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憶秦娥》為什麼被王國維評為“寥寥八字,關千古登臨之口”?

謝小樓


李白的《憶秦娥》為什麼被王國維評為“寥寥八字,關千古登臨之口”?


《憶秦娥》的爭議

關於李白的詞作品,在詩詞界一直有爭議。而爭論最大的就是被列為“百代詞曲之祖”的這首《憶秦娥·簫聲咽》。

正反雙方都有很多大家反覆論證,但是缺乏有力證據證明作者就是李白,畢竟他自己臨死前交給李陽冰並整理成冊的《草堂集》,以及北宋宋敏求增補刻本《李太白文集》都沒有這首作品,不過同時也沒有任何考古文獻發現該作品的其他作者,所以一直沒有定論。

而提出質疑的人是在邏輯上推論,畢竟在初唐,詞牌的前身是低下地位的曲子詞,而真正有文案記錄的可能就是到了中唐白居易的《憶江南》之類的作品了。但這些作品都是樂府舊題,也就是在古體詩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因為格式隨著音樂不斷演變,而詩歌通過近體格律的規則雅化,慢慢地不再適合在普通宴樂中演唱。

如初盛唐王翰、王之渙的《涼州詞》、李白的《清平調》其實都是古體詩的不同演變版本,在當時也都是用來演唱,而《涼州詞》因為格律化劃入七絕,《清平調》由於特殊的音樂變化,加上有人不斷填詞,逐漸演變成詞牌格式。

這一點在以前討論古體詩和詞牌的關係之時就已經詳細講過。其實詞牌就是古體詩在格律化之後,因為下層人民的娛樂需要,在相同的樂曲下填詞而衍生出來的另一種體式的“詩”,當時稱為“詩餘”。而在中唐,詞的創作還沒有墮入晚唐豔詞的地步,第一次詩詞分流還沒有開始。所以我們看到白居易的《憶江南》,《浪淘沙·借問江潮與海水》,劉禹錫的《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的文風都很正,只是偏民俗化(大眾文學的必然性),這和早期的詩風是相似的。

也就是說,詞牌即使在中唐,還在詩曾經的《詩經》時期路子上發展,通俗、正氣,和詩的味道差不多。而李白的這首作品,雖然很好,但是後世的詞味太濃,和他自身的古風《將進酒》、《蜀道難》等比較起來風格也不一致。超越時代的文風即使是出現在李白這樣的天才身上,也是脫離正常思維邏輯的。

說不定李白真是個幾百年之後的穿越者呢?正所謂“遇事不決,量子力學。混沌不清,穿越時空。”這麼想,就萬事大吉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大部分專家存疑,而基本上所有文獻都標上作者李白的緣故。搞清楚這些東西是專家的事,老百姓並不在乎。

因為他們不知道也不在乎詩詞的演變過程。

《憶秦娥》好在哪?

那麼回到題主的問題,這首詞的後八個字好在哪兒?以至於王國維用“關千古登臨之口”的無上評價?

太白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後世唯範文正之《漁家傲》,夏英公之《喜遷鶯》,差足繼武,然氣象已不逮矣。

以王國維的看法,李白的“西風殘照”句明顯勝在氣象。那麼“氣象”是個什麼東西?在文字和畫畫中來說,氣象就是指氣韻和風格。所謂之“氣象萬千”,雖然原意是指景色,但引申出來也是那種行文風格的變化多端。唐韓愈《薦士》詩云:“建安能者七,卓犖變風操,逶迤抵晉宋,氣象日凋耗。”這就是指建安風骨到了晉朝、劉宋,風韻和格調漸漸頹靡的意思。

“關千古登臨之口”,就類似於李白被崔顥關了題詩黃鶴樓的想法。看了這首詞,後人自覺怎麼都無法超過,就不再寫登臨之事了。

當然這只是個比方,寫的人何其多也,只是在王國維眼中,沒有再超過《憶秦娥》的。

我們來看這首《憶秦娥》,是一種什麼樣的氣象: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簫聲嗚咽,斷斷續續,秦娥從夢中驚醒,抬頭是一輪清冷明月。這秦樓的月色啊,年年依舊,照映著灞橋青柳,渲染著悽愴離別。

這裡交代了霸陵傷別,古人出門遠行,一般是在春天,在入冬前就回來了,即使行軍打仗也是如此。因為禦寒技術不行,冬天太艱苦。在春天出遠門,送行的人就隨手摘個柳枝,希望遠行的人能和柳樹一樣堅韌地活下來,平安回來。這種行為慢慢地變成了一種習俗。霸陵在長安外,送別的人一般到這裡就分手了。所以從漢朝起就有了“灞橋折柳”的說法。

上下片中打了個時間差,下片就到了“清秋節”了。清秋節是九月九重陽節,這個時候,離開的人已經走了半年,就算人不回也應該有些音信回來了。秦娥的思念也堆積得更厚了。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我去樂遊原上登高,應節思君,可是你一走便音訊全無。沒有消息啊,只有西風蕭瑟,殘陽似血,拂照著那漢家帝王的陵闕。

秦娥憑高瞭望,不見音塵,卻將殘陽如血,宮闕冷落的景色盡收眼底。短短八個字,把秦娥懷古傷今的弦外之音,表達得淋漓盡致。這兩句與上闋的結尾兩句前後照應,“漢家陵闕”對應了“霸陵傷別”,不但巧妙合回舊漢典故,也把對遠人離別的傷懷,提高到殘照陵闕的感嘆,從個人的小情緒突然升級為時代流逝、時空轉換的大情懷書寫,氣象立刻為之開闊,意境也就更加深遠。

也就是說,這八個字,將原本一首閨閣之怨的小情調作品提升到了大情懷的格局,在意境上凸顯了詞作者的要借秦娥思念抒發自己清秋登臨的感受,能讓讀者巧妙地感受到藏在這首詞牌之下的蒼茫之心。

大氣、蒼涼稱作有氣象。而隨著白居易、劉禹錫等人詞作的出現,文風雖然還是很正,卻又回覆到普通的酒席間的歌女代言風格。這首《憶秦娥》也是代言風格,一直到後主李煜、閒相馮延巳,才逐漸把創作者自身的感情色彩投射進入詞作。到了北宋初的柳永,雖然對詞牌進行了大量改革,不過題材、內容依舊狹隘於鶯鶯燕燕之間,格式也還是代言體。

直到蘇軾的出現,詞牌才真正抒發詞人自身感情,大大方方不再需要歌女代言,寫作題材也開闊到世間萬物,詞這種文體逐漸上升與詩抗衡的地位。

差足繼武之作

而蘇軾的豪放派詞風也不是憑空而來,他前面有范文正公。范仲淹的詞作《漁家傲·秋思》讓人感覺是悽清、悲涼、壯闊、深沉,還有些傷感,而就在這悲涼、傷感中,有悲壯的英雄氣在迴盪著。雖然沒有開宗立派,但是豪放之風已經隱隱成型。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這就是王國維所說的“後世唯範文正之《漁家傲》”,能夠勉強和《憶秦娥》風格匹敵的登臨作品,還有一個就是夏英公的《喜遷鶯》:

霞散綺,月沉鉤,簾卷未央樓。夜涼河漢截天流,宮闕鎖清秋。

瑤階曙,金盤露,鳳髓香和煙霧。三千珠翠擁宸遊,水殿按涼州。

夏英公夏竦,是稍早於范仲淹的,實際上就是他提拔的范仲淹。從這裡我們大概也能看到詞牌風格的承續和進步。正因為夏竦對范仲淹的欣賞,才有了後來的范文正公。不論字詞工巧,只論內容意境,范仲淹的文風明顯要比夏竦的宮廷應制詞氣象開闊,格調更高。

蘇軾的豪放之風的源頭也是從這裡變遷演化而來,詞牌終於走出了題材的狹隘,擁有了“氣象”這個詞的使用權。

時空混亂的質疑

李白到范仲淹,中間差了三百年。為什麼三百年之前的作品風格,會可以俯視詞牌最盛的北宋?這是違背文學發展邏輯的。這也正是大多數人質疑這首《憶秦娥》是否李白真作的關鍵所在。畢竟後人寫了首好作品,因為自己藉藉無名而冒充前代名家來傳播的事情太多了。

就算是今天吧,我們聽到多少“魯迅說過”?那些話,那些雞湯,其實魯迅都沒說過。後來莫言拿了諾貝爾獎了,又有多少文章建立在“莫言說過”的基礎上呢?名人名言,因為有更大的說服力,所以長期被人假造,其目的不過是為了說服讀者相信自己。

今人如此,古人定然也是如此。何況古人對版權之事更是毫無概念,別人的自己能借用,自己的給別人用也無所謂,只要好的作品得到流傳。

這是一種胸懷,也可能是一種無奈。

另外再說一句,王國維是沒有機會讀到主席的《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否則的話他可能會改變想法。


梧桐樹邊羽


李白的這首《憶秦娥》,是千古傳誦的名篇。這首詞和他的《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被後人評為“百代詞曲之祖”。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點評李白時,特地提到了這首《憶秦娥》,他說:太白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關千古登臨之口。

憶秦娥

李白

簫聲咽(yè),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這首詞本是寫女子思念愛人的痛苦,但詩中描寫了長安具有深厚沉澱的歷史遺蹟,使得此詞的氣象變得博大雄渾,意境變得壯闊悲涼。

詞以一曲幽咽的簫聲開場,簫聲的悲涼引起了秦娥對往事的追憶。在她的回憶中,特別重複了“秦樓月”三個字,表達出秦娥對往事的無限懷念。

昔日美好的時光不再,而今只有㶚橋邊,柳樹年年變青,昭示著曾經愛人的離別。

往事不堪回首,愛人不見歸來。於是,清秋之節,秦娥登上樂遊原,在原上,她望曾經愛人離去的咸陽古道,曾經愛人的聲音就是從那裡消失的,曾經愛人離去時揚起的塵土就是在那裡消散的。

而今,音塵已絕,一切都消散在這蒼茫的時空裡,再也找不到對愛人的一點依憑。

站在這樂遊原上,只有西風吹拂,夕陽的餘暉照耀著漢時留下的墳墓與宮闕。

“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結尾的這八個字,昇華了秦娥的情感。她感受到的已不止是一時一人之感,而是蘊含了歷史滄桑的無限感慨。

因為,秦漢留下的這些歷史遺蹟,承載了一個民族的記憶,承載了千年歷史的積澱。“西風殘照,漢家陵闕。”也是登臨懷古的經典畫面,登臨幽思,無出其右。

所以王國維說,此寥寥八字,關千古登臨之口。

答者:謝小樓


謝小樓


說起詞作李白的《憶秦娥 蕭聲咽》,我更喜歡毛主席的《憶秦娥 婁山關》。這兩首詞都是頂針寫法的著名詞作。簡單說,頂針寫法就是前聯末尾詞句,作為後聯的起頭句。比如李白的《憶秦娥》,“秦樓月”、“音塵絕”就是這樣的相互照應。

至於王國維先生的評點,主要是指後兩句“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八字“以氣象勝”。其中的“氣象”,是說與人們常說的開元時代的盛唐氣象已經有很大不同,悲涼之氣正在暗自叢生。

李白的《憶秦娥》意境空曠,由個人之憂愁開始,以歷史之憂愁結束,表達出一種歷史勝衰、古今悲歡的反思情懷。讀這首詞,感覺是震盪,是沉思,寥寥數筆,氣象宏大如天地初開,堪稱千古絕唱!難得王國維先生如此推崇和抬愛!

然,毛主席的《憶秦娥》更是妙筆生花,豪氣難掩!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其中,“霜晨月”和“從頭越”就是頂針的寫法。

大家說說看,哪一首最好?





平民之宴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太白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後世唯範文正之《漁家傲》,夏英公之《喜遷鶯》,差足繼武,然氣象已不逮矣。"所言即為李白的《憶秦娥》,全詞如下: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其中,被王國維評為"寥寥八字,關千古登臨之口"的是最後兩句"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意思是說,李白僅用八個字,就堵住了千百年來登臨者的嘴,換句話說,此八字是千古登臨詞句第一,可見,王國維對李白這首詞的評價之高。那麼,王國維究竟為什麼這樣說呢?


首先,王國維認為,"憶秦娥"這個詞牌名是李白的首創。既然如此,以此詞牌為名所作的詞自有開天闢地之意,為當之無愧的詞中翹楚。

其次,從整首詞來看,有"秦娥"、"秦樓"、"灞陵"、"樂遊原"、"古道"等與歷史興亡密切相關的詞語,使詞作蒙上了一層歷史的面紗秦娥

,指秦地女子;秦樓,為秦地女子所居之所。灞陵,是漢文帝的陵墓所在地,當地有一座橋,為通往華北、東北和東南各地必經之處,《三輔黃圖》卷六載"文帝灞陵,在長安城東七十里……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送別";樂遊原,又叫"樂遊園",位於長安東南郊,是漢宣帝樂遊苑的故址;咸陽是秦的都城,咸陽古道則指漢代的由京城前往西北從軍、經商的要道。這些景物是歷史的見證,是歷史舊跡的象徵,作者用這些詞彙謀篇佈局,將讀者帶入了那片蒼茫的秦漢歲月中,繼而"音塵絕"三字,將曾存在過的一切一筆抹去,所有的滄桑與悲涼盈滿心頭,揮就"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的千古名句。這八個字,是在將所有舊跡一網打破之後的悲慨深沉,是飄蕩在歷史上空的豪邁蒼涼,它將所有的繁華與衰落一語道破,蕩氣迴腸,引人深思。

第三,"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此八字用語精警,字字珠璣。西風指西面吹來的風,多指秋風,暗含肅殺悲涼之意,同時,還可喻指一種勢力或傾向;殘照,指夕陽的餘暉,亦為蕭瑟衰敗的象徵;"西風殘照"四字,一方面渲染了蕭條的環境氛圍,另一方面,則是委婉地展現了漢代輝煌的煙消雲散。"漢家陵闕",指漢朝的陵墓和宮殿,意指漢代的一切皆為塵埃,不復光鮮。這八字,字字有所指,字字含深意,終而將歷史的滄桑感推向高潮,登臨懷古之情全面爆發,將懷古詠史之意發揮至登峰造極之境,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因此無愧於王國維"寥寥八字,關千古登臨之口"的高度評價。(一往文學作者:紫緣)


一往文學


王國維說李白的《憶秦娥》是“寥寥八字,關千古登臨之口”,實際上是說的一種氣象。這句話出自《人間詞話》,單有一篇專門講李白詩詞中的“氣象”,回目是“李白的詩詞以氣象取勝”,原文這樣寫道:

太白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後世唯範文正之《漁家傲》,夏英公之《喜遷鶯》,差足繼武,然氣象已不逮矣


氣象

要弄明白這句話,首要要知道什麼叫氣象。說起來詩詞文章中所謂的氣象,真的很抽象,每次提到這個詞,我都有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如果硬要解釋地通俗點,那就是指氣勢和情態。

南宋詩論家嚴羽曾在《滄浪詩話》中提到過5種詩法,就是說詩的創作方法和規律總結起來一共有五種:

曰體制、曰格力、曰氣象、曰興趣、曰音節。

氣象排在第三種,可見對於詩人來說,讓自己的作品有氣象,是評判作品好壞的方式之一。

其實在王國維心中,詩詞的最高標準是“境界”,前面5法中提到的興趣,王國維評價說這都是片面的認識,境界才是詩詞的本。

而李白的氣象,也正是李白的境界。

李白的氣象

這裡所說的氣象,是盛唐氣象的一種,總結來說就是氣韻雄厚、氣魄雄偉、意境開闊,又略帶悲涼之感。結合到“境界”來說,就是境界大,大到沒邊兒了。

類似這樣的氣象,在李白後期的作品中常見,因為這時候盛唐受了一場安史之亂,已經有所衰退,故而在盛唐氣象中,加入了悲涼感,這也是唐王朝氣運衰敗在文學作品中的一種體現。

遂關千古登臨之口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李白“西風殘照,漢家陵闕”這八個字一出,就是絕唱,出口即巔峰,後人再怎麼努力也是枉然,根本不可能超越。

類似的感覺李白自己也有,當年李白登黃鶴樓,本來想作詩一首,正當提筆想在牆上塗抹一通的時候,看到了崔顥同學寫的《黃鶴樓》,他就知道自己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超越崔顥了,於是只能意興闌珊地寫下兩句話: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後代詞作家看到李白的《憶秦娥》,就跟李白看到崔顥的《黃鶴樓》一樣,八輩子也不可能寫出這樣的句子了。

《憶秦娥》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這首詞與另一首《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一起被譽為“百代詞曲之祖”,你說是巧合呢還是實力使然呢,兩首詞的作者都是李白,又是詩仙,又是詞祖,估計在李白眼裡,在座的各位都是辣雞吧。

借一個女子思念愛人的傷感之情,來抒發歷史興衰之感。

上片:從簫聲淒涼,到夢斷秦樓月,到橋邊柳色,最後到灞陵傷別。我們可以想象,這個女子在多少個月夜,與秦樓月相伴,柳色年年綠,情郎仍未歸,她執著地等待著,但是等待沒有結果,最後只能為離別留下辛酸淚。

下片:清秋節就是重陽節,人們要在這一天團聚登高。但是作者筆鋒一轉,在人們都在樂遊原其樂融融的時候,只有自己孤身一人站在西風殘陽中。

秦時的咸陽古道,想當年該是多麼熱鬧非凡,如今已經沒有人來人往,眼前能看到的,只有漢時的帝王陵墓,與蕭瑟西風和如血殘陽相伴,而當年的帝王,又是怎樣的威風凜凜?

這一句,你如果單純地理解為憑弔漢文帝就錯了,作者憑弔的是歷史,反思的是現實。想想啊,一個盛世,因為一場戰亂而衰敗,不就跟秦漢一樣嗎,都盛極一時,這是盛與衰的交織,是古與今的反思。

彼時的唐王朝就是“遊樂園上清秋節”,繁榮還殘留在表面,內在卻是“咸陽古道音塵絕”,窮奢極欲的王公貴族看不到,李白看到了。

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咸陽古道和漢家陵闕,都是歷史遺蹟,卻又真真切切呈現在眼前,李白看到了現實與歷史的重合,這使得他想到了王朝的未來,過去的強漢,現今的盛唐,還有未來某個極盛的朝代,在很久之後,都會成為歷史的遺蹟,過去、現在、未來,歷史的輪迴其實都是一樣的啊!

我們在讀上片的時候,還在個人的兒女家常中,到了下片,突然就變成了悲壯的歷史消亡、朝代興衰,堵在李白心頭,也堵在讀者心頭。

王國維用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和夏颯的《喜遷鶯》與李白這首《憶秦娥》相比,得出結論是:範、夏勉強能有李白的風範,但是在氣象方面卻差了。

范仲淹寫的是邊塞風情和將士豪情,雖然也超越了個體,但侷限在了邊塞將士的立場;夏颯寫的是歷史興亡,但是侷限在了從個人眼光去看歷史。

而李白呢,是從個體到超越個體,然後把自己從歷史中抽出身來,穿越了秦、漢、唐,所以王國維才會說,氣象上,李白堵住了後來者的口。

前文說女子等待情郎歸來,是沒有結果的,這就像盛世回不來一樣,是歷史的軌跡,誰也無法更改。



也可自話


憶秦娥

李白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解釋:簫聲嗚咽,月光下,秦娥在秦樓上美夢破滅。

秦樓外的月光,年年與青柳交相輝映,也印證著親人們在霸陵橋上傷心離別。

秋日佳節登上樂遊原上,只見咸陽古道沒有一個人,一派寂寞肅殺景象。

在那寂寞肅殺景象裡,漢朝時期的陵墓與宮殿,已經被西風與殘陽的籠罩了。

賞析:其實這首詞還是很好解讀和品嚐的,並沒有多少晦澀之處,遣詞造句都較為常用語化。這首詞有一個鮮明的特色,當年我還在讀書期間從課本上閱讀它的時候,就隱隱感覺到了,那就是整首詞從頭到腳,被李白渲染出了一種夕陽西下、黃昏殘照、傷心離別、美夢破滅的哀傷、幽怨,卻深深寄予了作者內心深處憂國憂民的情懷之氛圍——詞作從斷續的簫聲、“秦樓上的秦娥美夢破滅”,到霸陵橋上的離別之人,再到登高樂遊原,感慨古道肅殺,最後渲染一下西風殘照中的景象,聯想到更古時代的陵墓宮殿:氣勢龐大、意蘊深沉、情感憂鬱。又像在一張很大的畫布上塗抹色彩,李白一直在這首詞中塗抹著一種“暗沉、陰影、衰敗、傷感”的色彩,渲染出的那種濃郁的低沉氣氛,極具感染力。這種氛圍,你即使僅僅閱讀我的解釋,就應該有所感染到了。李白這首詞,是一首典型的發思古之幽情的詩詞。

要知道,任何人“發思古之幽情”都不可能莫名空想,必然會有“古今”關聯的遐想和情感,李白創作這首詞時,據李白之後的古代專家鑑定,認為創作於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後期,那個時候李白已經四、五十歲了,屬於唐玄宗時期,唐朝狀態,我們後世人通過史書瞭解到,正是唐朝的輝煌達到頂峰狀態時期,隨後沒幾年就發生了安史之亂,所以“此時此刻”必定已經叫敏感的文人有所覺悟國家走下坡路的某種預兆和跡象,也許不能明說,卻可以借古喻今、借發思古之幽情之際感慨一番。這首詞就有這種意味。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品鑑這首詞說:"太白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後世唯範文正之《漁家傲》,夏英公之《喜遷鶯》,差足繼武,然氣象已不逮矣。"

他的意思是,李白以“氣象”勝出任何人,尤其這首詞的結尾八個字“西風殘照,漢家陵闕”,令千年來無數登臨者“無語凝噎”。後世只有範文正之《漁家傲》,夏英公之《喜遷鶯》等可以稍微相提並論,但“氣象”仍然遜色。

王國維評語中的這個“氣象”,當然和今天我們常用的氣候氣象或者國家氣象等詞語意思不一樣,我理解認為,他這個“氣象”一詞用在評析這首詞上,解釋為“氛圍、意味”更準確。也就是我在“評析”中所說的,尤其詞作最後八個字,“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將整首詞的意境一下子闊大到了“思古幽情”的境界,而不是侷限於“秦娥夢斷秦樓月”之兒女情長上。


天淞子


很多人都知道唐代的詩人李白非常擅長寫詩,少有人知道其實他也擅長作詞。


其中很有名的,被王國維讚譽為“寥寥八字,關千古登臨之口”的是《憶秦娥》這首詞。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那麼王國維說的這八個字指的是什麼呢?


那就是“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王國維這樣的評價又是何意呢?


王國維對這八個字的評價是“關千古登臨之口”的意思就是,讓前面的寫登高懷遠的詩人門的嘴都可以閉上了,也就是讚美李白寫的特別好,無人可以超越。


那麼這首詞到底好在哪裡呢?


這是一首登高懷遠的閨怨詞。


這首詞描寫的是一個睡夢中忽然被簫聲驚醒的女子,夜半看到眼前的景,而懷念遠方的心上人。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萬籟俱靜的夜晚,月照高樓,忽然聽到悠悠咽咽的吹簫聲,單居獨宿的秦娥,好夢被打斷,夢中的秦娥正在和遠方的心上人短暫相聚。



悽婉的簫聲讓這美好的一切都消失了,只有淒涼的月色。


秦娥心中感到失落,煩悶,傷感。


於是登上樓臺,看見了秦樓上空,月兒正掛在天上。


月下那青青的柳色,都印染著灞橋上的悽愴別離。


“簫聲,月色,柳色”構成了一個淒涼悲傷的環境。


“咽”字足以讓讀者感受出境界的淒涼。


“斷”字更烘托出了秦娥內心的失望。


而月亮本來象徵著團圓,此刻秦娥卻是單居獨宿。


眼前的“簫聲,月色,柳色”都烘托出了秦娥失望的內心。


柳色更勾起了灞橋折柳,送別愛人的悲傷情景的回憶。


“秦樓月”的重複,正常是詞調的要求,這裡卻有了另一番含義,由月色而見柳色,秦樓月起到了承上啟下作用。


秦樓上空是月,下面是柳,而且是藉著秦樓的月看見下面的柳。


這更加重了孤獨淒涼的環境氣氛的渲染。


而柳自古以來就是代表離別。


由秦樓到月到柳環環緊扣,層層刻畫,把秦娥的內心的愁悶一步步被表現出來。


上闋主要是寫春愁。


下闋“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寫的是秋思。



樂遊原上清秋節的歡樂,和咸陽古道上無人傳遞信息的冷落,一喜一憂形成鮮明的對比。


清秋節指的是重陽節。


音塵指的是驛使飛塵打馬送書信,可是咸陽古道上卻沒有任何消息。


清秋節詩人在這裡點明瞭季節,也就是清涼的秋季。


咸陽古道,自古以來就是經商從軍的必經之地。


眼見著自己的心愛之人由這咸陽古道離去。


如今苦苦等待,卻音信皆無。


“古”喚起了人們對古往今來不知多少多少過客從這裡經過的聯想。


“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音塵絕”的重複,同上闋“秦樓月”都是詞調的要求。


將“音塵絕”反覆,進一步感受到了從樂遊原這條路去往向咸陽古道的荒涼的景象,以及秦娥內心的淒涼之感。


在這樣悽清的重陽節,盡收眼底的只有咸陽古道落日下的漢代帝王荒涼的陵墓。


秦娥從個人的登高念遠的個人感情的抒發,到殘陽夕照下的帝王陵墓的懷古傷今,氣象變得開闊範圍也變大,思想境界也更加深遠。


“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表達的思想境界的容量非常大,大到無法形容,這裡有家國的興衰之感,個人的聚散悲歡離合,以及歷史上多少王朝的盛衰消亡,這八個字,給整首詞增添了厚厚重重的悲歡色彩和氣氛。


這首詞寫的是閨怨,而一般的閨怨詞很少用壯麗雄偉的形象:這首詞卻用“漢家陵闕,西風殘照,咸陽古道音塵,西風,灞陵,等”意象表達秦娥思念心上人的痛苦心情。


每一個意境,每一句話,每一個詞的描寫都緊密相連,且層層深入,而這一切都被放在歷史長河中去觀照解讀,最後結在家國情懷上。


李白所處的唐朝是盛唐,李白看到了衰亡的跡象,繁榮只是表面現象,而咸陽古道音塵絕的景象,那些達官顯貴是無法看到的,他們依舊沉迷在樂遊原的歡樂中,普通去秦娥的百姓看到了,李白也看到了。


秦娥等待著心上人回來,可這卻遙遙無期,和繁華盛世一樣,過去的將永遠過去。


這首詞雖然小,意境卻非常大而深遠。


所以被王國維評為“寥寥八字,關千古登臨之口”。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幸生


記住凡是詩詞均為‘‘古老文化’’,形成於春秋鼎盛世人才華,乃秦漢之後模仿古教室如懸磬的‘‘仿古’’。李白的詩詞也不例外,原理就是他生長的時代,古文化基本已經定型和停止了發育。

明白這個道理非常有利理解所有的詩詞內涵,不然荻讀書得間諜迷城而云山霧罩了。永遠不會得出以下詩詞內容範疇的深層次理解。

簡單解析一下:(許多口阿師資欠奉,秘密室之不可靠岸,實在點到即止。)

憶秦娥 [ 題目為什麼要憶?顯然什麼人經常會回憶吧?至於憶什麼呢?秦娥也,問題是秦娥,是誰?切勿以善小而不為,以為普通人物一個,那就上當了。]

李白

簫聲咽(yè), [誰人吹簫韶九成?而且聲聲咽泣淚流?]

秦娥夢斷秦樓月。 [誰的夢想斷了,邁上秦樓月臺?]

秦樓月,[秦樓月臺有什麼好處?這個是理解全首詩詞不逮理解的關鍵。]

年年柳色, [誰人需要年年一再折柳色擇?]

灞陵傷別。[其成就終身目的邁上灞橋陵墓,不願心血白費,而傷感別人的位置]

樂遊原上清秋節,[故而,什麼樂奏?原先上位需要清楚明白,什麼秋水節氣吧?]

咸陽古道音塵絕。[故此,邁入鹹卦陽關古制道途,音容宛在而塵埃落定之絕望。]

音塵絕, [既然音容笑貌,塵埃落定,絕望雲之情懷。]

西風殘照, [那麼,西來風險,殘餘食贅行之照樣也。]

漢家陵闕。[至此漢水家支,誰讓登上臨時安全的席位?自然傳奇就是一個相位人物的,最終安身立命中註定的,夢裡陵墓木已拱之闕敬德也。]

故而,王國維僅僅看見的是後面寥寥八字,即最高價值的人物形象歸宿‘‘陵墓’’而已。卻不一定知道李白乃心王室,當時心情實在是借古來寓今的可能性運用。


藍本動漫


問題:李白的《憶秦娥》為什麼被王國維評為“寥寥八字,關千古登臨之口”?

憶秦娥 李白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前言

唐朝大詩人李白也有詞傳世,最有名的就是《菩薩蠻》和《憶秦娥》,雖然有些爭議,不能完全確定是李白的作品。但是基本上都把它們算作李白的作品。

另外白的《清平調》“雲想衣裳花想容”3首也被欽定詞譜收錄為詞。

一、王國維在人間詞話如何評價《憶秦娥》

老街前幾篇回答幾個關於詞的問題,其中有一個問題說詞的分類,從大類上說分為婉約詞和豪放詞兩種。

特別是早期的詞多以婉約言情為主流,而李白的這首《憶秦娥》和一般的婉約詞有些不同,王國維就有這樣的評價:

太白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後世唯範文正之《漁家傲》,夏英公之《喜遷鶯》,差足繼武,然氣象已不逮矣。

二、氣象與意象

在宋代嚴羽的《滄浪詩話》中數次提到過“氣象”, 他在詩評中評價唐人與宋朝人的詩作時說:

詩未論工拙,直是氣象不同。

還說過:

詩之法有五:曰體制、曰格力、曰氣象、曰興趣、曰音節。

後人把雄壯、渾厚作為盛唐詩歌的風貌特徵,稱之為盛唐氣象。盛唐詩人的詩裡洋溢著那個時代的所具有的豪情壯志, 一掃南朝至初唐的浮靡詩風,重塑所謂的“漢、魏風骨”。

李白的詞裡有這些意象:簫聲、秦娥、月、柳色、灞陵、樂遊原、咸陽古道、音塵、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其中秦娥、月、柳色是閨怨主題用的意象,這些並看不出什麼“盛唐氣象”。但是後面的灞陵、樂遊原、咸陽古道、音塵、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景物逐漸闊大起來,一般的閨怨詞很少用這些壯麗雄偉的形象,王國維就特別推崇這首詞中的“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三、同是登高各有不同

王國維單獨指出出“西風殘照,漢家陵闕。”並且解釋到“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

古讀書人人最愛登高望遠,目睹山河關闕而生滄海桑田之感,不是吟詩就是作賦,留下的千古名篇數不勝數。

從詞來說,無論是是范仲淹《漁家傲 秋思》、還柳永的《八聲甘州》、夏英公《喜遷鶯》,其共同特點都是描寫登高所見之景物。前半闋都是描寫物象,後半闋抒發感情。但是表達的感情有些不同。

柳永的《八聲甘州》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杆處,正恁凝愁

《憶秦娥》更像柳永的《八聲甘州》,氣象宏大卻抒發的相思之情,《憶秦娥》勝在有今古滄桑之感。相對來說范仲淹《漁家傲 秋思》的感情和景物更契合一些。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
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
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結語

詩詞中選取的意象與情懷如何相結合,反映出作者的風格和水平 。柳永表達自己的羈旅之思,范仲淹是有英雄報國的豪放之氣, 而李白的詞不僅氣象宏大,更有今古滄桑之感。 雖是小詞,卻有大氣魄。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太白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

這句話是評論唐朝詩人李白的。《人間詞話》是論詞的。李白不僅是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他的詞,也達到了極高的水平。李白的《菩薩蠻 平林漠漠煙如織》和《憶秦娥 簫聲咽》被稱為“百代詞曲之祖”。

王國維說:“太白純以氣象勝”。是說李白的詩詞中,體現出一種宏大的氣象。中國古代一直有“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之說。文化作品中的體現出的氣象,也就是作者個人的氣象。氣象勝,指的是氣象宏闊,也就是所謂的大家風範。詞在開始的時候,被稱為“詩餘”,又稱為“豔科”,唐至五代,詞作內容多以呤風弄月相關,表現的是一些個人情感。這些詞作,也有“氣象”,它們的氣象,大多是綺靡纖弱的。多是“淚眼問花花不語”這樣的情調,氣象自然就小了。而李白氣象卻是宏大的。

王國維以具體的例子來說明李白的氣象。並說,從“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八個字中,就能看出李白氣象。“遂關千古登臨之口”,是說,只從李白寫出這八個字,後代的詞人們,登臨之作就沒有辦法寫了。因為,李白已經用八個字,把登臨之意寫完了。“關登臨之口”和當初李白來到黃鶴樓時的感慨是一樣的: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灝有詩在上頭。

登臨,有遠望之意。但是,登臨不是“觀”,中國文字的含意是有方向性的。觀是以下觀上,瞻仰之意。而臨是以上臨下。《易傳》說,臨觀之意,或與或求。所以,臨是居上位,居大人之位者的看,而觀是居下位者向上看。所以,一個人到某一地方參觀之後,寫了一篇文章,決不會表達出登臨之意。參觀是向別人學習,登臨更重在總結指導。因此,登臨之作,首先是要有寬闊的胸懷,宏大的氣象。胸懷越廣,越有氣象。所以,王國維說,李白以八字關後世登臨之口,是說後世作家的氣象,都不及李白的宏大。

王國維做了這樣一個論斷之後,又舉了兩個作品與李白的《憶秦娥》相比較。他說:“後世唯範文正之《漁家傲》,夏英公之《喜遷鶯》差足繼武,然氣象已不逮矣。”後世只有范仲淹的《漁家傲》,以及夏英公夏辣的《喜遷鶯》勉強可以和李白比一下,但氣象上,比李白還是差了些。

我們先看一下李白的《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這首詞讀過之後,會油然而生氣象宏大之感。它既與個人的情感相關聯,但又脫離了具體個人的感情束縛,表達出一個人的情感的普遍性。這種水平,不是僅僅靠文化的功力就能達到。而是靠人格的境界,個人與世界合而為一才能體現人格的之大。

“簫聲咽”,先從聲音入手。簫聲嗚咽,必有所思,也必有人。接下來,人物出場,“秦娥夢斷秦樓月”,可是人物彷彿在境頭中一閃,立馬轉換到“秦樓月”上,呈現出|“月照高樓”之象。秦樓月的意象出現之後,景色又出現了一個超時空的轉換,跳躍到“灞橋柳色”之上。為什麼寫柳色?因為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從“秦娥夢斷”,到“灞橋柳色”,傳達出一種人生離別之感。而“柳色”之前加上一個“年年”又說明,這柳色,不是具體的。是抽象的。這種抽象化的處理,使得情感脫離具體人物,具有了普遍性。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這裡,作者寫出了時間,清秋節,是團圓之時,可是,咸陽古道上卻是“音塵絕”的,沒有人趕回來團圓。這也呼應了上闕,為什麼“秦娥夢斷秦樓月”。詞寫到這裡,接下來應該是有幽傷怨恨之意吧?“悔教夫婿覓封候”就是最正常的表達。可是,李白就是不一樣,它用八個字,寫出了自己的境界,自己的氣象:“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王國維覺得范仲淹的《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與夏竦的《喜遷鶯》勉強可與李白這一首相比。我個人感覺,范仲淹的或許差不多。但夏竦的《喜遷鶯》恐怕很難相比。把它寫在這兒,大家自己評判吧。

霞散綺,月垂鉤。簾卷未央樓。夜涼銀漢截天流,宮闕鎖清秋。

瑤臺樹,金莖露。風髓香盤煙霧。三千珠翠擁宸遊,水殿按涼州。

個人覺得,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比夏竦的這一首,更有氣象。而毛主席的《沁園春雪》在整體氣象上,是整超李白的。但是,能以八個字表現出如此大的氣象。我個人沒有發現。王國維不愧學術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