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欢的南宋词人有哪些?能否说说你对宋词的理解?

千里烟云


那当然是我的偶像——词中之龙辛弃疾了。因为我和他一样,都有一腔爱国热血。

醉里挑灯看剑……气吞万里如虎……东风夜放花千树……追往事、叹今吾……我最怜君中宵舞……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稼轩词,读之如饮烈酒,令人热血沸腾,心驰神往……睹词思人,携雷霆之威,以50骑直入5万军中,取敌将首级几如探囊取物。此何等霹雳手段。若生逢其时,风云际会,必成勒石燕然、封狼居胥之功。真丈夫当如是也!

我独爱壮词,不爽婉约。爱屋及乌,因辛弃疾亦喜陈同甫。

板桥愿为青藤门下走狗,我亦愿做幼安马前细犬耳。


诗魔独孤求踹


我特别喜欢辛弃疾。因为他写的诗词,题材非常广阔,而且又善于化用典故入词。用来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和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真是“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建议阅读:1、《青玉案·元夕》2、《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7、《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8、《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徐丶玉溪


宋分南北朝,要说南宋,那得划分界线:北宋亡于徽、钦二帝,南宋始于高宗。

南宋时期,因有外敌环伺,时局动荡,所以在词中的有两种体现:或哀怨愁苦或坚贞不屈。我喜欢后者。

1. 李清照(出生于北宋,成就在南宋)

最喜欢《夏日绝句》,只此一首,巾帼不让须眉: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岳飞(生于北宋,死于南宋)他的军事才能和民族气节令我敬佩,《满江红》一出,光照千古!

3. 辛弃疾 (我最喜欢的词人)。他的词,好多我都会背,喜欢《破阵子》和《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还有陆游的“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文天祥《过零丁洋》。




彭宸霖


辛弃疾,

辛弃疾活捉叛徒现在我们讲的是南宋时一位叫辛弃疾的抗金英雄,他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诗人。那时候,我国北部在金国的统治下,人民生活非常痛苦。山东有个农民叫耿京,他带领了一支起义军,经常打击金兵。辛弃疾也是山东人,他非常敬佩耿京,就组织了两千多人,加入了耿京的队伍。起义军在耿京和辛弃疾的领导下,常常打胜仗,参加的人也越来越多,不久有了二十几万人。耿京就派辛弃疾到南方去和南宋联系,好联合起来把金兵赶走。谁知道起义军里面出了一个叛徒,叫张安国。他乘辛弃疾不在的时候,暗杀了耿京。起义军没有了领袖,就这样散掉了。辛弃疾从南方回来,叛徒张安国已经逃到金国的兵营里去了。辛弃疾心里又悲痛又愤怒。他对同伴说:“我们一定要活捉张安国,为耿京报仇!”同伴中有人说:“张安国躲在敌人的兵营里,那儿驻扎了五万金兵。咱们只有几十个人,怎么去捉他呢?”辛弃疾叫道:“五万!就是五十万,我们也要闯进金营,杀了这个叛徒,为耿京报仇,为老百姓报仇!”当天晚上,辛弃疾挑选了五十名勇士,个个骑了快马,带着刀剑,向金营直奔而去。快到金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他们都下了马,把马拴在树上,然后乘黑悄悄地摸进了金营。金营里灯火辉煌,张安国正在跟两个金将喝酒猜拳。他们看见辛弃疾和勇士们拿着刀剑冲进来,吓得魂都没了。张安国赶紧钻到桌子底下,两个金将急忙举起椅子来抵挡。勇士们一拥而上,把两个金将连人带椅子砍翻了。辛弃疾一个箭步上前,把张安国从桌子底下揪了出来。张安国抱着个脑袋,直喊饶命。辛弃疾用剑指着张安国骂道:“你这个叛徒!耿京哪点对不住你?”张安国吓得浑身打颤,说:“我……我错了!”辛弃疾冷笑一声说:“错了?来,绑起来,带回去办罪!”大伙儿一拥而上,把张安国绑得结结实实,拉出了营帐。营帐外面站了好些金兵,看辛弃疾他们威风凛凛,谁也不敢上前。辛弃疾把叛徒绑在马后头,不慌不忙地跨上了马,喝道:“谁敢上来,就要他的狗命!告诉你们,我们的十万大军就要开到。想活命的就早点投降!”说完就带着勇士们冲了出去。等金国将领派兵来追的时候,他们早就跑得没影儿了。叛徒张安国终于得到了他应得的下场:给砍掉了脑袋。辛弃疾活捉叛徒张安国的时候,才二十三岁。酒交知己陈亮是辛弃疾的知交,是一位爱国词人。淳熙十五年冬天,陈亮从他的故乡浙江永康到江西拜访辛弃疾。辛弃疾住在自建的“



远去的救世主


很喜欢陈与义,他是两宋交接时的杰出诗人,诗尊杜甫。但是工于填词,虽然词不多但是豪放处近于苏轼,自然浑成。电视剧《甄嬛传》里,皇上见到了那个杏花影里吹笛的少女甄嬛。后皇上驾崩之时,历经风雨的甄嬛告诉皇上:那年杏花微雨,你说你是果郡王,一切就都错了。私以为,电视剧情节便是由陈与义的《临江仙》得来。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词开始于唐代,盛于宋代,所以人们常说宋词。一度被称为“艳科”,题材多是着重风花雪月、男女之情、离愁别绪,伤春悲秋等,这是宋词创作的主流倾向。诗言志,词传情。到了苏轼时,他努力以诗入词,扩大词境。

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因为豪放派代表苏轼对宋词的改革创新贡献,宋词的地位大大提高,与唐诗被后世称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两颗璀璨明珠。


宫商角徵羽哆瑞咪发嗦


可能是平生不喜束缚,故而虽然喜欢唐诗的工整和大气,但我更喜欢宋词潇洒和唯美。

南宋词人他们摆脱了当时“江西诗派”的牢笼,写出了一批思想、艺术各有特色的作品。他们有大气磅礴的辛弃疾,有纵情千里的杨万里,有潇洒风流的陆游,有婉约隽永的李清照………。

宋词婉约派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而豪放派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语词宏博,不拘守音律。

这一圆润柔婉,动人心弦,那一豪放不拘,直入心脾,每读宋词,必燃香捧茶,常吟宋词,皆登高凭栏,对宋词的爱,数十年不变。


岁月静好21118671


苏轼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文化修为,个人综合素质与魅力是一般人不能逾越的。

虽然苏轼人生坎坷,一生穷困潦倒,大多不得志。但他对思想意境的追求,自己做人的思想意境,是常人不能超越的。

人之一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在古代的官场,在古代的世俗名利上,一个人很难把控自己的命运。在古代的官场,走仕途者。大多都背负着灵魂重压和明着保身。或者小隐隐于林,或者以死报国。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而苏轼和旁人不同。苏轼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重要性。文学作品经典传承随着当今中国日后的发展,会越来越显现给现代人。

例如:今天中国人国家民众的空前团结,他不仅仅是富贾王侯将相团结,更多的是社会各阶层的老百姓的爱国思想体现,他和苏轼对国家的坚定信念是相同的。

他曾经是帝王之师,也是阶下之囚。多次被扁被流放。但他处处为人豁达处事天真有趣。他嫉恶如仇,博学多才,他痛恨天下邪恶不公之事,却不怨恨治他于死地之人。先祖出身名门望族,一生坎坷颠沛流离,甚至贫困交加,却依然自得生活于陋室,粗茶淡饭之中。他可能是历代文人中最潇洒的一个。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早年的苏轼和年轻的学子一样。励志齐家,修身治国平天下。但由于和官场政治对手的理念不同。遭到对手的陷害流放。

苏轼对佛学道法理解颇深。从他的诗词作品中就可以看到。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胸怀豁达,修养睿智。一个人的意景观念不同,所以他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路不近相同。

苏轼对酒文化的理解颇有造诣,在他创造的诸多的诗词中和酒有不解之缘。

但苏轼对饮酒品酒只是点到即可

中国酒文化——“千古一人”苏东坡

苏轼嗜酒,史有明载,但他不是唐代酒中八仙那样一饮便烂醉如泥,更不像是六朝之阮籍、刘伶那种“唯酒是务,焉知其余”的荒湎者流。亦毋庸置疑,作为一个在特定历史环境中,有着不平凡的生活经历、有个性、有理想的知识分子,酷爱美酒,一方面催生诗文创作。

在宋代政治苏轼有云:酒能乱性,佛家忌之;酒能养性,仙家爱之;有酒学仙,无酒学佛。

这就是苏轼有何文化诗词的理念。

在宋代政治改革中,苏轼是站在革新派一边的。但他主张渐变,反对王安石的急变,对新法之弊多有批评,所以遭到新旧两党的夹击,终生坎坷不遇。

苏轼思想是主儒而不为儒所拘,参佛老而不为佛老所溺,有明显的“三教合一”的倾向。从他的酒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于无酒时为儒作佛,于有酒时为道成仙。常能随遇而安,处变不惊,任凭风云变幻,兀自岿然不动,下视现实,笑傲人生。豪迈奔放的感情,坦荡洒脱的胸怀,丰富的人生内容,清新畅达的语言,造就了他的诗“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代表着有宋一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诗词艺术创作与中国酒文化关系密切。

现存东坡词三百余首。竟有半数以上涉及到酒。其中关联是一方面是东坡对传统最美风尚的认同。

另一方面在于他融会高尚的人格,修养,精深的学术见解和丰富的创作经验。

在把握传统最美精神的基础上最有趣的内涵。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开拓。在钟情美酒中苏轼无疑堪称典范。

苏轼爱酒有节,酣适有道,酿酒有经,解酒有方,饮酒有作,逞酒有才,可以说是文士与酒的集大成者,特别是他的“半醉酣适”饮酒哲学,综合了儒家、道家、禅宗的人生观点,是站在中国文化之巅的,是中国饮酒之魂。也是典型的道饮,哲人之饮,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得意忘味,始知至道之腴”,堪称酒文化“千古一人

今天马云所说到的:一个人必须要有梦想,梦想需要自己的努力。而不是陶渊明,因为时代所迫无奈选择辞官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苏轼是个有抱负的人,就算被贬,就算他郁闷。他的人生态度还是积极的,惩处逆境却不甘沉沦,忘怀个人得失,立意有所作为。他的这种思想表现在《前赤壁赋》中可见一斑。

宋朝虽然也面对北面政敌的威胁,但到宋代大族已经消失,人们更愿意说自己是怎么努力,而不是炫耀自己出生名门,价值观改变了。

苏轼始终是个儒生,他对自己的现实仍然是执着的。苏轼虽然遭贬,但从未忘记报国之心。这就是我们以前说的,人各有志。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一个人的人生观,思想观,价值观不同产生的差异。

而我们通过苏轼笔下的诗词,可以看到一个完完整整的东坡居士。

诗词中体现的佛道儒三家思想的结合,

可以看到一个佛学智者,

可以看到一个儒家思想大儒,

可以看到一个道家天人合一的相守,

可以看到一个悠闲自得的旅行者,

可以看到一个田园生活的农人,

可以看到一个鉴赏美食的名家,

可以看到写一手苏字的书法名家,

可以看到传唱千古的诗词名句。

可以看到在不得志仕途,在苦难生活中挣扎,

但不忘初心的那个始终如一,开始的那个儒生。

说来真的很怪,当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到来时,就会想到苏轼的“明月几时有”。

当畅游长江,看三国古战场,想到的是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当我们畅游西湖,站立在苏堤上,想到的是苏轼的著名的诗句。

当我们品尝起精美的菜品,也想到了苏轼的东坡肘子。

喜欢一个人的诗词。当然学习他的诗词意境出处于背景,品读作者在人生的路上,不管经历多少困苦失落苦难,他还是那个初心不改的苏轼。

苏轼只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诗词文化杰出代表之一。在宋代,在南宋的文坛,我知道不仅仅只有一个苏东坡,

还有许许多多的文化名人大贤。但从苏轼的个人经历人生脉络上来看,他已经涵盖了从上层社会到底层社会的整个变化。

个人理解苏轼的为人,理解苏轼诗词的文化背景内涵。在苏轼的诗词里有官场仕途的春风得意马蹄疾,有世俗百姓的日常的点滴,有对设计家国情怀的抱负,有对现实无奈的哀叹,了解了苏轼也理解了当时宋代诗词文化,文人治国的一个基本概况。








圆融博爱


南宋,首推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南宋豪放派词人,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山东汉子)。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青年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回归南宋。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官。一生致力于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列数陈述战守之策。他的词抒发国家统一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谴责当时执政者屈辱的一味求和;也写了不少吟诵祖国大好河山景色的词。题材广爱引用典故,风格雄伟豪迈又不失细腻柔媚。由于辛弃疾的主张抗金,是主战派,为当政的主和派所不容,被排挤弹劾落职,最后抱憾而终。

辛弃疾的重大贡献,就是题材那内容宽广。但凡当时能写的东西,他都可以写入自己作品,只能说是人才啊,666。随着内容、题材、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变化。北宋苏轼的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没有得到传承发展。到了辛弃疾这里他不仅继承了苏轼词的风格,而且并发展出了自己风骨,作品雄放阔大的气势磅礴,有一种藐视一切的英雄豪杰气概,辛弃疾学富五车,才华横溢。真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虽然他的词主要是雄伟奔放,气势磅礴,但是人家写婉约风格的词也是得心应手,信手拈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主要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主要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末尾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

青玉案·元夕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除此之外,还有李清照,陆游。但是最为推崇辛弃疾(文武全才~爱国),他不仅仅文学成就高,还是一名勇将。在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后,带着50名骑兵连夜冲进了5万人的金军大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击敌军,活捉张安国后,狂奔千里回临安,交给南宋朝廷处置。

带着50人就敢冲50000人的敌军大营,古往今来,试问有如此气魄的又有几人。冲进去抓个叛徒出来,还能安全的跑回临安。就问牛皮不?除了卧槽,666,真的不知道怎么形容。(1:1000)


夏亦有心


辛弃疾: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辛弃疾作为南宋朝臣而写的《议练民兵守淮疏》,表达了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南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砺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摸鱼儿·淳熙亥己》,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在辛弃疾的词中,如“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贺新郎》),“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乃至“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兰陵王》),都是激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声,如“天风海雨”,以极强烈的力度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辛弃疾也信奉老庄,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水龙吟》),“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浪淘沙》),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似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

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从开头起,一路写想象中练兵、杀敌的场景与气氛,痛快淋漓,雄壮无比。但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梦想,事实是白发无情,壮志成空,犹如一瓢冰水泼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惊栗震动。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自有特点。他一般很少采用传统词作中常见的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如“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满江红》):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八声甘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永遇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南乡子》)等等。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

辛弃疾以文为词,到了辛弃疾手中,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在辛词中,有非常通俗稚拙的民间语言,如“些底事,误人那。不成真个不思家”(《鹧鸪天》),“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丑奴儿》),也有夹杂许多虚词语助的文言句式,如“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汉宫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贺新郎》):有语气活跃的对话、自问自答乃至呼喝,如“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南乡子》),“杯,汝来前!”(《沁园春》)也有相当严整的对句,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概括起来说,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文人词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在辛词中完全被打破了。但并不是说,辛弃疾的所谓“以文为词”不再有音乐性的节奏。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动的语气的同时,他仍然能够用各种手段造成变化的节奏。如《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而下,在词中是很长的句子,但却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决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词的形式中而已。

此外,其描写农村景物和反映农家生活的作品,如《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等,都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其抒情小词,如〈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等,写得储蓄蕴藉,言短意长。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

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议论过多而显得晦涩、呆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如《水龙吟》 (渡江天马南来)、《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满江红》(鹏翼垂空)等,表现了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驾新郎》(细把君诗说)、《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表现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贺新郎》(老大那堪说)、《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永遇乐》(千古江山)等,表现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这些作品大都基调昂扬,热情奔放。词之外,辛弃疾的文也值得称道。他的政论文与词一样,笔势磅礴,充满豪情。他能用形象的比喻,有力的证据,严密的论证,和鞭辟入理的分析,使他的文章具有不容置疑的说服力。因此,后人视他为南宋时期政论文的大手笔,只是为词名所掩,不为人熟知。



黄河号外


你最喜欢的南宋词人有哪些?能否说说你对宋词的理解?

如果一定要加个最喜欢的话,我最喜欢的是辛弃疾,但也有其他几个我非常喜欢的词人,如:陆游、李清照等。

我对宋词理解是:首先当然是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了,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为什么说是相对于古体诗呢,因为它前面有《诗经》,汉赋、唐诗等体裁。

宋词最为兴盛的时代是宋朝:

其一,宋词在当时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出现了很多流派,传统的区分宋词风格,有“婉约”、“豪放”之说,苏轼便是“豪放”词风的开创者,以李清照、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

其二,除了一些词作大家之外,连一些宋朝皇帝也都爱词写词,也留下了很多词作,它自然也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其三,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也便于歌唱,当时的词是可以唱的,也可以和着音乐,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等。

人们常说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所以宋词自然要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鄙人拙见,还请方家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