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疫情過後,你還想吃泡麵嗎

口罩、酒精緊俏,泡麵也成了搶手商品。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因長時間“宅家”以及復工後單位、企業食堂暫不經營等原因,方便食品尤其是方便麵消費升溫。而在近幾年,方便麵消費還因外賣崛起、高鐵普及、健康觀念變化等因素日趨轉冷。業內人士認為,疫情帶來的“泡麵熱”有一定偶然性,行業是否持續回暖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不知道疫情過後,你還想吃泡麵嗎

1

宅家催生“泡麵熱” 

“基本上每天有一頓飯是靠泡麵解決的。”上海市民胡小姐在張江的一家生物醫藥企業工作,2月中旬復工後,她一直居家辦公。由於平時沒有做飯的習慣,胡小姐在家這段時間除了叫外賣,就是吃方便麵。“比較好處理,5分鐘做好,加點蔬菜和雞蛋,營養也能保證。”胡小姐說。  

番茄肥牛泡麵、泡麵芝士披薩、方便麵煎餅……宅在家裡的人還發明瞭多種泡麵新吃法,微博話題“宅家泡麵都被玩壞了”閱讀量目前已超過2.5億。

泡麵不只是在家辦公白領的“伴侶”,也成為一些已復工人員的選擇。在一家諮詢公司工作的孫志皓說:“公司的食堂一直沒有營業,儘管可以點外賣,但是測體溫、排隊等電梯也挺麻煩的,所以午飯基本靠泡麵解決。”

泡麵走紅,帶動其在線上線下的銷售。在上海肇嘉浜路一家超市,記者看到,各大品牌的桶裝、袋裝方便麵被擺放在顯眼位置,5包裝等大包裝方便麵更受消費者青睞。工作人員說,從春節開始,除洗手液、消毒液外,速凍水餃、麵條、自熱火鍋、泡麵等速食食品受到歡迎。

蘇寧數據顯示,2月3日到3月2日,蘇寧線上線下方便速食產品銷量同比增長160.6%,最受歡迎的前三類產品分別是方便麵、方便粉絲以及速食火鍋。其中,方便麵銷量同比增長237.2%。山東臨沂一家鄉鎮超市負責人說,因為銷量大增,各家超市都在備貨,一度出現方便麵、火腿腸等食品缺貨的情況。

在線上,方便麵銷量增長趨勢同樣明顯。在電商平臺天貓,記者看到月銷量過萬的方便麵不下20款,多款方便麵顯示無貨或需預售後延遲發貨,一款月銷量2.2萬筆的方便麵需要到4月9日發貨。京東大數據顯示,從除夕到初九10天時間,京東平臺的方便食品成交金額增長3.5倍,僅方便麵一類就售出了1500萬包。

隨著銷量增加,各大方便麵企業也積極提升產能。公開信息顯示,康師傅全國工廠已全面復產,最早一批則在1月底就已率先開始生產。

2

高鐵普及、外賣衝擊

“車廂裡泡麵味越來越淡”

從行業日趨萎縮到再次走紅,方便麵在人們餐桌上的角色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我國是方便麵消費大國,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相關報告,我國方便麵年消費量在2013年前後達到頂峰,約462.2億包,此後逐年下滑,2016年相比2013年下降了近80億包。 

這輪方便麵消費量走低主要受高鐵普及、外賣衝擊等因素影響。長期以來,方便麵主要消費食用場景之一是長途火車。近幾年隨著高鐵大發展,旅途時間縮短,旅客在路途上的用餐需求減弱。因工作原因長期往來北京、上海的佟麗楠說,“四五個小時的路程吃點零食就過去了,高鐵車廂裡泡麵味越來越淡了。” 

外賣行業發展也是影響方便麵消費量的因素之一。根據《中國餐飲行業發展現狀及未來展望》報告,2013年—2017年,我國外賣市場規模每年增速均超過100%。2017年,外賣訂單總量增長158%,三四線城市訂單總量佔比34%。特勞特中國首席諮詢師王方浩說,尤其是在低線城市,多、快又好吃的外賣更多取代了方便麵原本作為“一頓飯替代品”的位置。

此外,性價比較高的連鎖餐飲業迅猛發展、人們健康觀念的變化,也影響到方便麵消費量。喜家德蝦仁水餃高級合夥人周東毅說,近幾年連鎖餐飲行業競爭激烈,飯菜質量和服務水準快速提升。此外隨著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管理水平的提升,連鎖餐飲門店數量瓶頸被突破,實現更快速規模化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擠壓了以方便麵為代表的速食食品的生存空間。

3

行業是否持續回暖需打問號

事實上,在此次疫情前,方便麵行業已經出現一定的回暖跡象。康師傅財報顯示,2019年上半年集團泡麵事業收益為115.4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68%。根據統一發布的公告,2019年上半年統一方便麵業務收益為42.6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8%。

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說,2018年開始的方便麵行業恢復性增長,有企業產品創新等因素影響,如康師傅、統一均推出單價超過10元的高端方便麵,加速產品迭代升級吸引年輕消費群體,此外也有外賣補貼逐步退坡,外賣客單價抬升等客觀因素影響。

王方浩認為,高鐵帶來的旅途便利、消費升級等因素不可逆轉,疫情下方便麵熱銷有較大偶然性,行業能否持續回暖需打個問號。

“但方便麵的市場需求不會消失,方便麵操作簡單、快速能吃、高性價比和消費習慣一直都在,這些特點滿足了消費者的快速代餐需求。”王方浩說,再加上方便麵行業集中度高,頭部企業規模大,線上線下渠道通暢等因素,即便這次熱銷過後,該產業仍然會有一定市場。

朱丹蓬說,未來,方便麵廠商除繼續走精品化路線,推出單價更高的產品外,推出區域化產品也是一個趨勢。“比如,針對廣東的消費者和四川消費者各自生產適合當地的產品,更貼近消費者,更好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財經國家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