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规则意识是怎样形成的?

儿童的规则意识的形成,直接影响到孩子道德观的塑造。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心中规则意识的形成与儿童认知发展关系密切:

1.运动阶段(0~3岁)没有规则意识,游戏都是按自己的喜好来进行;

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游戏的快乐非常的简单,往往重复简单的肢体动作就可以给他们带来快乐,比如拍打地面上的水发出声音等。家长在对这个年龄阶段孩子进行行为教育的时候就必须要了解到孩子的规则意识水平非常低甚至是没有,所以在教导的时候需要用注意力转移的方式来引导。

2. 自我中心阶段(3~7岁):开始有规则意识,而且规则都是具有权威性,神圣不可侵犯;

在这个阶段中,孩子初步形成规则意识,而且刚形成的规则体系是自我的、神圣的,外人不可侵犯的,在父母看来,这个阶段的孩子是非常较真儿的,其实这是孩子们的规则意识在发展的表现,家长应该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内心的规则秩序,跟他一起来守护孩子内心的规则。

3. 合作阶段(3~7岁)开始明白游戏规则的重要性,如果参与游戏的所有人同意,可以改变规则,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想要在比赛中获得胜利;

在这一阶段,孩子的认知水平有了提高,社会性也有所发展,孩子为了在游戏中达到自己的目标会不断的寻求他人的合作,从而思考,开始修正和发展自己的规则,那么在这一阶段,恭喜家长们,可以告诉孩子,你是个大人了是个聪明的孩子,可以跟孩子们讲道理了,但是注意要有耐心。

4. 编造规则阶段(11~12岁)该阶段的儿童能够自己制定规则,而且制定好的规则不能随意改变。

在这一阶段,是孩子们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了,孩子们有自己的判断,不仅仅依靠家长的说教来行事了,这一阶段家长要尤其注意一生作则,让孩子理解和对家长产生认同感。

孩子的认知水平处于发展的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认知能力也是不一样的,相应的规则意识也不尽相同,所以各位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规则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认识水平,不能放纵,也不要过于焦虑而去责骂孩子,科学教育、积极引导,我们一起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