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都是用信鴿送信,信鴿怎麼知道送信的確切位置呢?

小麗156983580


鴿子作為一種人類飼養的禽類在物種的歷史進化以及自然演變中被人為因素所左右,人們通過鴿子的歸巢性能讓鴿子完成信件的傳送以及一些物品的傳送,尤其是在古代交通不發達,通信不便捷的時代,鴿子作為一種不受空間限制且傳遞速度快的工具被廣泛運於通信領域,在軍事戰場上,在民間書信傳遞時都會出現鴿子的身影,我國最早的記載通過信鴿傳遞書信的張九齡的飛鴿傳書。其實鴿子並不知道所傳遞書信的具體位置,因為鴿子只對自己的巢穴位置有印象,對於其它陌生地根本沒有記憶,如果想讓你對於不同地點產生印象,那麼就要讓其在不同幾個地點都進行認家熟悉環境,這需要一個很長時間的適應過程,且這個過程中並不一定能夠成功,所以古代信鴿傳遞書信只是把鴿子帶到需要去的場地,然後帶上信件放飛,讓其飛回鴿舍中去,這樣人們在鴿舍拿下綁縛在鴿子身上的信件也就達到了傳書的目的。



鴿子作為一種古老的傳書工具雖然很便捷,但是其受到的制約也很大,距離太遠會讓一些鴿子在歸巢途中迷失,環境太惡劣也會造成迷失,天氣因素的影響也會迷失一些鴿子,所以1說古代傳書利用信鴿是一種便捷,但是在古代信鴿能力還有待提升的階段,信鴿在很多情況下會出現丟失或者延期歸巢的的情況,經過人類經年的訓化和改良,信鴿這種古老的傳書工具在歸巢性能以及歸巢距離上都有了質的飛躍,這種飛躍不是一小步而是一個質的飛躍。從古老的幾十公里一百公里遠的距離的難以飛躍,到當代信鴿的幾千公里歸巢,這個飛躍是人類智慧的象徵,人類讓信鴿這種古老的物種得以更快速的進化。

鴿子的速度是非常快的,順風情況下速度可以達到一百六七十公里,逆風情況下可以達到八九十公里,無風情況下可以達到一百公里左右,這是鴿子這種鳥類被我們人類在馴化過程中達到的極限,這也是人類的功勳。也是信鴿的驕傲。

鴿子屬於群居性鳥類,鴿子可以適應不同的環境和地域,當我們參加賽鴿比賽的時候總會有一些賽鴿丟失,這些丟失的賽鴿很容易在新的鴿舍開家,並且會在新的鴿舍配對繁殖飛行。有些鴿友會把那些迷失的鴿子關養幾天之後放出來飛行,它們居然很容易就開家,如果是古代的傳書鴿子,那麼也就很容易成為迷途鴿子,其信件也會流落他鄉了。其實這並不是因為鴿子的本性不想回家,而是它們在某些時候的孤獨感和疲憊感讓這些鴿子身心疲憊,脫離群體總會想要尋找群體的擁抱和溫暖,剛好您的鴿舍給了這些迷途鴿子以擁抱和溫暖,那麼它們在新的鴿舍隨意開家成功也就不難想象了。不管是古代信鴿傳遞書信還是當代信鴿的竟翔比賽,其丟失現象都會出現,鴿子只對自己的鴿舍位置熟悉,並不會因為人為的指點來完成其不可能勝任的工作,所以鴿子送信的確切位置只是放飛點和鴿舍的位置,鴿舍位置才是它們所熟悉的準確送信位置。



依麓湘隨


作為養鴿二十多年的人,這個問題我比較瞭解。鴿子缺乏安全感,它會對一個陌生的地方感到害怕,換個鴿舍或者換個主人它都會好幾天不吃東西。好的鴿子一輩子只認一個地方,鴿子在哪裡長大,它會一輩子把那裡當成自己的家。不管走多遠,它都會拼命回到自己的家去。

我們養鴿子比賽都是把鴿子帶到很遠的地方去放飛,然後鴿子就會自己回家來。古代養鴿送信也是這個樣子,一般會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建個鴿舍養鴿子,然後準備出遠門了就從這個鴿舍裡抓幾隻鴿子裝到籠子裡去(養起來),然後有事需要送信的時候就從籠子裡抓一隻出來,把紙條綁在鴿子腿上,然後放飛出去,鴿子就會自己認得路自己飛回去,這就是最早的飛鴿傳書。也就是說,鴿子不知道主人想讓它去哪送信,它只是在回家;主人也不能指望一隻鴿子哪個地方都懂得去,只能是想送信到哪就必須到當地去抓鴿子,這樣鴿子才會在回家的時候順帶捎信。

鴿子的飛行速度大約是60~90公里,短途衝刺速度甚至可以達到100多公里(目前比賽記錄是170多公里),在古代時候這是非常可觀的速度,像600里加急實際上也就是每天行進300公里,古代一般150裡設一個驛站,600裡總共需要換乘4次馬。但是600裡地給鴿子來飛大約只需要4多小時左右就能到。我自己的鴿群裡就有一隻到江蘇去參加比賽的,江蘇距離我們家大約有1000多公里,當天早上放飛,隔天傍晚鴿子就飛回來了,只用了一天多時間。


優己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養過鴿子的人都知道,鴿子有送信的天賦。

任何一種鴿子,都具有強烈的歸巢性。

它們到了任何生疏的地方,都會有強烈的不適應,會高速飛行到自己的家裡。

哪怕家距離這裡有上百里甚至上千裡,鴿子都會以最快的速度飛回去,甚至不願在途中任何生疏的地方逗留或棲息。

鴿子分為幾種,一種是300公里內飛行的,這種一般速度很快,飛不了多久就回家了;

另外一種是500公里到700公里,這種鴿子要比較強壯才行;

最後一種是700公里以上,最長可能到1800公里。這種鴿子耐力強,但飛行速度較慢。

但無論再慢,鴿子的速度比當時八百里加急快得多。

前幾年一場信鴿業餘愛好者的比賽,350公里的距離,一隻鴿子飛了5小時多就回到了家。那麼,鴿子的時速就是65公里,這還不是專業信鴿。

而八百里加急的馬匹,時速不過12公里,只是信鴿的5分之一。

更重要的是,信鴿飛行是直線,可以忽略地形的因素。而馬匹必須在各種複雜地形奔跑,實際奔跑距離比信鴿長多了。

人類在至少三千年前,就開始大量使用信鴿。

我國有明確歷史記載的軍用信鴿,是宋代。

國外就更多,一戰二戰列強都有大量裝備。

即便二戰通訊能力第一的超級強國美國,在裝備了大量有線無線電通訊裝置以外,仍然裝備大量信鴿。

美軍的信鴿是在通訊失效的情況下,同後方進行必要的緊急聯絡,是單向的。

信鴿的缺點是,它們只會歸巢。

比如我在上海養了信鴿,現在帶到南京,它會迅速飛回上海送信。

但我現在在武漢,想要將信送到南京,卻沒有辦法,因為信鴿只會飛到上海。

所以,信鴿是有很大侷限的,在今天已經沒有使用的意義。

資料上這麼寫: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政委劉少奇指示後勤部副部長葉進明,在鹽城新四軍軍部飼養軍鴿。

1950年,雲南公安邊防總隊派出官兵到蘇聯學習軍鴿訓練與飼養,學成後他們帶了200羽蘇聯鴿子和波蘭鴿子,回到昆明組建了軍鴿隊。

薩沙多說一句,我舅舅就是信鴿愛好者,到今天還在養鴿子參賽,我從小就看著他養鴿子。


薩沙


其實古代的信鴿能夠送信,並且能夠記得送信地點是有原因的。

首先信鴿的養成也有人為干擾的因素,有些馴養人會專門對鴿子做這方面的鍛鍊,時間久了,鴿子對自己的業務也更熟練。而且鴿子自身能夠找到它自己的窩,所以利用這一天性就可以把信送回去了。


另外大家要知道的是古人在送信之前是早有準備的,因為鴿子只能回到自己家,所以在出發之前會帶著鴿子一同前往,這樣在需要的時候只要把鴿子放飛,它就能帶著緊急的信件飛回自己的家,讓收件人獲取關鍵的信息。

所以概括來說送信地點是固定的,不是家裡就是鴿子一直生活的地方,只有這樣鴿子才能憑藉記憶飛回去,所以對於鴿子來說送信只是一個次要任務,它只是想回家了順便就把信帶回去了。


曉峰來介紹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信鴿”通信的原理是利用了它強烈的歸巢性能。


1、鴿子按不同方向飛行,因為切割磁力線方向不同,所以產生電動勢的大小就可以辨別方向。

2、但是試驗表明晴天放飛時,附加磁場並不影響飛行,這說明地磁並不是它的唯一的羅盤。

原來,鴿子能栓測偏振光,在晴天它能根據太陽的位置選擇飛行方向,並由體內生物鐘對太陽的移動進行相應的校正。


3、必須說明一點的是,當電流逆時針流動時,不管是晴天還是陰天,都能飛回家。

信鴿如何送信:

首先建立信鴿傳輸體系,找兩個地方分別飼養信鴿,然後定期從一個地方運輸到另一個地方,利用鴿子歸巢的本能(就是鴿子總是想要回到之前居住的地方),就可以達到送信的目的。


信鴿長距離的歸巢主要依靠磁場辨認、記憶力(磁場盲區)、視力聽力辨認。

由於地球上不同地方有著不同的磁場,鴿子就靠磁偏角確認目的地的方位;

離目的地近了的時候,磁偏角減小,鴿子只能靠著之前的記憶,往目的地的方向走;

當鴿子飛出磁場盲區的時候,已經離家比較近了,然後靠著鴿子本身極佳的視力和聽力,回到目的地。


江水趣談


“飛鴿傳書”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單程傳信”,第二種是“往返傳信”。

單程傳信:“歸巢”是鴿子的天性,利用這種動物天性,可以培養出十分優秀的信鴿。但要注意,鴿子的“歸巢”是單程性的,好比我再A點飼養了一隻信鴿,當我需要遠行時,則將信鴿帶在身上。

在到達B點之後,把寫著“有內鬼終止行動”的紙條綁在信鴿腿上,信鴿便會在天性的驅使下回到A處,傳達的我信息。 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信鴿不是送信,只是回家而已,回家路上你把信綁在它的腿上捎回來而已。


滾滾長江東逝水


信鴿並不知道收信人的地址,它只是知道該如何回家!

這種自帶“GPS”功能,在動物界並不稀奇,比如我們常說的“老馬識途”,鮭魚爬山涉水,也要回家生子,對於鳥類而言,認識回家的路幾乎是所有遷徙鳥類所必備的技能。


只不過,鴿子性格溫馴,比較好馴服,所以被我們拿來當信使。


那鳥類“離家”數千裡,又是怎樣飛回老巢,而不會迷路?

鳥類學家研究發現,鳥類之所以能順利飛回家,主要靠二件法寶三種技能。

第一件法寶:眼睛。鳥類通過自己的投影,來確定太陽高度和方向,並由此推算出自己相對於地平線的弧度,由此它們就能知道,該往哪個方向飛;大多數遷徙鳥類,選擇夜晚行動,以躲避天敵,白天休息“充電”,晚上主要靠星星導航。


第二件法寶:顱骨自帶磁場。科學家發現遷徙的鳥類中,顱骨中含有少量的鐵礦沉積,它能夠幫助鳥類很好的定位,就相當於在頭腦中自動刻上“歸途路線”,藉助地球磁場對不同維度所呈現出的規則角度變化,候鳥們就能精確的知道自己在哪個地方,離家還有多遠。

雖然飛鴿傳書,是小說用爛的梗,實際上在我國,有史記載的飛鴿送信,是在唐朝安史之亂時期,名將郭子儀就用信鴿傳遞戰場情報。


即便到了一戰,信鴿還在各國情報戰中扮演重要角色,等信鴿徹底退出戰爭舞臺,是二戰時期的事情。


本草百曉生


古代確實是有“飛鴿傳書”。

在武俠小說、古裝劇中,經常可以看到飛鴿傳書的場景。這並不是文學影視作品的杜撰,歷史上確實有人通過信鴿傳遞消息。

舉個例子。在《開元天寶遺事》中有這樣一則典故:

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寄之處飛往投之。九齡目之為“飛奴”。時人無不愛説。

張九齡是唐朝的著名宰相,他與親人、朋友通信時,都是用信鴿傳遞消息。

信鴿是怎麼確定目的地呢?

這是利用了鴿子的本能。

鴿子是一種單程歸巢動物,天生就具有歸巢的能力。所謂的飛鴿傳書,其實就是把寄信目的地餵養的鴿子帶走,然後在寄信所在地放出鴿子,信鴿便會飛回目的地的巢穴。這也就是說——

你想要往哪裡寄信,就要用那個地方長大的鴿子傳信。

當然,飛鴿傳書不是古代唯一的通訊方式。像是烽火、郵驛等等,都可以傳信。


HuiNanHistory


武俠劇中所出現的“飛鴿傳書”,其實是真實存在的,古人們訓練“信鴿”,利用鴿子“歸巢”的習性,來達到“千里之外飛鴿傳信”的目的。

在那個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年代,飛鴿傳書簡直就是E-mail一般的神器,然而看似簡單的“飛鴿傳書”實則內藏玄機。
挑選信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品質優良的信鴿是“飛鴿傳書”這門技術的基礎,因此在選擇信鴿時尤其不能含糊。

北京玩家子在挑選信鴿時講究“三型二羽”,頭形、鼻形、尾形、膀羽、尾羽。

簡單來說就是“頭形橢圓鼻形長,尾形寬厚尾羽茂,膀羽均勻飛的高”。

具體操作

“飛鴿傳書”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單程傳信”,第二種是“往返傳信”。

單程傳信:“歸巢”是鴿子的天性,利用這種動物天性,可以培養出十分優秀的信鴿。

但要注意,鴿子的“歸巢”是單程性的,好比我再A點飼養了一隻信鴿,當我需要遠行時,則將信鴿帶在身上。

在到達B點之後,把寫著“有內鬼終止行動”的紙條綁在信鴿腿上,信鴿便會在天性的驅使下回到A處,傳達的我信息。 訓練方法:首先,將信鴿飼養在一個固定的地點大約三週之後,信鴿就會將這個地點作為棲身的巢穴,此時便可以將信鴿帶到距離巢穴較遠的地方進行“放飛實驗”, 來測試信鴿是否能夠完成歸巢任務和測試信鴿歸巢的時間。

這個實驗是要循序漸進的,比如,第一次將信鴿帶到距離巢穴200米的地點進行放飛,信鴿順利返巢,返巢的用時3分鐘。第二次…500米…8分鐘……反覆測試且不斷加長範圍,並記錄信鴿返巢所用的時間,便可以達到讓信鴿進行單程傳信的目的。

往返傳信:往返傳信的訓練的要求更為複雜,而且具有條件限制,僅適合距離較短的信息傳遞。一般都是兩個驛站之間的信息往來。


訓練方法:將信鴿的巢穴分為A、B兩個地點,白天讓信鴿在A點進食,晚上再把信鴿帶回B點休息,經過長時間的訓練之後,便可以讓信鴿養成“白A晚B”的歸巢習慣,從而達到AB兩地往返傳信的目的。

這便是“飛鴿傳書”的秘密,也是信鴿能夠達到指定地點傳遞信息的關鍵所在。

當然,這種方式並不是太保險,因為鴿子畢竟是動物,陸上很容易出意外。除非萬不得已,一般重要的信件情報還是會選擇傳統的方式。


白話歷史君


其實信鴿送信的簡單一點說就是鴿子要回家而已,就是如此的簡單。信鴿並不是你要他去哪裡,他就會把信送到哪裡的,它只會回家。信鴿送信的原理就是利用了鴿子強有力的歸巢欲,而且鴿子超強的感應能力,可以讓他幾千裡都不會迷路,鴿子不會迷路的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利用地球磁場,鴿子能夠清楚的分清楚方向。比人類都要準。所以你把鴿子帶去幾千裡之外,它還是能夠找回家的。

古代鴿子送信,就是預先把鴿子帶走,然後要送信的時候就把鴿子放了,鴿子就會回家了。記住只限於要給鴿子巢的地方送信才可以,鴿子可不會按照你指定的地方去送信的。當然這個只是單程的,鴿子放回去之後,他自己是不會飛到送信人的地方的。

不過經過訓練的鴿子可以循環來回的送信,這個是怎麼做的呢?其實也是比較簡單的,就是白天讓他在A地吃東西,但是晚上的時候就讓他在B地休息,如此多加訓練,鴿子就可以在AB兩地循環的送信了。這個比單程的鴿子要先進很多了。

馴化鴿子在埃及,希臘最早5000多年前就出現了,但是信鴿據說是源於中國的,中國在兩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開始出現信鴿了。但是真正普及確實在隋唐時期才開始的,一方面是因為造紙術的普及,讓書紙得到了普及,總不可能讓鴿子背上幾公斤重的竹片來送信吧。而一般的人對於布匹這些穿的都沒有,更不可能拿來送信了,只有貴族才可以用絲帛等等拿來送信了,所以信鴿一直沒有普及。到了宋朝時期就更加的普及了,在各個驛站都有專門訓練的鴿子,而當時的西夏更是把信鴿做專門的軍事通訊。

但是不得不說的是信鴿送信的風險還是很大的,比如說鴿子在中途被人打了,或者被老鷹吃了,那就不可能送到了。但是在古代信鴿相比於馬匹,人力這些要快的太多了,所以信鴿的好處還是有的。所以在古代一直以來信鴿作為通訊手段一直都是存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