烛,三根蜡烛烧完,要作完八韵的诗赋。当时有人作对联说:三条烛尽,烧残士子之心;八韵赋成,惊破试官之胆。唐时三条烛烧尽,八韵赋犹未写成的,大有人在。但温庭筠偏一种本领,他应试时,根本不用打草稿,把手笼到袖子里,伏在几上,信口吟诵,便能作完。称为“温八吟”。又有他一叉手即成一韵,八叉手即能完篇,又称为“温八叉”。他还是考场大救星,每次考试,与他邻铺的举子都会沾上他的恩泽,不必自己答卷,温庭筠会替他们答卷的。在大中末年,他累年不第,而善当“枪手”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主考官特地让他于帘下单独应试,不料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还通过口授答案,暗中帮了八个人答卷。此时温庭筠已经41岁,还在考试中弄得满城风雨,扰乱场屋之后,便被贬至隋州当县尉。




唐代“独树一帜”的诗词人,晚年却落叶消逝,在词史开创一个派系


温庭筠的一生命运多舛,多为“情商”不足,缺乏政治头脑,是一个心直口快,心里藏不住事儿的人,因自己性格爽朗,放荡不羁,得罪高管,被权贵排挤,导致生活坎坷,被贬数次,最终流落而亡的下场;可是掩盖不住的是他在诗词方面的极高造诣,在文学独树一帜之人。




喜欢的请给个关注,持续更新精彩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