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抗“疫”这些安全隐患要当心

开学继续推迟,家长陆续复工,孩子独自宅家抗“疫”,家中安全隐患要留心!

和以往假期不一样,疫情期间居家,孩子有更多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今天,我们梳理了疫情期间孩子宅最常见的几种安全隐患,结合厦门市教育局近日发布的健康防护手册及各校的安全建议,提醒家长务必上心,时刻绷紧安全教育这根弦!

防病毒

给孩子手机前先做好清洁消毒

家长陆续复工后外出频率大增,每次回家请记得先换衣服、摘口罩、洗净手后再亲近孩子。摘下的口罩不要随意乱放,告诉孩子用过的口罩不能拿去玩,尤其是幼儿园阶段或年龄更小的孩子,他们对口罩的好奇心往往更加强烈。

如今“停课不停学”,孩子经常需要用家长的手机打卡或看视频。回家后,家长们还请注意清洁消毒我们整天都高频接触的手机。

若点外卖,可以教会孩子用酒精擦拭包装袋,洗手以后再打开吃。如果孩子生病发热,请家长一定更要密切观察,尤其是幼儿发热时病情变化较快,若无好转还是要及时就医。

在正式开学之前,尽量不要让孩子外出,如必须外出,给孩子戴好口罩,注意与其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提前告诉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到处触摸,不要用不洁净的手触摸或揉搓口、眼、鼻等部位。外出回家脱去外衣并换鞋后,第一件事就是认真洗手。在家中,普通肥皂或洗手液都可以,一定要用流动的清水冲洗,并且按照规范步骤洗手,仔细揉搓手上的每个部位。

防误食

消毒水等化学液体别用饮料瓶装

疫情尚未结束,许多家庭都购置了消毒水、酒精喷雾等防疫物品,家长们请注意,这些液体不要用饮料瓶存放,千万不要小看孩子的开瓶能力。同时,要保管好家中各种药品、试剂,防止儿童误食,最安全的做法是把这些东西放在孩子够不着的地方,同时明确告知孩子什么东西不能吃。

还要让孩子知道,消毒的酒精喷雾不能玩,包括治疗跌打损伤的各种酒精含量较高的喷雾都不能玩。用孩子听得懂的表达方式告诉他们,当室内喷洒的酒精浓度高于70%时,酒精的挥发会使空气中可燃性气体增加,这时只需一个小火花或经典,就可能引起爆燃。

误食少量清洁剂、消毒水等具有腐蚀性的化学品时,可能会出现皮肤和食管烧伤,甚至发生呼吸和吞咽困难。若误食化学物品,也许会在30分钟之后,或者更长时间才会表现出症状反应。

若发现孩子可能是误食了某种化学危险品时,家长应在第一时间为孩子去除口中的残留物,并立即赶往医院。若皮肤粘到腐蚀性液体,则要先脱掉被腐蚀处的衣服,然后用流动的水冲洗被腐蚀的皮肤,持续15至20分钟,拨打120急救电话或者送往医院。若危险品不慎进入眼睛,应先让孩子将头侧向一边,用温开水缓缓冲洗其眼睛部位,之后拨打120急救或送往医院。

防模仿

警惕孩子模仿动画片危险画面

加长版假期,孩子宅家看电视的时间也被延长。

有些家长们或许没有留意,在某些动画片中,猫和老鼠都是砍不死、烧不死的;人要穿越就得迎面撞车、从楼顶“飞”下;被火“喷”的人会变黑、冒烟、碎成一堆,然后就又完好无损了。

这些不真实的动画场景很容易给孩子造成错觉,导致他们淡化了对死亡的恐惧。请家长们一定不要把孩子独自丢给动画片或任何电子产品代管,如果有时间,给孩子播的动画片大人先看一遍,实在没时间就陪着孩子一起看,因为其中的不良信息往往防不胜防。

而且,请注意控制孩子看动画片的时长,当发现孩子已经被误导,或开始模仿一些危险行为时,不要简单粗暴地制止,要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让他们明白真实的后果,不要忌讳和孩子谈论什么是真正的“死”。这是每个家庭都必须做好也是最重要的生命教育。

导报记者 梁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