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忆秦娥》为什么被王国维评为“寥寥八字,关千古登临之口”?

谢小楼


李白的《忆秦娥》为什么被王国维评为“寥寥八字,关千古登临之口”?


《忆秦娥》的争议

关于李白的词作品,在诗词界一直有争议。而争论最大的就是被列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首《忆秦娥·箫声咽》。

正反双方都有很多大家反复论证,但是缺乏有力证据证明作者就是李白,毕竟他自己临死前交给李阳冰并整理成册的《草堂集》,以及北宋宋敏求增补刻本《李太白文集》都没有这首作品,不过同时也没有任何考古文献发现该作品的其他作者,所以一直没有定论。

而提出质疑的人是在逻辑上推论,毕竟在初唐,词牌的前身是低下地位的曲子词,而真正有文案记录的可能就是到了中唐白居易的《忆江南》之类的作品了。但这些作品都是乐府旧题,也就是在古体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因为格式随着音乐不断演变,而诗歌通过近体格律的规则雅化,慢慢地不再适合在普通宴乐中演唱。

如初盛唐王翰、王之涣的《凉州词》、李白的《清平调》其实都是古体诗的不同演变版本,在当时也都是用来演唱,而《凉州词》因为格律化划入七绝,《清平调》由于特殊的音乐变化,加上有人不断填词,逐渐演变成词牌格式。

这一点在以前讨论古体诗和词牌的关系之时就已经详细讲过。其实词牌就是古体诗在格律化之后,因为下层人民的娱乐需要,在相同的乐曲下填词而衍生出来的另一种体式的“诗”,当时称为“诗余”。而在中唐,词的创作还没有堕入晚唐艳词的地步,第一次诗词分流还没有开始。所以我们看到白居易的《忆江南》,《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的文风都很正,只是偏民俗化(大众文学的必然性),这和早期的诗风是相似的。

也就是说,词牌即使在中唐,还在诗曾经的《诗经》时期路子上发展,通俗、正气,和诗的味道差不多。而李白的这首作品,虽然很好,但是后世的词味太浓,和他自身的古风《将进酒》、《蜀道难》等比较起来风格也不一致。超越时代的文风即使是出现在李白这样的天才身上,也是脱离正常思维逻辑的。

说不定李白真是个几百年之后的穿越者呢?正所谓“遇事不决,量子力学。混沌不清,穿越时空。”这么想,就万事大吉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部分专家存疑,而基本上所有文献都标上作者李白的缘故。搞清楚这些东西是专家的事,老百姓并不在乎。

因为他们不知道也不在乎诗词的演变过程。

《忆秦娥》好在哪?

那么回到题主的问题,这首词的后八个字好在哪儿?以至于王国维用“关千古登临之口”的无上评价?

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以王国维的看法,李白的“西风残照”句明显胜在气象。那么“气象”是个什么东西?在文字和画画中来说,气象就是指气韵和风格。所谓之“气象万千”,虽然原意是指景色,但引申出来也是那种行文风格的变化多端。唐韩愈《荐士》诗云:“建安能者七,卓荦变风操,逶迤抵晋宋,气象日凋耗。”这就是指建安风骨到了晋朝、刘宋,风韵和格调渐渐颓靡的意思。

“关千古登临之口”,就类似于李白被崔颢关了题诗黄鹤楼的想法。看了这首词,后人自觉怎么都无法超过,就不再写登临之事了。

当然这只是个比方,写的人何其多也,只是在王国维眼中,没有再超过《忆秦娥》的。

我们来看这首《忆秦娥》,是一种什么样的气象: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箫声呜咽,断断续续,秦娥从梦中惊醒,抬头是一轮清冷明月。这秦楼的月色啊,年年依旧,照映着灞桥青柳,渲染着凄怆离别。

这里交代了霸陵伤别,古人出门远行,一般是在春天,在入冬前就回来了,即使行军打仗也是如此。因为御寒技术不行,冬天太艰苦。在春天出远门,送行的人就随手摘个柳枝,希望远行的人能和柳树一样坚韧地活下来,平安回来。这种行为慢慢地变成了一种习俗。霸陵在长安外,送别的人一般到这里就分手了。所以从汉朝起就有了“灞桥折柳”的说法。

上下片中打了个时间差,下片就到了“清秋节”了。清秋节是九月九重阳节,这个时候,离开的人已经走了半年,就算人不回也应该有些音信回来了。秦娥的思念也堆积得更厚了。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我去乐游原上登高,应节思君,可是你一走便音讯全无。没有消息啊,只有西风萧瑟,残阳似血,拂照着那汉家帝王的陵阙。

秦娥凭高瞭望,不见音尘,却将残阳如血,宫阙冷落的景色尽收眼底。短短八个字,把秦娥怀古伤今的弦外之音,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两句与上阕的结尾两句前后照应,“汉家陵阙”对应了“霸陵伤别”,不但巧妙合回旧汉典故,也把对远人离别的伤怀,提高到残照陵阙的感叹,从个人的小情绪突然升级为时代流逝、时空转换的大情怀书写,气象立刻为之开阔,意境也就更加深远。

也就是说,这八个字,将原本一首闺阁之怨的小情调作品提升到了大情怀的格局,在意境上凸显了词作者的要借秦娥思念抒发自己清秋登临的感受,能让读者巧妙地感受到藏在这首词牌之下的苍茫之心。

大气、苍凉称作有气象。而随着白居易、刘禹锡等人词作的出现,文风虽然还是很正,却又回复到普通的酒席间的歌女代言风格。这首《忆秦娥》也是代言风格,一直到后主李煜、闲相冯延巳,才逐渐把创作者自身的感情色彩投射进入词作。到了北宋初的柳永,虽然对词牌进行了大量改革,不过题材、内容依旧狭隘于莺莺燕燕之间,格式也还是代言体。

直到苏轼的出现,词牌才真正抒发词人自身感情,大大方方不再需要歌女代言,写作题材也开阔到世间万物,词这种文体逐渐上升与诗抗衡的地位。

差足继武之作

而苏轼的豪放派词风也不是凭空而来,他前面有范文正公。范仲淹的词作《渔家傲·秋思》让人感觉是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伤感,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悲壮的英雄气在回荡着。虽然没有开宗立派,但是豪放之风已经隐隐成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的“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能够勉强和《忆秦娥》风格匹敌的登临作品,还有一个就是夏英公的《喜迁莺》:

霞散绮,月沉钩,帘卷未央楼。夜凉河汉截天流,宫阙锁清秋。

瑶阶曙,金盘露,凤髓香和烟雾。三千珠翠拥宸游,水殿按凉州。

夏英公夏竦,是稍早于范仲淹的,实际上就是他提拔的范仲淹。从这里我们大概也能看到词牌风格的承续和进步。正因为夏竦对范仲淹的欣赏,才有了后来的范文正公。不论字词工巧,只论内容意境,范仲淹的文风明显要比夏竦的宫廷应制词气象开阔,格调更高。

苏轼的豪放之风的源头也是从这里变迁演化而来,词牌终于走出了题材的狭隘,拥有了“气象”这个词的使用权。

时空混乱的质疑

李白到范仲淹,中间差了三百年。为什么三百年之前的作品风格,会可以俯视词牌最盛的北宋?这是违背文学发展逻辑的。这也正是大多数人质疑这首《忆秦娥》是否李白真作的关键所在。毕竟后人写了首好作品,因为自己藉藉无名而冒充前代名家来传播的事情太多了。

就算是今天吧,我们听到多少“鲁迅说过”?那些话,那些鸡汤,其实鲁迅都没说过。后来莫言拿了诺贝尔奖了,又有多少文章建立在“莫言说过”的基础上呢?名人名言,因为有更大的说服力,所以长期被人假造,其目的不过是为了说服读者相信自己。

今人如此,古人定然也是如此。何况古人对版权之事更是毫无概念,别人的自己能借用,自己的给别人用也无所谓,只要好的作品得到流传。

这是一种胸怀,也可能是一种无奈。

另外再说一句,王国维是没有机会读到主席的《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否则的话他可能会改变想法。


梧桐树边羽


李白的这首《忆秦娥》,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这首词和他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被后人评为“百代词曲之祖”。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点评李白时,特地提到了这首《忆秦娥》,他说: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关千古登临之口。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yè),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词本是写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但诗中描写了长安具有深厚沉淀的历史遗迹,使得此词的气象变得博大雄浑,意境变得壮阔悲凉。

词以一曲幽咽的箫声开场,箫声的悲凉引起了秦娥对往事的追忆。在她的回忆中,特别重复了“秦楼月”三个字,表达出秦娥对往事的无限怀念。

昔日美好的时光不再,而今只有㶚桥边,柳树年年变青,昭示着曾经爱人的离别。

往事不堪回首,爱人不见归来。于是,清秋之节,秦娥登上乐游原,在原上,她望曾经爱人离去的咸阳古道,曾经爱人的声音就是从那里消失的,曾经爱人离去时扬起的尘土就是在那里消散的。

而今,音尘已绝,一切都消散在这苍茫的时空里,再也找不到对爱人的一点依凭。

站在这乐游原上,只有西风吹拂,夕阳的余晖照耀着汉时留下的坟墓与宫阙。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结尾的这八个字,升华了秦娥的情感。她感受到的已不止是一时一人之感,而是蕴含了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因为,秦汉留下的这些历史遗迹,承载了一个民族的记忆,承载了千年历史的积淀。“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也是登临怀古的经典画面,登临幽思,无出其右。

所以王国维说,此寥寥八字,关千古登临之口。

答者:谢小楼


谢小楼


说起词作李白的《忆秦娥 萧声咽》,我更喜欢毛主席的《忆秦娥 娄山关》。这两首词都是顶针写法的著名词作。简单说,顶针写法就是前联末尾词句,作为后联的起头句。比如李白的《忆秦娥》,“秦楼月”、“音尘绝”就是这样的相互照应。

至于王国维先生的评点,主要是指后两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字“以气象胜”。其中的“气象”,是说与人们常说的开元时代的盛唐气象已经有很大不同,悲凉之气正在暗自丛生。

李白的《忆秦娥》意境空旷,由个人之忧愁开始,以历史之忧愁结束,表达出一种历史胜衰、古今悲欢的反思情怀。读这首词,感觉是震荡,是沉思,寥寥数笔,气象宏大如天地初开,堪称千古绝唱!难得王国维先生如此推崇和抬爱!

然,毛主席的《忆秦娥》更是妙笔生花,豪气难掩!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其中,“霜晨月”和“从头越”就是顶针的写法。

大家说说看,哪一首最好?





平民之宴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所言即为李白的《忆秦娥》,全词如下: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其中,被王国维评为"寥寥八字,关千古登临之口"的是最后两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意思是说,李白仅用八个字,就堵住了千百年来登临者的嘴,换句话说,此八字是千古登临词句第一,可见,王国维对李白这首词的评价之高。那么,王国维究竟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王国维认为,"忆秦娥"这个词牌名是李白的首创。既然如此,以此词牌为名所作的词自有开天辟地之意,为当之无愧的词中翘楚。

其次,从整首词来看,有"秦娥"、"秦楼"、"灞陵"、"乐游原"、"古道"等与历史兴亡密切相关的词语,使词作蒙上了一层历史的面纱秦娥

,指秦地女子;秦楼,为秦地女子所居之所。灞陵,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当地有一座桥,为通往华北、东北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三辅黄图》卷六载"文帝灞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乐游原,又叫"乐游园",位于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咸阳是秦的都城,咸阳古道则指汉代的由京城前往西北从军、经商的要道。这些景物是历史的见证,是历史旧迹的象征,作者用这些词汇谋篇布局,将读者带入了那片苍茫的秦汉岁月中,继而"音尘绝"三字,将曾存在过的一切一笔抹去,所有的沧桑与悲凉盈满心头,挥就"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千古名句。这八个字,是在将所有旧迹一网打破之后的悲慨深沉,是飘荡在历史上空的豪迈苍凉,它将所有的繁华与衰落一语道破,荡气回肠,引人深思。

第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此八字用语精警,字字珠玑。西风指西面吹来的风,多指秋风,暗含肃杀悲凉之意,同时,还可喻指一种势力或倾向;残照,指夕阳的余晖,亦为萧瑟衰败的象征;"西风残照"四字,一方面渲染了萧条的环境氛围,另一方面,则是委婉地展现了汉代辉煌的烟消云散。"汉家陵阙",指汉朝的陵墓和宫殿,意指汉代的一切皆为尘埃,不复光鲜。这八字,字字有所指,字字含深意,终而将历史的沧桑感推向高潮,登临怀古之情全面爆发,将怀古咏史之意发挥至登峰造极之境,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此无愧于王国维"寥寥八字,关千古登临之口"的高度评价。(一往文学作者:紫缘)


一往文学


王国维说李白的《忆秦娥》是“寥寥八字,关千古登临之口”,实际上是说的一种气象。这句话出自《人间词话》,单有一篇专门讲李白诗词中的“气象”,回目是“李白的诗词以气象取胜”,原文这样写道:

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气象

要弄明白这句话,首要要知道什么叫气象。说起来诗词文章中所谓的气象,真的很抽象,每次提到这个词,我都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如果硬要解释地通俗点,那就是指气势和情态。

南宋诗论家严羽曾在《沧浪诗话》中提到过5种诗法,就是说诗的创作方法和规律总结起来一共有五种:

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

气象排在第三种,可见对于诗人来说,让自己的作品有气象,是评判作品好坏的方式之一。

其实在王国维心中,诗词的最高标准是“境界”,前面5法中提到的兴趣,王国维评价说这都是片面的认识,境界才是诗词的本。

而李白的气象,也正是李白的境界。

李白的气象

这里所说的气象,是盛唐气象的一种,总结来说就是气韵雄厚、气魄雄伟、意境开阔,又略带悲凉之感。结合到“境界”来说,就是境界大,大到没边儿了。

类似这样的气象,在李白后期的作品中常见,因为这时候盛唐受了一场安史之乱,已经有所衰退,故而在盛唐气象中,加入了悲凉感,这也是唐王朝气运衰败在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现。

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李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八个字一出,就是绝唱,出口即巅峰,后人再怎么努力也是枉然,根本不可能超越。

类似的感觉李白自己也有,当年李白登黄鹤楼,本来想作诗一首,正当提笔想在墙上涂抹一通的时候,看到了崔颢同学写的《黄鹤楼》,他就知道自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超越崔颢了,于是只能意兴阑珊地写下两句话: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后代词作家看到李白的《忆秦娥》,就跟李白看到崔颢的《黄鹤楼》一样,八辈子也不可能写出这样的句子了。

《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词与另一首《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你说是巧合呢还是实力使然呢,两首词的作者都是李白,又是诗仙,又是词祖,估计在李白眼里,在座的各位都是辣鸡吧。

借一个女子思念爱人的伤感之情,来抒发历史兴衰之感。

上片:从箫声凄凉,到梦断秦楼月,到桥边柳色,最后到灞陵伤别。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女子在多少个月夜,与秦楼月相伴,柳色年年绿,情郎仍未归,她执着地等待着,但是等待没有结果,最后只能为离别留下辛酸泪。

下片:清秋节就是重阳节,人们要在这一天团聚登高。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在人们都在乐游原其乐融融的时候,只有自己孤身一人站在西风残阳中。

秦时的咸阳古道,想当年该是多么热闹非凡,如今已经没有人来人往,眼前能看到的,只有汉时的帝王陵墓,与萧瑟西风和如血残阳相伴,而当年的帝王,又是怎样的威风凛凛?

这一句,你如果单纯地理解为凭吊汉文帝就错了,作者凭吊的是历史,反思的是现实。想想啊,一个盛世,因为一场战乱而衰败,不就跟秦汉一样吗,都盛极一时,这是盛与衰的交织,是古与今的反思。

彼时的唐王朝就是“游乐园上清秋节”,繁荣还残留在表面,内在却是“咸阳古道音尘绝”,穷奢极欲的王公贵族看不到,李白看到了。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咸阳古道和汉家陵阙,都是历史遗迹,却又真真切切呈现在眼前,李白看到了现实与历史的重合,这使得他想到了王朝的未来,过去的强汉,现今的盛唐,还有未来某个极盛的朝代,在很久之后,都会成为历史的遗迹,过去、现在、未来,历史的轮回其实都是一样的啊!

我们在读上片的时候,还在个人的儿女家常中,到了下片,突然就变成了悲壮的历史消亡、朝代兴衰,堵在李白心头,也堵在读者心头。

王国维用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和夏飒的《喜迁莺》与李白这首《忆秦娥》相比,得出结论是:范、夏勉强能有李白的风范,但是在气象方面却差了。

范仲淹写的是边塞风情和将士豪情,虽然也超越了个体,但局限在了边塞将士的立场;夏飒写的是历史兴亡,但是局限在了从个人眼光去看历史。

而李白呢,是从个体到超越个体,然后把自己从历史中抽出身来,穿越了秦、汉、唐,所以王国维才会说,气象上,李白堵住了后来者的口。

前文说女子等待情郎归来,是没有结果的,这就像盛世回不来一样,是历史的轨迹,谁也无法更改。



也可自话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解释:箫声呜咽,月光下,秦娥在秦楼上美梦破灭。

秦楼外的月光,年年与青柳交相辉映,也印证着亲人们在霸陵桥上伤心离别。

秋日佳节登上乐游原上,只见咸阳古道没有一个人,一派寂寞肃杀景象。

在那寂寞肃杀景象里,汉朝时期的陵墓与宫殿,已经被西风与残阳的笼罩了。

赏析:其实这首词还是很好解读和品尝的,并没有多少晦涩之处,遣词造句都较为常用语化。这首词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当年我还在读书期间从课本上阅读它的时候,就隐隐感觉到了,那就是整首词从头到脚,被李白渲染出了一种夕阳西下、黄昏残照、伤心离别、美梦破灭的哀伤、幽怨,却深深寄予了作者内心深处忧国忧民的情怀之氛围——词作从断续的箫声、“秦楼上的秦娥美梦破灭”,到霸陵桥上的离别之人,再到登高乐游原,感慨古道肃杀,最后渲染一下西风残照中的景象,联想到更古时代的陵墓宫殿:气势庞大、意蕴深沉、情感忧郁。又像在一张很大的画布上涂抹色彩,李白一直在这首词中涂抹着一种“暗沉、阴影、衰败、伤感”的色彩,渲染出的那种浓郁的低沉气氛,极具感染力。这种氛围,你即使仅仅阅读我的解释,就应该有所感染到了。李白这首词,是一首典型的发思古之幽情的诗词。

要知道,任何人“发思古之幽情”都不可能莫名空想,必然会有“古今”关联的遐想和情感,李白创作这首词时,据李白之后的古代专家鉴定,认为创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后期,那个时候李白已经四、五十岁了,属于唐玄宗时期,唐朝状态,我们后世人通过史书了解到,正是唐朝的辉煌达到顶峰状态时期,随后没几年就发生了安史之乱,所以“此时此刻”必定已经叫敏感的文人有所觉悟国家走下坡路的某种预兆和迹象,也许不能明说,却可以借古喻今、借发思古之幽情之际感慨一番。这首词就有这种意味。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品鉴这首词说:"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他的意思是,李白以“气象”胜出任何人,尤其这首词的结尾八个字“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令千年来无数登临者“无语凝噎”。后世只有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等可以稍微相提并论,但“气象”仍然逊色。

王国维评语中的这个“气象”,当然和今天我们常用的气候气象或者国家气象等词语意思不一样,我理解认为,他这个“气象”一词用在评析这首词上,解释为“氛围、意味”更准确。也就是我在“评析”中所说的,尤其词作最后八个字,“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将整首词的意境一下子阔大到了“思古幽情”的境界,而不是局限于“秦娥梦断秦楼月”之儿女情长上。


天淞子


很多人都知道唐代的诗人李白非常擅长写诗,少有人知道其实他也擅长作词。


其中很有名的,被王国维赞誉为“寥寥八字,关千古登临之口”的是《忆秦娥》这首词。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那么王国维说的这八个字指的是什么呢?


那就是“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王国维这样的评价又是何意呢?


王国维对这八个字的评价是“关千古登临之口”的意思就是,让前面的写登高怀远的诗人门的嘴都可以闭上了,也就是赞美李白写的特别好,无人可以超越。


那么这首词到底好在哪里呢?


这是一首登高怀远的闺怨词。


这首词描写的是一个睡梦中忽然被箫声惊醒的女子,夜半看到眼前的景,而怀念远方的心上人。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万籁俱静的夜晚,月照高楼,忽然听到悠悠咽咽的吹箫声,单居独宿的秦娥,好梦被打断,梦中的秦娥正在和远方的心上人短暂相聚。



凄婉的箫声让这美好的一切都消失了,只有凄凉的月色。


秦娥心中感到失落,烦闷,伤感。


于是登上楼台,看见了秦楼上空,月儿正挂在天上。


月下那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桥上的凄怆别离。


“箫声,月色,柳色”构成了一个凄凉悲伤的环境。


“咽”字足以让读者感受出境界的凄凉。


“断”字更烘托出了秦娥内心的失望。


而月亮本来象征着团圆,此刻秦娥却是单居独宿。


眼前的“箫声,月色,柳色”都烘托出了秦娥失望的内心。


柳色更勾起了灞桥折柳,送别爱人的悲伤情景的回忆。


“秦楼月”的重复,正常是词调的要求,这里却有了另一番含义,由月色而见柳色,秦楼月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


秦楼上空是月,下面是柳,而且是借着秦楼的月看见下面的柳。


这更加重了孤独凄凉的环境气氛的渲染。


而柳自古以来就是代表离别。


由秦楼到月到柳环环紧扣,层层刻画,把秦娥的内心的愁闷一步步被表现出来。


上阕主要是写春愁。


下阕“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写的是秋思。



乐游原上清秋节的欢乐,和咸阳古道上无人传递信息的冷落,一喜一忧形成鲜明的对比。


清秋节指的是重阳节。


音尘指的是驿使飞尘打马送书信,可是咸阳古道上却没有任何消息。


清秋节诗人在这里点明了季节,也就是清凉的秋季。


咸阳古道,自古以来就是经商从军的必经之地。


眼见着自己的心爱之人由这咸阳古道离去。


如今苦苦等待,却音信皆无。


“古”唤起了人们对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多少过客从这里经过的联想。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音尘绝”的重复,同上阕“秦楼月”都是词调的要求。


将“音尘绝”反复,进一步感受到了从乐游原这条路去往向咸阳古道的荒凉的景象,以及秦娥内心的凄凉之感。


在这样凄清的重阳节,尽收眼底的只有咸阳古道落日下的汉代帝王荒凉的陵墓。


秦娥从个人的登高念远的个人感情的抒发,到残阳夕照下的帝王陵墓的怀古伤今,气象变得开阔范围也变大,思想境界也更加深远。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表达的思想境界的容量非常大,大到无法形容,这里有家国的兴衰之感,个人的聚散悲欢离合,以及历史上多少王朝的盛衰消亡,这八个字,给整首词增添了厚厚重重的悲欢色彩和气氛。


这首词写的是闺怨,而一般的闺怨词很少用壮丽雄伟的形象:这首词却用“汉家陵阙,西风残照,咸阳古道音尘,西风,灞陵,等”意象表达秦娥思念心上人的痛苦心情。


每一个意境,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的描写都紧密相连,且层层深入,而这一切都被放在历史长河中去观照解读,最后结在家国情怀上。


李白所处的唐朝是盛唐,李白看到了衰亡的迹象,繁荣只是表面现象,而咸阳古道音尘绝的景象,那些达官显贵是无法看到的,他们依旧沉迷在乐游原的欢乐中,普通去秦娥的百姓看到了,李白也看到了。


秦娥等待着心上人回来,可这却遥遥无期,和繁华盛世一样,过去的将永远过去。


这首词虽然小,意境却非常大而深远。


所以被王国维评为“寥寥八字,关千古登临之口”。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幸生


记住凡是诗词均为‘‘古老文化’’,形成于春秋鼎盛世人才华,乃秦汉之后模仿古教室如悬磬的‘‘仿古’’。李白的诗词也不例外,原理就是他生长的时代,古文化基本已经定型和停止了发育。

明白这个道理非常有利理解所有的诗词内涵,不然荻读书得间谍迷城而云山雾罩了。永远不会得出以下诗词内容范畴的深层次理解。

简单解析一下:(许多口阿师资欠奉,秘密室之不可靠岸,实在点到即止。)

忆秦娥 [ 题目为什么要忆?显然什么人经常会回忆吧?至于忆什么呢?秦娥也,问题是秦娥,是谁?切勿以善小而不为,以为普通人物一个,那就上当了。]

李白

箫声咽(yè), [谁人吹箫韶九成?而且声声咽泣泪流?]

秦娥梦断秦楼月。 [谁的梦想断了,迈上秦楼月台?]

秦楼月,[秦楼月台有什么好处?这个是理解全首诗词不逮理解的关键。]

年年柳色, [谁人需要年年一再折柳色择?]

灞陵伤别。[其成就终身目的迈上灞桥陵墓,不愿心血白费,而伤感别人的位置]

乐游原上清秋节,[故而,什么乐奏?原先上位需要清楚明白,什么秋水节气吧?]

咸阳古道音尘绝。[故此,迈入咸卦阳关古制道途,音容宛在而尘埃落定之绝望。]

音尘绝, [既然音容笑貌,尘埃落定,绝望云之情怀。]

西风残照, [那么,西来风险,残余食赘行之照样也。]

汉家陵阙。[至此汉水家支,谁让登上临时安全的席位?自然传奇就是一个相位人物的,最终安身立命中注定的,梦里陵墓木已拱之阙敬德也。]

故而,王国维仅仅看见的是后面寥寥八字,即最高价值的人物形象归宿‘‘陵墓’’而已。却不一定知道李白乃心王室,当时心情实在是借古来寓今的可能性运用。


蓝本动漫


问题:李白的《忆秦娥》为什么被王国维评为“寥寥八字,关千古登临之口”?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前言

唐朝大诗人李白也有词传世,最有名的就是《菩萨蛮》和《忆秦娥》,虽然有些争议,不能完全确定是李白的作品。但是基本上都把它们算作李白的作品。

另外白的《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3首也被钦定词谱收录为词。

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如何评价《忆秦娥》

老街前几篇回答几个关于词的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说词的分类,从大类上说分为婉约词和豪放词两种。

特别是早期的词多以婉约言情为主流,而李白的这首《忆秦娥》和一般的婉约词有些不同,王国维就有这样的评价:

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二、气象与意象

在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中数次提到过“气象”, 他在诗评中评价唐人与宋朝人的诗作时说:

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

还说过:

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

后人把雄壮、浑厚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称之为盛唐气象。盛唐诗人的诗里洋溢着那个时代的所具有的豪情壮志, 一扫南朝至初唐的浮靡诗风,重塑所谓的“汉、魏风骨”。

李白的词里有这些意象:箫声、秦娥、月、柳色、灞陵、乐游原、咸阳古道、音尘、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其中秦娥、月、柳色是闺怨主题用的意象,这些并看不出什么“盛唐气象”。但是后面的灞陵、乐游原、咸阳古道、音尘、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景物逐渐阔大起来,一般的闺怨词很少用这些壮丽雄伟的形象,王国维就特别推崇这首词中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三、同是登高各有不同

王国维单独指出出“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并且解释到“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古读书人人最爱登高望远,目睹山河关阙而生沧海桑田之感,不是吟诗就是作赋,留下的千古名篇数不胜数。

从词来说,无论是是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还柳永的《八声甘州》、夏英公《喜迁莺》,其共同特点都是描写登高所见之景物。前半阕都是描写物象,后半阕抒发感情。但是表达的感情有些不同。

柳永的《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

《忆秦娥》更像柳永的《八声甘州》,气象宏大却抒发的相思之情,《忆秦娥》胜在有今古沧桑之感。相对来说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的感情和景物更契合一些。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结语

诗词中选取的意象与情怀如何相结合,反映出作者的风格和水平 。柳永表达自己的羁旅之思,范仲淹是有英雄报国的豪放之气, 而李白的词不仅气象宏大,更有今古沧桑之感。 虽是小词,却有大气魄。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这句话是评论唐朝诗人李白的。《人间词话》是论词的。李白不仅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词,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李白的《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 箫声咽》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

王国维说:“太白纯以气象胜”。是说李白的诗词中,体现出一种宏大的气象。中国古代一直有“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之说。文化作品中的体现出的气象,也就是作者个人的气象。气象胜,指的是气象宏阔,也就是所谓的大家风范。词在开始的时候,被称为“诗余”,又称为“艳科”,唐至五代,词作内容多以呤风弄月相关,表现的是一些个人情感。这些词作,也有“气象”,它们的气象,大多是绮靡纤弱的。多是“泪眼问花花不语”这样的情调,气象自然就小了。而李白气象却是宏大的。

王国维以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李白的气象。并说,从“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个字中,就能看出李白气象。“遂关千古登临之口”,是说,只从李白写出这八个字,后代的词人们,登临之作就没有办法写了。因为,李白已经用八个字,把登临之意写完了。“关登临之口”和当初李白来到黄鹤楼时的感慨是一样的: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有诗在上头。

登临,有远望之意。但是,登临不是“观”,中国文字的含意是有方向性的。观是以下观上,瞻仰之意。而临是以上临下。《易传》说,临观之意,或与或求。所以,临是居上位,居大人之位者的看,而观是居下位者向上看。所以,一个人到某一地方参观之后,写了一篇文章,决不会表达出登临之意。参观是向别人学习,登临更重在总结指导。因此,登临之作,首先是要有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象。胸怀越广,越有气象。所以,王国维说,李白以八字关后世登临之口,是说后世作家的气象,都不及李白的宏大。

王国维做了这样一个论断之后,又举了两个作品与李白的《忆秦娥》相比较。他说:“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后世只有范仲淹的《渔家傲》,以及夏英公夏辣的《喜迁莺》勉强可以和李白比一下,但气象上,比李白还是差了些。

我们先看一下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词读过之后,会油然而生气象宏大之感。它既与个人的情感相关联,但又脱离了具体个人的感情束缚,表达出一个人的情感的普遍性。这种水平,不是仅仅靠文化的功力就能达到。而是靠人格的境界,个人与世界合而为一才能体现人格的之大。

“箫声咽”,先从声音入手。箫声呜咽,必有所思,也必有人。接下来,人物出场,“秦娥梦断秦楼月”,可是人物仿佛在境头中一闪,立马转换到“秦楼月”上,呈现出|“月照高楼”之象。秦楼月的意象出现之后,景色又出现了一个超时空的转换,跳跃到“灞桥柳色”之上。为什么写柳色?因为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从“秦娥梦断”,到“灞桥柳色”,传达出一种人生离别之感。而“柳色”之前加上一个“年年”又说明,这柳色,不是具体的。是抽象的。这种抽象化的处理,使得情感脱离具体人物,具有了普遍性。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这里,作者写出了时间,清秋节,是团圆之时,可是,咸阳古道上却是“音尘绝”的,没有人赶回来团圆。这也呼应了上阙,为什么“秦娥梦断秦楼月”。词写到这里,接下来应该是有幽伤怨恨之意吧?“悔教夫婿觅封候”就是最正常的表达。可是,李白就是不一样,它用八个字,写出了自己的境界,自己的气象:“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王国维觉得范仲淹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与夏竦的《喜迁莺》勉强可与李白这一首相比。我个人感觉,范仲淹的或许差不多。但夏竦的《喜迁莺》恐怕很难相比。把它写在这儿,大家自己评判吧。

霞散绮,月垂钩。帘卷未央楼。夜凉银汉截天流,宫阙锁清秋。

瑶台树,金茎露。风髓香盘烟雾。三千珠翠拥宸游,水殿按凉州。

个人觉得,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比夏竦的这一首,更有气象。而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在整体气象上,是整超李白的。但是,能以八个字表现出如此大的气象。我个人没有发现。王国维不愧学术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