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禮貌”的弊端,都是這4點引發的,家長要引以為戒


“中國式禮貌”的弊端,都是這4點引發的,家長要引以為戒


現在孩子的教育方式多種多樣,大多數家長教育的時候往往是根據自己的經驗以及別人的方法結合來育娃的。

現在家長都在要求孩子禮貌待人,覺得自己說的都是正確的,但是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都是在去借鑑別人的方法,許多的事情都已經變味了,但是不僅沒有顧忌到孩子的感受,也會惡化雙方的關係。

1、人面前,總說孩子“不懂事”

家長總在外人面前說“自家孩子不懂事,不像你家孩子那麼聽話”,有時候是委婉的誇獎,家長雖然說得時候感覺沒什麼關係,只是表達一下自己的謙虛,但是對於懂事的孩子來說,他的面子沒有了,心理難免都會感覺到失落,他會感覺家長不怎麼愛他,進而給娃造成心理上的傷害。

2、孩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

家長最常給孩子講的可能就是“孔融讓梨”的故事,當家裡孩子有了意見上的爭執或者和別的小朋友打鬧之後,家長往往不會先明辨是非,會先去責備自己家的孩子,給他講一大堆退讓的道理,讓孩子產生自己不管做什麼都是錯的感覺,家長覺得在外就要相處和諧,退讓會顯得有教養,其實,一直的退讓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不敢再去主動做事情。

3、孩子與別人打招呼

在一些陌生的場合,孩子往往會顯得比較害羞,家長在人數比較多的情況下,就會強制性的讓孩子與長輩或者其他的小朋友說話,向其他人顯示自己孩子很有教養。有些孩子比較內向的話,家長就會用嚴苛的語氣批評他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強制性的去打招呼,以至於娃以後見到陌生人就會一直不敢說話。讓孩子有禮貌是對的,但是如果家長不注意點方法,孩子也會出現牴觸的情緒。

4、子過分謙虛

雖然大家都說“謙虛使人進步”,但是大多數情況表明,不謙虛的人進步的也很快。謙虛是由內而外的,並不是展示給其他人去看的,這種事沒有意義的。對於孩子來說,如果在家長的溫柔鄉里待久了,無論都麼懂事,再怎麼謙虛,遇到緊張的事情還是會出現害羞、膽小的情緒。因此,過度的謙虛是不可以的,適當的去誇自己的孩子也能促進孩子內心的自豪感,有利於他們的進步。

因此,孩子的禮貌並不是家長說說就可以了,適度的去突出孩子的優勢,給與孩子進步的動力,更能提升他追求卓越的信心。


感謝您的閱讀,免費送你智慧父母私密課程,讓你在親子教育路上少走彎路,做一個高能量智慧父母,收穫幸福家庭。點擊我的頭像關注後,私信發消息:01,即可獲取。

免責聲明:本文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