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宅,彆著急,以正合,以奇勝

2003年,非典爆發,有人說,這是美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2020年,新冠肺炎,這樣的言論,再來一遍。

2007年,出了一本奇書,又把陰謀論的格調提升了一個數量級,書裡說這個世界是由一個家族所控制的,不服的就弄死,貴如美國總統也不例外。

2014年,在西非埃博拉病毒肆虐的時候,當地也有一種陰謀論說,這是某個組織的所做作為,提供治療的醫生是有意為之的。

總有人信,還不少。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人們更容易接受一些所謂的陰謀論?

2018年,美國西北大學的凱洛格管理學院教授辛西婭·王主持了一項針對陰謀論的研究。該研究對695名被試進行了研究,並將研究的成果發表在了西北大學《凱洛格洞察》(Kellogg Insight)雜誌上。這項研究的結果顯示:消除一個人的掌控感,可以增加相信陰謀論的傾向;增強掌控感,也可以減少陰謀論對人們的影響。


好好宅,彆著急,以正合,以奇勝

怪不得。

這個春節,我們被宅在家裡,什麼也做不了,哪裡也去不了,遠離了繁華的都市。很多事情我們想幹而幹不了,買不到口罩,吃不了火鍋,打不了麻將,見不到親友……總之,好像生活不由我們控制了。一切我們習慣的,習以為常的,手拿把攥的事情都被打破了,這就是典型的失去掌控的感覺。一定是有壞人!這次的災難那麼大,病毒那麼厲害,這個壞人一定很厲害!誰厲害呢?誰不想我們好呢?嗯,就是他!

主流的觀點很簡單,是我們自己的錯:我們吃了野生動物,野生動物身上的病毒跑到了我們身上。

主流的應對策略也很簡單:隔離。宅,就是此時對人類最大的貢獻。

可是,那些失去掌控感的人不信邪。

於是,還在排隊買元宵;還要出門聚聚;不帶口罩還拳腳相加。

好吧,這就是現實。


好好宅,彆著急,以正合,以奇勝

隔離,是流行病學應對這種傳染性流行病的最佳處理辦法。

6世紀,拜占庭用隔離對抗麻風病。

14世紀,鼠疫登陸歐洲。疫區來的船隻,登陸威尼斯港口的,實行30天隔離。英語中quarantine(檢疫,隔離)一詞,源自意大利語quarantina,意為“40”。

清朝,防治天花。“凡民間出痘者,移之四十里外,防傳染也。”(吳振棫《養吉齋叢錄》)

1893,美國印第安納州,天花。感染者隔離家中,社區封鎖,軍隊把守。

1931,杭州,流行性腦膜炎。市政府隨即通令“市內各學校如有發現疫症者,全體停課”,“各公共娛樂場所暫時停止開演”,“暫將浙江省立傳染病院改為隔離所,病人及接近病人之人皆須至隔離所收治,經過十日經檢查後方得出所”,“民眾須戴口罩並須注射預防針”。

2003,非典,北京、廣州,香港……

好好宅,彆著急,以正合,以奇勝

隔離,簡單有效,這是現代應對流行性傳染病的最佳實踐。

01

什麼是最佳實踐?

維基百科對最佳實踐的定義是:一種方法或技術,通常被認為優於任何替代方法或技術,因為它產生的結果優於通過其他方式獲得的結果,或者因為它已成為一種標準的做事方式。

說白了,最佳實踐指的就是當前被證實的做某件事最好的方法。比如,應對這種大規模的流行性傳染病的最佳實踐是隔離

目前,互聯網行業產品開發的最佳實踐是快速迭代,小步快跑

所謂的戰爭中的最佳實踐就是“優勢對劣勢,以多勝少的原則”。(《毛澤東選集第一卷P228》)

人們都說:“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神的是在總人數少於對方的情況下,每一仗都能用多於敵人的兵力去打。而不是很多不明就裡的人說的,我們在每場具體的戰役上有多牛,好像每場具體的仗都是以少勝多似的。


好好宅,彆著急,以正合,以奇勝

毛主席在《關於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對此作了詳細的解釋:

我們主張的集中兵力,是建立在保證對於戰場作戰的絕對或相對優勢的原則上。對於強敵或關係緊要的戰場作戰,應以絕對優勢的兵力臨之,例如1930年12月30日第1次反“圍剿”的第一仗,集中4萬人打張輝瓚的9000人。對於弱敵或不關緊要的戰場作戰,臨之以相對優勢的兵力也就夠了,例如1931年5月31日第2次反“圍剿”的最後一戰,向建寧打7000人的劉和鼎師,紅軍只用了1萬多人。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 關於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所以,你看,無論是重要的戰爭還是不重要的,想要勝的原則就是:集中優勢兵力,建立相對優勢

這個“最佳實踐”並非毛主席首創。在著名的《孫子兵法》就曾經提到過。

《孫子兵法·勢篇》中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這裡的奇的發音不是qi,而是ji,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奇數的那個發音,意思是多出來的部分。

孫子在這裡的表達的意思是,打仗呢,要先把正面的排兵佈陣做好,合乎法則,這叫做正;如果你還有多餘的部隊,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預備隊,這樣,你就贏了。而很多人在進行解釋的時候,將這句話理解為出奇制勝,這是一種使用現在文字曲解古人的做法。那,為什麼我們知道的戰爭的故事,都是一些出奇制勝的例子呢?就是因為少。

因為少,因為有意思,因為特別才更容易被我們記住。但是被我們記住不代表這就是常態,不代表就是我們應該模仿的對象。人類大腦的特點,忽視常見與普通,發現特殊與不足,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讓我們進步,壞處是忽視常識,容易被刺激,被吸引,產生恐慌。

02

以正合以奇勝

所以,以正合是最佳實踐,以奇勝是留有餘量

當我們在說某個人的能力強的時候,我們說的是什麼?簡單的說就是這個人幹某件事情能幹好。將事情幹好的一個最基本原則就是思維方式正確。也就是符合最基本的客觀原則,這個原則就是所謂的最佳實踐。所以,我們做事情的最根本的出發點,就是找到這個最基本的原則。就像在風險投資領域,投資人選擇項目的時候,經常說的要選擇那些“高頻、剛需和大市場”的領域。這就是投資的基本原則之一。


好好宅,彆著急,以正合,以奇勝

做事情抓住主要矛盾,然後形成固定的方法套路是根本。熱衷於所謂的奇技淫巧,出奇制勝,只能越走越偏。打好基礎,步步為營才是正道。成為真正的實力派,才是以正合;等實力更強大的時候,才會有奇,才會有其他勝的可能性。正,是取勝的基礎,沒有正的奇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奇是錦上添花,正是雪中送炭。

就像在銷售領域,客戶為什麼購買?最關鍵的問題是你是否可以幫助客戶解決問題。如何發現客戶的需求,如何在這個需求之前建立自己的優勢,才是銷售的主要矛盾。

回到最佳實踐。

知道了最佳實踐這個概念,我們該如何利用呢?

好好宅,彆著急,以正合,以奇勝


1、不立不破

創新的基礎在於不立不破。只有從自己當前的能力上出發,通過學習,在現有的框架內先立,掌握領域內的最佳實踐;然後,在某一點上建立優勢,再實現突破。


好好宅,彆著急,以正合,以奇勝

我們做某件事情的時候,自己當前的能力,大概率上是低於這件事的最佳實踐的。所以,我們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找到這個最佳實踐,然後學會它熟悉它內化為我們的能力。然後,當自己的水平達到了最佳實踐的水平之後,再進行提升。這時的提升就是所謂的創新

標新立異,為了不同而不同,本質上,並不是真正的創新,只是譁眾取寵而已。在經濟發展的紅利期,在教育啟蒙階段,在混亂中前進的時候,這種標新立異是有市場的,因為那個時候,什麼是最佳實踐還不為人所知。當主流的參與者、科學家、踐行者進行了大量的嘗試和總結了之後,最佳實踐慢慢的浮現出來。這時,所謂的“標題黨”的生存空間就越來越小了。

但是,如果我們認為,“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還去相信甚至直接從自己當前的能力上,跳到了這些駭人聽聞的策略上,那就耽誤了自己。

是的,真理有時就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但是,少數人掌握的不一定就是真理啊。而且,我們知道的“少數人”,大概率上,並不是掌握著真理的那一堆“少數人”。

所以,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找到最佳實踐,學會最佳實踐,然後先立再破

好好宅,彆著急,以正合,以奇勝

2、全力尋找最佳實踐的意識

舉個例子,比如大家看到,在這次疫情當中,很多APP都在用全國地圖的方式來展現疫情的發展情況,使用不同的顏色標註確診人數的多少。大家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哪些地方是比較嚴重的,哪些地方疫情控制得比較好。

如何來做這樣的可視化的數據呢?有很多最佳實踐的方法,簡單的Excel裡有直接的工具。再複雜一點,可以使用powerBI,更牛的還可以用python。

再比如,如果我們在Excel裡面,很多表格中有空格,為了使得表格更好看,我們想要去掉這些空格該怎麼辦?通常的方式,手工處理,一個一個的去刪除。那如果這樣的情況非常多了呢?在Excel中的最佳實踐是我們可以使用查找替換的方式,查找空格,然後替換為沒有空格,只需這樣一步,就可以一次性解決這個問題。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於自己眼前的做法,習慣成自然,就沒有去尋找,有什麼更好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好好宅,彆著急,以正合,以奇勝

稻盛和夫曾經說過,把交給自己的工作作為一生的事業,拼命努力

這一點非常重要,但僅做到這一點還不夠,在努力工作的同時更為重要的是,要每天反覆問自己,這樣做已經可以了嗎?並不斷的加以改善改進,決不能漫不經心的重複昨天同樣的工作。

在每天的工作中,要經常的思考,這種做法夠好了嗎?同時要多問幾個為什麼,今天要比昨天好,明天要比今天好,對於交給自己的工作,要不斷思考,如何改善改進,久而久之,就會發展成為有創造性的工作。如此反覆就能取得巨大的進步。

這就是不斷在尋找最佳實踐的一種思維方式。

我們在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別人已經做過的,已經建立過如何實現的方法論的。所以,當我們在幹這件事的時候,最先要做的就是找到關於這件事的最佳實踐。這就是學習的本質。不但要學習內容,而且要掌握最好的方法。

中國比特幣圈有位牛人,被稱為中國比特幣的首富,他的名字是李笑來。他有一段關於學習的描述極為精彩。他說要學習學習再學習

他對這段話的解讀是:

  • 第一個學習是動詞,意思是要去探索、瞭解和發現未知,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學習的意思。
  • 第二個學習是名詞,意思是學習方法,更有效率的學習方式。
  • 第三個學習和一個是一樣的,意思是好好學習的那個動作。

連起來就是我們要先學會如何更高效的學習,然後再進行學習。更好的解釋是我們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高效學習的方式方法,然後在實踐中提高,在應用中反思,在總結中發展,這樣的效率最高

根據上面的這段話,我拙劣的模仿一下:思考思考再思考。

不是三思而後行的意思。

  • 第一個思考是動詞,意為探究,研究,想;
  • 第二個思考為名詞,代指如何思考、思考的方式、思考的結果等;
  • 第三個思考為動詞,與第一個意思相同。連在一起的意思就是,先思考如何正確的思考再進行思考。

3、聽專家的

好好宅,彆著急,以正合,以奇勝

那麼,在非我們自己專業的領域,該聽誰的?

萬維鋼在專欄中曾經舉過一個例子。現代科學的發展更精細更深入,同樣是研究物理的,一個子領域與另一個子領域之間的博士,可能都搞不清楚對方在幹什麼。他說他自己本身就是物理學家,但是他隔壁的博士做的什麼研究他基本上都聽不太明白。所以,在一些領域內,我們不可能自己去研究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聽這個領域內的主流觀點

那麼,問題來了,主流的觀點我們該怎麼去找呢?

再進一步,聽專家的。

看到這裡,我隔著屏幕都似乎看到了你蔑視的笑了。

這幾年,專家這個詞,等同於磚家,磚頭的磚。

原因有兩點:

第一,很多胡說八道的人所謂“專家”,在互聯網興起的時候,看準了這個機會,佔據了話語權。敢說,敢胡說,能給自己帶來巨大的利益。

第二,在很多領域,真正的知識是反常識的,而且這些知識很難變現,所以,很多真正的專家的聲音只停留在了他們的領域之內,但是卻不為大眾所知。

這幾年,情況好了很多。知識付費,可能是一個促進原因。更多真正的專家,更有動力站出來,將自己的專業素養變現,同時還能體會到更大的成就感。最好的例子,就是薛兆豐教授。

好好宅,彆著急,以正合,以奇勝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人們的認知能力在提升。當人們被一次次的當成韭菜收割,幾輪之後,很多人覺醒了。於是,大家識別專家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就像在這次新冠肺炎的疫情中,人們已經做出了選擇。

現在,最火的段子是:初一 一動不動;初二 按兵不動;初三 紋絲不動;初四 巋然不動;初五 依然不動;初六 原地不動;初七 繼續不動;幾時能動?鍾南山院士說動,咱才能動!

好好宅,彆著急,以正合,以奇勝

在那些專業領域,每個領域找出1-2位信得過的專家,在瞭解這個領域內的“最佳實踐”的問題上,聽他們的就好了。

在找專家的時候,要注意2點:

1、專家,之所以被稱之為專家,就是因為ta在某個領域的成就。如果這位專家在其他領域發表的觀點,這我們就需要好好的辨別一下了。

2、利益相關性。如果這位專家,發表的觀點,會給ta帶來很大的利益,這個時候,也需要我們擦亮眼睛。利益衝突判斷,是判斷一個人的觀點是不是中立的一個有效辦法。有點像我們在偵探小說中看到的,誰是案件發生後最大的受益人,誰就最有可能是嫌疑人。

好好宅,彆著急,以正合,以奇勝

隔離,是我們應對傳染性流行病的最佳實踐;以正合以奇勝是戰爭的最佳實踐;同時,如果拓展開來看,以正合以奇勝也是我們做事情的一種很好的思維方式。以正合是最佳實踐,以奇勝是創新,所謂不立不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