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遺囑——以德報怨


父親的遺囑——以德報怨

從前,有一個國家叫做拘薩羅,這個國家土地很小,兵力微弱。但有個勤政愛民的好國王---------長壽王。迦咦是個強大的國家,國王梵達生性殘暴,野心勃勃,常常入侵拘薩羅國。漸漸地,終於統治了拘薩羅國。長壽王只好帶著妻子喬裝成修行者,逃往波羅奈國。

  逃亡的日子,長壽王落腳在一位陶師的家裡。比起以前住在王宮,生活雖然貧苦,但還算安定。過了兩年,妻子生下一個兒子,取名為長生,長生十歲時,長壽王把他叫到跟前,對他說:“從前我是拘薩羅國的國王,因梵達王奪去我們的國家,我跟你母親才逃亡到此。我怕梵達王知道我們還活著,一定會趕盡殺絕。現在你年紀不小了,必須學會獨立,所以明天你就離開我們,獨自到別的地方過活吧”!長生聽了,悲傷地禮拜了父母,依依不捨地離開了他們。

  長生獨自來到一個離父母不遠的村落,開始過他的新生活------學習各種技藝。聰明的長生,很快就成為一個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才子。他進一步到處尋訪擅長調教大象的明師,跟他們學習調象的技術。最後來到梵達王宮裡的象廄中,向梵達王的象師一起學習調象技術,以便伺機報仇。長壽王以前的一位剃髮師,在長壽王逃亡後,他改為替梵達王剃髮。

  長壽王並不知情,仍來到剃髮師的住處,請他代為剃髮,剃髮師認出了長壽王,就向他打聽現在的住處,然後偷偷地向梵達王告密。梵達王得到情報後,馬上派兵去抓長壽王夫婦。處刑之前,在街道上擊鼓示眾。長生聽到了這個消息,就趕著去見父母。一路上他心想:“梵達這樣對待我的父母,就是跟我結了不共戴天之仇,我不能再忍辱偷生了,今天即使犧牲性命,也要為父母報仇”!

  即使到了現場,他仍沒有改變心態,要伺機而動。長壽王遠遠地看見長生混在人群之中,滿臉悲憤,知道長生此時此刻必定一心想要報仇。於是他大聲喊道:“你不要認為誰是對的,誰是錯的,以怨抱怨,冤仇將沒完沒了;以德報怨才能化解仇恨。能聽從父母的話才是真的孝順,如果恣意縱情,率性而為,這樣不是我教你的待人處事之道了”。一旁圍觀的民眾,都以為長壽王害怕死亡,才發了瘋胡言亂語。只有長生知道這是父親對他的遺訓。頓時,他忍住悲傷,不讓任何人看出他的悲憤,急速回到了住處,心裡仍想著如何報仇。

  一天晚上,長壽在象廊裡彈琴,優雅.清澈的琴聲傳到了宮裡,梵達王問侍衛:“誰在象廊裡彈琴”?“是調象師最近收的一位弟子''。侍衛說。梵達王派人去將長生請到宮裡,請他再彈一曲。長生知道復仇的機會來了,盡心盡力地彈了一曲。梵達王聽了讚歎他:“我從來沒聽過這麼好聽的琴聲。今天起,你就留在我身邊侍奉我吧”!

  從此,長生便成為梵達王最信任的大臣。有一天,梵達王帶著許多大臣一起到森林去捕獵。長生故意駕著國王的獵車脫離隊伍,來到荒郊野外。

  梵達王說:“我累了,想休息一下,你可以保護我嗎”?

  “大王請安心休息吧!我會保護你的”。於是梵達王把身上防身寶劍拿起來,交給長生,在一棵樹下,枕著長生的腿休息了。長生心想:“這個惡王與我有不共戴天之仇,現在是報仇的時候了”。於是他毫不遲疑地拔起了劍來,同一剎那,心裡卻想起父親臨終時的遺訓,舉劍的手就在半空停住了:“父母之恩,大於天地,他們臨終時教敕我:“不要計較誰對誰錯,不能以怨抱怨,否則怨仇將沒完沒了;以德報怨才能化解仇恨”。我今天怎能違揹他們的遺訓呢”?

  於是,長生收起了劍。這時梵達王突然醒了,一臉驚恐地對長生說:“我夢見了長壽王的兒子拿著劍要殺我”。

  “在這荒郊野外,哪會有長壽王的兒子,一定是這裡的山神故意要嚇唬您的。國王安心睡吧!我會保護您的”。長生安慰著國王。但過不久,長生又興起了報復之念,同樣地,在下手之際又想起了父親的遺訓,所以又放棄了報仇,而國王也每次隨後驚醒,如此經過三遍。最後長生悲痛地下定決心:“父親臨終時教敕我以德報怨,為什麼我一再地想違揹他的遺訓呢?從現在起,我要剋制自己報仇的念頭,把梵達王當作自己的父親一樣侍奉,不再起絲毫害他的心”。

  這時,國王突然醒來,一臉的愉悅。長生問:“國王為什麼滿臉喜悅呢”?“哦!我夢見長壽王的兒子,要把我當作父親一樣侍奉,不再傷害我了,我好高興”。“國王!不瞞你說,我就是長壽王的兒子,我剛剛一而再,再而三地想殺害你為父母報仇,但每次都因想起了父親的遺訓而下不了手。國王才能免去災難。雖然如此,恐怕日後我還會起報仇之心,國王不如現在把我殺了,免得遺留下禍害”。

  “我從前做的是不仁不義的事,而你們父子卻是心懷仁慈,以德報怨。我怎麼能再殺你呢?你放了我這條命,我一定不會辜負你的”。梵達王回宮後,問所有的大臣:“如果抓到長壽王的兒子,你們想可以怎麼處置”?

  “砍斷他的手腳”!“割去他的耳朵.鼻子”!“斬他的頭”!大臣們紛紛表示意見。梵達王指著長生說:“他就是長壽王的兒子。本來可以殺了我,卻沒有這麼做。今天我應該還他一命,大家不可以再對他心懷惡意”。最後,梵達王把拘薩羅國的領土歸還給長生,並將女兒嫁給他,從此兩國交好,世世代代也都和平相處。

  摘自:.......《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以上是佛陀告訴比丘們的真實故事。因為有一次比丘們為了一些小事就爭執不休,而且彼此毀謗謾罵,互相記仇,無法和合共住。佛陀因此用這個故事,告誡比丘們,應當學習長壽王以德報怨的精神。是的,世上最大的仇恨莫過於亡國與殺身了,兩者都遭遇到了,長壽王卻能放下心中的仇恨,教導兒子要以德報怨,這是何等寬大的胸襟。反觀我們往往因為一些小事,便發生強烈的鬥爭,進而以身體.語言傷害彼此。比起長壽王父子寬容的態度與氣魄,我們這些傷害行為,顯得多麼地可笑。所以當我們與人發生爭執時,想想長壽王的故事,心裡一定能寬闊.釋懷許多。

  評註:

  人生世間,禍從口出,相爭是非,皆是戲論,所有對立,不離因果。故當護口,甚於猛火,猛火炙燃能燒一世,惡口炙燃燒無數世。猛火炙燃燒世間財,惡口炙燃燒七聖財。當知口舌者,鑿身之斧,滅身之禍,行者慎離口業之患。且觀天下恩愛,皆當別離,人生有死,事成有敗,物生於春,秋冬自枯,悲念人生,當有病老死患,無貴無賤,有形之類,無免此苦。

  即當猛省,一切諸法如幻如化,如夢所見,如水中形,體無真實,雖復豪尊,五欲自恣,壯年美色不可久保,物成有敗,人生有死,少壯不久會當有老,飲食不節會得有病,百年壽命會當有死,怎不令人愁憂?要過有我塵界,出輪迴至無我真界,唯一的橋樑即是功德。有心者悟,悟者有緣,有緣者渡,佛渡有緣人。有心即菩提心.功德心.無所求心...。回頭是岸,岸在心,解脫在功德!盼諸仁者深味之。

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