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禧嬪對清朝友好,康熙為什麼反對朝鮮肅宗冊封張禧嬪為王妃?

澹奕


張禧嬪擬冊封為王妃時,朝鮮為大清的朝貢國,需上表康熙請求冊封,誰知請封折出現了康熙姓名忌諱的“玄”字,只是小小懲罰了朝鮮,並未否定冊封的結果。

李氏朝鮮到肅宗李焞掌權時,遇到一件頂大的煩惱事,那就是自己繼位多年還沒有兒子。這對封建君主來說,確實是夠讓人操碎心了,尤其是到了肅宗朝接連三代都是單傳。

肅宗的第一個正妻20歲就死了,第二個正妻仁顯往後為了幫助老公解決這個問題,便大度地提議再多選一個女人進宮。

這麼一來,一顆妖星即將在朝鮮後宮冉冉升起。

這顆妖星叫作張玉貞,出身於翻譯世家,在朝鮮被稱為“中人”階級,就是普通職工家庭,不貧也不富。

她的經歷相當傳奇。最初是因為家族捲入一場政變而受到牽連,被抄家進宮當了宮女。後來因為氣質容貌出眾,被肅宗看上,只是苦於正妻金氏氏個母老虎,不敢寵幸宮女。

金氏才剛去世,肅宗便迫不及待地寵幸了張玉貞,結果引起了肅宗母親的不滿,下令將張玉貞驅逐出宮,並在金氏喪期過後立即選了仁顯王后為繼妃。

尷尬的一幕出現了,仁顯王后入宮後一直都沒有生兒子,為了傳承王室香火,她主動向肅宗提出接回張玉貞,但肅宗的母親是火眼金睛,還是堅決反對張玉貞入宮,看到她就打心眼裡厭惡。不得已,一直到肅宗他媽去世,張玉貞才重返王宮。

其實仁顯王后也不是什麼良人,心裡也在打著自己的小九九,她之所以讓這個大自己8歲的女人“二進宮”,無非是與其找個小狐狸精來勾引老公,不如讓這個大齡老女人來承擔生兒子的任務。

誰知張玉貞這個老狐狸更狡猾,二進宮後恩寵更勝從前,不久就升做昭儀。公元1688年,張玉貞順利誕下肅宗的第一個兒子李昀(yun),母憑子貴,張玉貞又被封為正一品禧嬪,僅次於王后,這就是朝鮮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張禧嬪。

這時,張玉貞也露出了她本來的面目,開始結黨營私、培植勢力,一群家族親戚朋友都跟著雞犬升天,張禧嬪這時大吹枕頭風,陷害仁顯王后,想立自己的兒子為世子。

支持仁顯王后的一干大臣們,強烈勸諫肅宗顧及王后的面子,不要那麼著急立世子,誰知道這肅宗是個性Boy,你們不讓為我幹,我偏要這麼幹,他不僅把李昀立為世子,還以善妒的罪名廢黜了王后,將她趕出宮外。

張禧嬪終於如願以償,成為朝鮮王朝第一位也是唯一以中人出身而登上國母之位的王妃了。

但張玉貞畢竟屬於二進宮,年紀不小了,為了保持肅宗專寵,她不斷打擊陷害後宮其他年輕美女,將肅宗控制於股掌之中。

然而百密一疏,有個過去曾經侍奉過仁顯王后的宮女崔氏,在宮中偷偷給仁顯祈禱時,恰好被肅宗撞見,肅宗非常感動,其次崔氏長得也不錯,就把她納為新寵了。

後來崔氏懷了孕,張玉貞聞之大驚,三番五次想搞死她,但都未能得逞。肅宗得知後親自把崔氏送到一個安全的地方待產,崔氏不負眾望,生下兒子李昑(qin),動搖了張玉貞的地位。

張玉貞的狂妄驕縱讓肅宗對她逐漸厭惡,開始思念起善良賢淑的仁顯王后了,哎男人啊,失去了才知珍惜啊!此後肅宗又恢復了仁顯王后的地位,把張玉貞打回“禧嬪”的原型。

公元1701年,仁顯王后病危,張禧嬪暗中設置神堂,請巫師做法,意欲加害仁顯王后。又讓宮女把玩偶、麻雀、老鼠的骨灰埋在仁顯住所的前院,盡搞些巫蠱之術,看來也是走投無路了。

真是惡有惡報,這件事被崔氏給告發了,肅宗顧念張禧嬪是世子的母親,猶豫不決,在大臣多次勸諫後,才終於將張禧嬪賜死。

鑑於張禧嬪之禍,肅宗在下令賜死她的前一天正式下旨,“從今天起立為家國法制,嬪妃不可封后妃”,自此李氏朝鮮再也沒有後宮嬪妃升為王妃的事情發生。

後人對張禧嬪多有譴責,謾罵之聲不絕,說她是狐狸精,一顆妖星等,但是張禧嬪如何淪落這個下場,和肅宗這個男人,和社會體制難道沒有一點關係嗎?


莫山主說青史


張禧嬪(1659年-1701年)是朝鮮王朝肅宗李焞的寵妃,本名張玉貞,原本只是個出身低微的普通宮女,卻因為容貌出眾、國色天香,備受肅宗寵愛。

(張禧嬪劇照)

張禧嬪更是朝鮮歷史上最具有爭議的女性,美貌絕倫、萬千寵愛於一身,同時又是個心機女,借用肅宗的寵愛,扶植黨羽、排除異己,也被稱為朝鮮歷史上第一“妖婦”。

從宮女到王妃,被人害過,也害過別人,最後因為宮鬥付出生命代價。

那麼就是這樣一個人和康熙又怎麼會牽扯上關聯?

1689年,也就是肅宗十五年,因為張禧嬪之前經常在肅宗耳邊說顯王后的壞話,顯王后最終被趕出宮,張禧嬪上位。

同年五月,肅宗欲升張禧嬪為王妃,但是朝鮮當時作為清朝的附屬國,所以必須得經過宗主國清朝的同意。

(朝鮮肅宗和張禧嬪劇照)

後來在張禧嬪升後沒多久,備邊司就以“中宮殿名號已定矣,奏請之舉,不容少緩”,以此請求效仿朝鮮成宗廢尹氏、立貞顯王后故事,派人到宗主國清朝奏請冊封。

肅宗同意之後立即派張禧嬪親信東平君李杭為奏請使,前往北京討封。

問題就在這裡,題主說康熙沒有同意,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朝鮮肅宗冊封王妃實則和清朝關係不大,為什麼會認為康熙不同意,主要是因為【奏文】有問題。

(康熙劇照)

康熙看完之後,認為“奏文中【後宮】二字,謂諸侯不當用,且有【玄】字,犯其所諱(清康熙帝名玄燁)”為由索要罰金。

意思很明顯,就是說朝鮮作為附庸國,不應當將自己妃子所居住的地方稱之為“後宮”,“後宮”這兩個字只能用在清朝宗主國身上。而“玄”字不用說,直接和康熙的名字相撞。

肅宗十六年(1690年),清朝使臣正式冊封張玉貞為朝鮮國王妃,而肅宗自然要派使者到北京請罪,因為奏文用詞不當,總得有所解釋。既然這樣康熙皇帝於是下令“李焞著從寬免議”。

這就是整件事情的原委,希望可以幫到您。

【每天更新,更多有趣的歷史新知識,期待您的關注!】


貓眼觀史


康熙並沒有反對!

張禧嬪是朝鮮肅宗李焞之妃,先祖為高麗名臣張安世,李成桂建立朝鮮後,曾多次寫信邀張安世入朝輔政,但均被婉拒,最後才派兒子張仲陽入仕朝鮮。

到張禧嬪父親這一代,張家已經不是勳貴大臣了,而是普普通通的官吏階層,做的多是翻譯、畫師這種職業,張禧嬪的父親張炯和堂伯張炫都是譯官。

據《朝鮮王朝實錄》記載,肅宗六年(1680年),張炫捲入“三福之變”,被流放抄家,張禧嬪因此被收入王宮為內人,相當於中原王朝的宮女。

張禧嬪入宮後,受到李焞的曾祖母大王大妃趙氏的賞識,再加上李焞的母老虎王后金氏去世,李焞開始寵信宮女,容貌氣質出眾的張禧嬪就這麼被李焞臨幸並獲得寵愛,地位水漲船高。

不過張禧嬪的得寵引發李焞之母王大妃金氏的強烈不滿,她下令將張玉貞驅逐出宮,並在仁敬王后喪期過後給李焞選了繼妃閔氏。

然而閔氏入宮多年無子,李焞又是三代單傳,閔氏自覺地位搖搖欲墜,就主動向李焞提出將張禧嬪接回宮中,但因為金氏的反對作罷。金氏去世後,閔氏再一次提議,李焞順水推舟,張禧嬪殺回王宮。

二進宮後,張禧嬪更加受寵,她也恃寵而驕,培植黨羽,插手朝政,這是她被稱作朝鮮第一妖婦的原因。

張禧嬪得寵,很快就向王后之位發起衝擊,因而跟閔氏矛盾激烈,鬥得不可開交,閔氏開始拉新人入宮,想要分去張禧嬪的寵愛,但沒什麼效果。

肅宗十四年(1688年),張禧嬪剩下李焞長子李昀,李焞大喜,在次年將張禧嬪晉封為正一品的"禧嬪",並在同年將閔氏廢掉,逐出王宮。

肅宗十五年(1689年)五月,李焞升張禧嬪為朝鮮王妃,並起用南人,將支持閔氏的西人逐出朝廷,史稱“己巳換局”。

由於朝鮮是清朝的屬國,朝鮮冊封王妃需要經過清朝的正式冊封允許,在張禧嬪升後後不久,李焞就派人為奏請使,前往北京討封。

這之前,還是朝鮮國內的政治宮鬥,只有現在才跟清朝扯上關係,當時正是康熙帝在位,但這種小事不可能是康熙帝親自處理,下面自然有一幫大臣審核。

嚴格來說,清廷並沒有反對李焞的請求,而是同意了,只是同時還要求朝鮮交罰金,原因就是措辭不當。

在朝鮮上奏請封的奏疏中,出現了“玄”字,同時將王宮稱為後宮,清廷認為“玄”字犯了康熙帝的名諱“玄燁”,諸侯國不應稱後宮,這是清朝的稱呼,因此要求朝鮮交罰金。

大佬發話,小弟自然不敢不從,肅宗十六年(1690年)正月,清朝派使臣正式冊封張禧嬪為朝鮮國王妃,李焞也派使到北京以奏文中用詞不當謝罪,康熙帝下令"李焞著從寬免議"。

這只是一件由於措辭引發的小事,與張禧嬪的立場無關,事實上清朝其實不關心她的死活,後來李焞為了平衡朝堂起用西人黨,張禧嬪被殺,閔氏回宮再度成為王妃。


平沙趣說歷史


史書未見康熙厭惡張玉貞(張禧嬪)而不願冊封一說,康熙忙得很,哪有精力去在意一個朝鮮國王的寵妃?

事實是康熙同意了冊封,但是因為朝鮮肅宗李焞的奏表內有兩處文字忌諱而被清朝索要罰金:1.朝鮮作為諸侯,不應用“後宮”二字,後宮只能大清皇帝才配有;2.奏表裡有“玄”這個字,觸犯大清康熙皇帝玄燁名諱。

後清廷派使冊封了張玉貞為王妃,肅宗也派使到北京以奏表用詞不當謝罪,康熙帝也下令“李焞著從寬免議”。


曉暢天下


這個問題問的真正無知,國與國的友好是建立在兩個地位平等的國家之間。而朝鮮當年是中國的藩屬國,是歸順性質,是中國的從屬國,他只能談臣服沒資格談友好,朝鮮當時無論是冊立世子還是冊立王妃都要上奏給中國皇帝報批,如果他敢有異心,就屬於是造反,中國皇帝立刻派兵平叛,他朝鮮作為中國的家臣不配用“友好”二字,只能用“是否忠心”來給他定位。小便用詞不當毫無歷史常識。


148584441


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君臣名分已定,綱常不能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