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只要孩子喜歡的事就贊成,孩子不喜歡的就反對”?

rui談教育


對於這個問題,我個人不是很贊成這樣的做法。

首先,我先說一下現在的小孩子跟以前小孩子的差別吧。

從我個人經歷來講。我從小生活在農村裡,雖然不是什麼文化世家,但我爸媽教給我的東西很多很多。不用說太偉大的,就是一些日常的禮貌和什麼不能做這些,他們都會跟我們說,而且是經常說。我們一開始可能會覺得不喜歡聽,但也不拒絕,慢慢的就成為了習慣,也知道了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

另外一點,我們小時候大家都有時間玩,經常在一起玩的,也不會顧慮什麼,只要記住長輩說的不安全的那些不能做就好,還有就是按時回家吃飯。重點是,我們那時候都是非常自覺的先去寫完作業再去玩的,作業問題爸媽完全不用擔心,可能是我比較聽話吧。

再看現在的孩子,據我所看到的,可以說孩子就是一個寶,從出生到讀書,可以說都像個老祖宗一樣。我經常在外面走,特別是會去很多學校,有些孩子都是家長接送的,初中高中都還要接送,我們經常說現在的小孩上學是四條腿去的。

我不是說那樣不好,起碼是有安全保障,但也不排除某些家長帶著小孩子一起闖紅燈什麼的,那樣就太替他們悲哀了。

我還發現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教養問題。從我讀大學到出來工作,我們對長輩對領導都是尊敬和尊稱。

後來有某些師弟或者年輕新同事來,就是覺得他們不懂的東西太多了,禮貌不懂,禮儀不懂。比如,他們不會喊師兄師姐,都是直接喊名字,工作了也一樣,領導和長輩都是直喊名字,有時候還帶著語氣的。可以說他們是真正到了出來工作才開始學那些,家裡基本沒教育過。

還有吃飯,飯桌上其實是最能看出一個人有沒有素養的了,吃飯夾菜都不懂怎麼才是禮貌的,會讓其他人感覺不舒服。

我說這些例子不是說普遍都這樣,起碼有很多一部分小孩子是這樣,他跟我們最明顯的差別就是他們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動不動就有過激行為,可以說那種心態是相當的脆弱。

這些其實很大一部分責任是家庭,還有父母的教育。父母不能一直寵溺著孩子,要讓孩子知道有些事是要他自己去做、自己去承受的。孩子的素養就是父母的素養,所以父母必須要教會他們更多禮貌禮儀方面的東西,這些對於他們以後長大出來社會工作是非常有用的。

孩子喜歡的,不一定都是好的;孩子不喜歡的,也可能是非常好的。小孩子的判斷能力相對欠缺,這個時候父母就應該起到一個嚮導作用,幫孩子去分辨好與壞,孩子喜歡的但不好的,那怎麼能贊成呢?孩子不喜歡的,但是好的,那就可以慢慢引導他,引著孩子一步一步走向好的道路,不能讓孩子說一就是一。

希望我的答案對你有幫助。歡迎留言討論。


添柴少年


“只要孩子喜歡的事就贊成,只要孩子不喜歡的事就反對”,父母的這種絕對主義思想我認為是錯誤的,是不理智的,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諸多不利影響。

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和人們思想的不斷開放,現代家庭普遍只有一個孩子,最多兩個孩子。可以說孩子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爸爸媽媽疼愛自然不必多說,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更是溺愛成風。

在這種大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本來就很有可能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行事風格。如果父母再唯孩子的想法是從,甚至不加思索地認為孩子的一切想法都該滿足,同樣的孩子不喜歡的就一概否論。會助長孩子飛揚跋扈的性格和行事魯莽、不考慮後果的不良風氣。

首先,父母應該明辨是非,心中有一個把握事情是非對錯的尺度,而不是以孩子的喜好作為衡量標準。

孩子的認知是隨著年齡的一定增長慢慢提高的,當孩子年齡尚小的時候,他們根本不能很好的辨別事情的對錯,只會以自己的喜好做為一件事情的評判標準。

但是父母作為孩子的監護人和引導者,一定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能堅決擁護“孩子喜歡的就贊成,孩子不喜歡的的就反對”這一偏激的思想。

舉個簡單的例子,多吃蔬菜能夠促進孩子攝入全面的營養,有利於孩子身體的健康發育,但是孩子不喜歡吃蔬菜,這個時候父母難道也該贊成孩子的決定嗎?另外天天盯著手機打遊戲對孩子的眼睛非常有害,但是孩子特別喜歡,甚至為了玩遊戲不吃飯、不外出,這樣有損身體健康的遊戲父母難道也不反對嗎?……

孩子喜歡且對身心發展有益的事情,父母應該大力支持;相反孩子喜歡卻對身心發展有害的事情,父母應該正確引導,使孩子認識到事情的反面性,逐步摒棄。

其次,父母絕對的以孩子為中心,不利於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更不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雖然入園之前都是在父母的眼皮子底下活動,但遲早一天,孩子是要進入幼兒園的,慢慢的會升入小學、初中、高中,將來還會進入大學、走進社會,成長為一個社會人。

在家裡孩子尚且有爸爸媽媽的庇護,甚至那些不合理的需求爸爸媽媽也會想方設法的滿足孩子,但是走出家門,沒有一個人會像父母一樣的慣著孩子。

所以“孩子喜歡的事情就贊成,孩子不喜歡的事情就反對”這種絕對主義思想在除了家庭以外的環境,沒有人會秉承。如果孩子出門在外,還是以自己的喜好為一切事物的判斷標準,久而久之,身邊的同學和朋友都會遠離他。會讓孩子的心靈備受打擊,變得沉默寡語,性格變的內向等,這都不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

最後,“孩子喜歡的事情就支持,孩子不喜歡的事情就反對”,從長遠看,不利於孩子的教育和管理。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都有這種誤區:孩子還小,現在還不懂,等長大了就知道了……孩子不是一天長大的,道理也不是一天就能懂得的。雖然很多道理孩子不懂,但是他完全可以通過爸爸媽媽的表情和語氣來判斷事態的嚴重性,然後在心裡有一個總體的判斷。

如果覺得因為孩子小就支持他所有喜歡的事情,反對他所有討厭的事情,那等孩子長大了呢?孩子不喜歡學習,但是20歲之前正是孩子接受各種教育的時機,父母又該如何選擇才好呢?

所以在育兒的道路上,應該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和連貫性,這樣在孩子成長的各個階段,管理和教育上不至於斷層而使得父母特別被動,因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孩子這是一件長遠而又艱鉅的任務!

“孩子喜歡的事情就贊成,孩子不喜歡的事情就反對”這種絕對主義思想是偏激的,是不科學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一定不要踩下雷區。


優媽咪育兒


這個說法比較片面,最好的親子關係應該是在父母與孩子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共同決定一件事情該不該做,應該怎麼做。

完全依照孩子的喜好來決定贊同和反對,只考慮到了孩子單方面的想法,而沒有關注父母的態度,這樣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孩子形成過度寵溺,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孩子沒有辨別事物好壞的能力,一味按照孩子的喜好,有時會害了孩子。

比如孩子喜歡看電視,父母明知道有害健康,就不能一味依著孩子。而是應該明確告訴他看電視的壞處,然後讓孩子自己選擇,或者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

過度寵溺的反方面是過度嚴厲,這樣也不是最好的態度。比如孩子看電視時,不能直接衝過去關掉電視,給他幾分鐘的考慮,緩衝一下,雙方共同決定如何安排時間,比如,每天20分鐘,因為孩子參與了決定的過程,所以他自己會主動遵守。

《正面管教》一書告訴我們,對待孩子的行為,家長應該秉持“和善且堅定”的原則,不過度寵溺,也不過度嚴厲,應該在尊重的基礎上,多讓孩子參與決定的過程,培養孩子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