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了37年的小漁村“深圳”經濟有沒有超過幾百年曆史的“上海”

2018年,深圳的經濟總量超越了香港,於是有很多人議論,深圳多久能超過上海。我們先看數據:

2018年,上海市GDP為32679.87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6.6%,總量穩居全國城市排名第一。而深圳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221.98億元,比上年增長7.6%。如果兩個城市仍然維持這種增長速度,那麼,2019年上海GPD增量為2000多億,而深圳增量為1800多億。也就是說,深圳增速雖快,但在GDP增量絕對值上仍是落後的。

在上海增速不變的情況下,10年後GDP達到6.19萬億。而深圳,至少要達到每年9.9%的增速,才能在10年後達到這一數值。這是一個數學問題,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把上海和深圳進行具體對比。

發展了37年的小漁村“深圳”經濟有沒有超過幾百年曆史的“上海”


一、城市財政實力:

2018年,上海財政收入是7108.1億元,排在全國城市首位(估計全口徑財政收入約2萬億元),北京是5785.9億元,深圳是3538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達9102.4億元)。從財政實力來看,上海對深圳是碾壓的。

不過,有一個數據,上海、北京、深圳財政收入與GDP比重分別為21.74%、19.1%、14.62%。這個值得我們關注,因為這說明,深圳市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更小一些。

發展了37年的小漁村“深圳”經濟有沒有超過幾百年曆史的“上海”


二、人均GDP、人均收入數據

2018年上海人均GDP升至13.5萬元,按照目前美元對人民幣6.7的匯率計算,人均GDP超2萬美元,首次達到發達經濟體標準。2018年人均GDP全國城市排名:東營、深圳、鄂爾多斯、無錫、蘇州、珠海、廣州、南京、常州、北京、長沙、杭州、武漢、上海。這些城市,全部超過2萬美元。其中深圳2013年就突破了2萬美元。而上海和北京,今年才入圍2萬美元俱樂部。

不過,從人均收入來看,上海卻是全國排名首位。上海以居民可支配收入64183元排名第一,相比於去年名義增長8.8%,北京市62361元第二,深圳市57544元排名第三。

發展了37年的小漁村“深圳”經濟有沒有超過幾百年曆史的“上海”


從人均GDP來看,深圳的勞動生產率顯然更高,但從人均收入來看,上海的分配優勢更為明顯。一短一長,二者暫且持平。

三、金融、貿易實力

2018年上海市中外資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121112.33億元,增長7.1%。貸款餘額73272.35億元,比年初增加5736.67億元,增長7.7%。截至2018年12月末,深圳全市金融機構(含外資)本外幣存款餘額72550.36億元,增長4.1%;金融機構(含外資)本外幣貸款餘額52539.79億元,增長13.4%。

2018年全年,深圳金融業實現增加值3067.21億元,同比增長3.6%(納稅第一的產業)。而上海市全年實現金融業增加值5781.63億元(50%由浦東貢獻),比上年增長5.7%。2018年上海的金融市場交易總額突破1600萬億元,"上海金""上海油"等上海價格影響全球,成為全球金融要素市場最完備的城市之一。

上海2018年商品銷售總額達到11.9萬億元,口岸貿易總額突破1.2萬億美元。深圳全年商品銷售總額33081.43億元,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29983.74億元。

雖然深圳的出口總額居全國首位,但在國內外貿易方面還是與上海有不小差距。

發展了37年的小漁村“深圳”經濟有沒有超過幾百年曆史的“上海”


四、創新人才資源

2018年上海市共有49家機構培養研究生,全年招收全日制研究生5.27萬人,在校全日制研究生15.85萬人,畢業全日制研究生4.31萬人。

2018深圳市普通本專科招生2.71萬人,在校生8.62萬人,畢業生2.31萬人;深圳市普通高等學校研究生教育招生0.65萬人,在校研究生1.76萬人,畢業生0.49萬人。

深圳市的本專科學生,居然還不如上海的研究生多。研究生數量,更是相差了近9倍,對比起來,實在懸殊。

不過,我們看另外一組數據:2018年,上海人才總量已超過476萬人,相比2012年底的不足400萬人有了顯著增長。896名海外高層次人才入選中央"千人計劃",來滬工作創業的留學人員已達14萬餘人,常住上海的外國專家達9.3萬人。

2017年底,深圳市已認定海內外高層次人才9933人,累計引進海內外留學人員10萬餘人,全市各類人才總量超過510萬人,佔常住人口的40.7%。

發展了37年的小漁村“深圳”經濟有沒有超過幾百年曆史的“上海”


依靠引進人才,深圳市的創新人才資源,居然也能與上海相競爭。這也是2018年深圳新增人口49萬的原因吧。

從這個思路繼續分析一下創新的情況:

五、發明專利

上海市2018年發明專利申請62755件,增長14.9%;。全年發明專利授權量21331件,增長3.1%。全年PCT國際專利申請量2500件,比上年增長19.1%。至年末,全市有效發明專利達114966件,比上年末增長14.5%。全年經認定登記的各類技術交易合同21630件,比上年增長0.3%;合同金額1303.20億元,增長50.2%。

深圳市2018年發明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分別為7.00萬件和2.13萬件,分別增長16.1%和12.6%;PCT國際專利申請量1.81萬件,減少11.6%。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1.89萬件,增長11.2%。深圳市技術交易合同9751項,合同金額576.93億元。

上海擁有如此巨量的高校、科研機構,在技術交易方面領先不足為奇,但為何在發明專利,特別是PCT專利申請,遠遠落後於深圳呢?

考慮到上海現有外資企業5萬多家,其中跨國公司總部677家、外資研發中心444家,是我國內地外資總部型機構最多的城市。但PCT專利卻遠少於深圳,這一點就更值得進一步分析了。

發展了37年的小漁村“深圳”經濟有沒有超過幾百年曆史的“上海”


六、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2018年深圳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合計9155.18億元,比上年增長9.1%,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37.8%。(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增加值4772.02億元;數字經濟產業增加值1240.73億元;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增加值1065.82億元;綠色低碳產業增加值990.73億元;海洋經濟產業增加值421.69億元;新材料產業增加值365.61億元;生物醫藥產業增加值298.58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深圳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109.54億元,同比增長9.5%,成為全國唯一一個規上工業增加值突破9000億元的城市。

2018年,上海市在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0659.91億元,比上年增長3.8%,增速快於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4%。2018年1-11月,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製造業部分總產值9668.82億,同比增長4.1%。其中高端裝備產業工業總產值2030.19億元。同比增5.2%。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工業總產值3250.85億,同比增長6.3%。生物醫藥產業全年預計3250億,同比增長7%。

新興產業增加值方面,二者統計口徑不一致,不過,上海應該略勝一籌。但深圳增速達到9.1%,而上海增速才3.8%,顯然深圳佔據優勢。

另外,深圳規上工業增加值連續兩年全國第一,增速達到9.5%,遠高於上海的增速(低於3.8%),這也說明深圳製造業潛力強於上海,第二產業超越上海的時代會很快到來。

發展了37年的小漁村“深圳”經濟有沒有超過幾百年曆史的“上海”


七、高新技術企業數量

2018年深圳市高新技術企業新增3185家,總量14415家,低於北京的2.5萬家,排全國大中城市第二。而上海高新技術企業,數量9206家,居第四位,排在廣州的1.1萬家之後。從新增數量來看,2018年,上海市共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653家,全市2016~2018年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淨增長1564家。

另外,雖然上海高新企業數量為少,但兩個城市高新企業新增數量相差不大,又說明兩個城市之間在這方面的差距在縮小。上海在這方面也在加快追趕。

不過,鑑於戰略新興產業、規上工業增加值發展速度不如深圳,上海只能依靠發展第三產業來保持自己的優勢。而當下一個技術週期來到,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為行業龍頭,並出現替代行業中傳統企業時,上海的製造業會重新發力。

發展了37年的小漁村“深圳”經濟有沒有超過幾百年曆史的“上海”


八、創新載體

近年來,深圳加大創新扶持力度,在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以色列等多個國家,設立了眾多海外創新中心。格拉布斯研究院、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實驗室、科比爾卡創新藥物開發研究院、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深圳蓋姆石墨烯研究中心、內爾神經可塑性實驗室、馬歇爾生物醫學工程實驗室、索維奇智能新材料實驗室等8家諾獎實驗室相繼掛牌成立(扶持資金可達1億)。

深圳2018全年新增各級創新載體189個。新增創新載體中,重點工程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共165個。其中,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5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7個。深圳市累計建成各類創新載體1877家,其中國家級114家,省級200餘家。

上海市2018年統計,大科學設施集群6個(在建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44家,市重點實驗室126家,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1家,上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20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81家,上海市企業技術中心619家。專業技術服務平臺224家。

發展了37年的小漁村“深圳”經濟有沒有超過幾百年曆史的“上海”


相較起來,二者居然能不相上下。深圳的科技實力可見一斑。

九、研發投入

2018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超過1000億元。佔GDP比重4.2%。創新型經濟加快發展。 全年新引進人才28.5萬名,增長8.4%,新增全職院士12名、總量增長41%,新增高層次人才2678名、增長59%。

2018年,上海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1316億元,佔全市GDP的比例為3.98%,比2017經費投入增長9.2%,這也是自2010年以來,上海研發投入連續七年持續增長(這說明2009年左右有一個停滯期)。上海聚集諾獎科學家、院士、頂級科學家500餘人。其中,我國兩院院士173人。

在研發投入方面,上海比例仍然低一些,另外,上海科技研發投入中,地方財政投入426.4億元(執行數)。而深圳市的地方財政在研發方面的投入約200億(2019年預算215億)。

特別是考慮到上海有外企研發中心440家,再加上上海普通高校64所,上海內資的研發投入更少一些。

估計,在內資企業研發投入上,深圳要高出上海200億元左右。如果算到民營頭上,估計深圳要高出400億。這也是深圳高科技企業崛起壯大的原因之一。

綜合以上分析,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深圳不可能超越上海。但是,深圳的高科技產業卻可以在未來10年左右,完成對上海的超越。不過,金融業方面,上海仍然會佔據優勢地位,從而整體實力仍然居上。

深圳對上海的超越,與超越香港的方式不同,因為上海原本就有製造業的優勢,再加上中國一直上升的整體實力,上海作為國家戰略的核心城市,其地位和作用也是一直上升的,與香港相對大陸衰落完全不同。

那麼在這個時候,契機可能是一次金融危機,在這場金融危機中,深圳的金融業、貿易會受創嚴重,但更依賴金融業、貿易的上海,損失會更大,甚至會造成經濟負增長。而深圳憑藉高科技產業的優勢,就可以實現整體實力的超越。

在10年之內,上海與深圳的高科技產業,相差不會太大。這時即便發生金融危機,深圳也無法完成超越。如果上海在高新技術領域發力,完成產業升級動能轉變的話,深圳的超越就變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發展了37年的小漁村“深圳”經濟有沒有超過幾百年曆史的“上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