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德国人究竟恨不恨二战的发起者希特勒?

付宇慧


提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大家应该会立即想到一个人物,那就是二战发起的德国领导。因为他是这次世界大战的发起者,理应对这场战争的出现负主要责任。再加上二战不仅让德以外的国家和人民受到了战争的侵害,而且还让德本国和它本国的人民也受到了战争的侵害。

所以最起码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德国人民应该跟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和人民一样,是恨德国领导的。

不过在七十多年过去后的今天,很多人对二战发起的德国领导抱有的情感状态感到好奇,想知道现在的德国人民究竟还恨不恨二战的发起者德国领导。为了帮大家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下面就来给大家做些分析。

一、通过电影看现今德人民对德国领导的态度。

2015年的时候,一部名为《德国领导回来了》的电影上映了。而且一经上映,它就立即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且在德掀起了一场思考德国领导问题的热潮。在该影片中,早就已经从这个世界上消失的德国领导以穿越者的身份来到了现代。

不过刚开始的时候,凡是见到他的人,都不觉得他就是德国领导本人,而只是把他当成是德国领导的一个模仿者对待。若是此时的德人民还很恨德国领导的话,那他们起码得对他的这一“模仿者”表现出不好的态度来吧?但是实际上,影片中德国人民的做法却并非如此。

在影片中,现代的德人民在见到穿越者德国领导后,不仅没有对他表现出任何的厌恶和憎恨的样子来,甚至还非常开心地求着跟他合影。就连很多媒体,也都非常开心地采访和报道着跟这位穿越者德国领导相关的新闻。

要知道,二战结束之初,德人民做出的表现才叫真的恨德国领导——他们不允许任何人提及德国领导的大名,也对曾经追随过德国领导的人深恶痛绝。拿影片中现代德人民的表现和二战结束之初德人民的表现相比较,明显就能得出上述结论来。

二、现今德人民变得不恨德国领导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时间已经过去的比较久了。其实,现代的德人民不恨德国领导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二战已经结束那么久了,曾经经历过二战的德人民大多都已经不在世了。

纵使德国的教科书会告诉其子孙后代德国领导曾经犯下过的罪行,估计未亲身见识过二战的残酷的德国子孙后代,也不会对此内容有太大的感触。甚至可能还有不少现代的德人民对德国领导这个人产生莫名的崇拜感,这自然就更不能算是他们还恨着德国领导了。

第二个原因是,德国社会矛盾尖锐。除了上述原因之外,现今德人民变得不恨德国领导,还跟德国社会矛盾尖锐的现实情况有比较大的关系。虽然德国经历过“华沙一跪”后,成功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原谅,之后其本国在各方面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看上去好像一切都变得很顺利和正常了。

但是实际上,如今德国社会的矛盾可谓层出不穷,甚至可以用尖锐一词来形容这些矛盾目前所呈现出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向来崇拜政治强人的德人民,自然就会变得不恨德国领导,甚至还希望他能够重新成为德国的领导人。

毕竟这位二战发起的德国领导人,他确实对德国本国人非常不错。不仅通过霸气得撕毁一战时签订的一些不平等条约,而让德人民扬眉吐气了一回。而且还称霸了欧洲大陆,让德人民享受到了做主宰的快感。

与此相较,现如今的他们只能憋屈地活在各种社会矛盾的折磨中,然后苦苦维持生计,这让他们感到崩溃,觉得倒不如重新出现一个德国领导,好带领他们摆脱现如今的困顿处境。虽然那样的后果会有多严重,他们可能也比较清楚。但起码这样能痛快上一段时间,他们哪里还顾得上去在乎后果的严重性呢?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大概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现如今的德人民已经不恨德国领导了。最起码大部分人不再像曾经那样痛恨德国领导了,甚至还有不少青年开始疯狂崇拜德国领导,并希望德国再次出现一位像德国领导一样霸气的领导者。

所以可以说,时间有的时候确实能够让人出现“好了伤疤忘了疼”的情况。但这并不代表所有参与过二战的国家,都会像德人民对待德国领导那样“不计前嫌”,毕竟对于大部分国家而言,忘记历史依然等于背叛。同时身为后人的我们也要清楚战争的危害,反对战争,爱好和平,始终是我们前行道路上的引路明灯。


闲来读史


七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德国人究竟恨不恨二战的发起者希特勒?


答案或许会让很多人意料之中,那就是不恨,为什么不恨我想大家也会知道,希特勒做了什么大家都知道,在那个疯狂的年代每一个人都崩溃了,列宁也早就说过,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

这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在一战之后迟早是要在进行二次世界大战的,所以发生战争并不稀奇,是谁发动的都有其原因。现在希特勒为什么不为大家接受,史书上面都是批判的说法呢,主要的原因不在于发动战争,战争是时代的选择,是德国人的选择,主要原因就在于屠杀六百万犹太人,大家都是人,一说屠杀这么多人,在共情的作用下谁都接受不了。

可是在那个年代歧视犹太人,欧洲各国都有,他也只是一个代表。


至于说现在为什么不恨,原因也很简单,希特勒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德国,为了德国民族,当然他做的事情,在我们看来是非正义的,可这也是全体德国人的选择,现在德国人恨他,等于是恨自己的先人。


如今欧洲讲究自由,民主,圣母心,大量接受难民,保持着为世界做贡献的心思,可是那些难民来了,结果是怎么样的呢?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中认为雅利安人是最优秀的民族,是上帝的选民,他这么说现在普遍不认可。我们或许可以无视一个人的种族出身,但是不能无视一个人的生长教育环境。


中东难民的思想与欧洲结果证明是相悖的,这也从某一方面证明希特勒的一些观点,就是人与人是不一样的,欧洲人强行圣母,现在尝到苦头了,他们自然想起来希特勒,希望有一个政治强人来让他们免受难民的骚扰。而希特勒就是最好的选择。

------电影的现实实验,证明现在德国民粹主义有抬头趋势。


曾经我记得有过这样的一个说法,就是有人问现在的德国人还恨希特勒吗?德国人回答:我们恨,恨的不是他的战争政策,而是他没有兑现他的承诺,带领德国走向胜利!


自由史话


当然不恨。恨希特勒的人,是差点被他消亡的犹太人、斯拉夫人等民族,但是现在德国境内犹太人只有十万多一点,人数太少声音太低,不足以代表近德国近亿的人口。那么,为什么笔者会说:现在的德国人不恨希特勒呢?这里笔者有两个认识。

首先,进入20世纪尾声,随着德国的统一、冷战的结束,虽然德国政府的姿态依然是严格反对纳粹主义,但是民间史学家对于希特勒的多方面解读,却不会再招来政府的各种干预措施。所以,希特勒不再单纯地被定义为挑动二战之人、带来大量伤亡之人,他的部分理念和做法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肯定。

一战之后,德国经济状况极差,高失业率导致越来越多了的人民对政府产生了不满,而希特勒正是因此而推倒了魏玛共和国。在他执政时期,通过多种途径改善了国内的经济,还实现了自己当初的承诺--让每一个家庭都能吃到牛奶和面包。

他修建了公路网,将国内的煤炭、部分矿石以及大量工业成品出口到其他国家,并从国外低价买入食物和其他的生活物资。当时美国工业非常发达,平均五个人就有一辆小车,这让希特勒很羡慕,他当时就说:要让我的人民,每个人都能开一台轿车!

因为当时民间的企业无法支撑这么宏伟的目标,而且由民企造出来的车太贵,于是在他的组织下,由德国政府投资了大众。虽然开战后这里被改成了军工厂,用来制造军用设施,但是不可否认,元首确实有利国利民的愿望。

原本德国在战后,为了应对国际上的仇视,还有其他的一些目的,德国政府长期控制了国内的舆论,严厉打击为希特勒辩解的行为,以至于一些人对希特勒认识偏激。不过,随着德国的统一,政府不再干涉希特勒相关的话题,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重新看到一个真实的希特勒,看到的一个为了德国崛起而疯狂的元首形象。

其实,德国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是隔海的日本,我们是看得很清楚的。虽然日本也是战败国,但是他们的许多将领都受到国民的崇拜,虽然我们多次抗议过,但是很明显,那些人在人家国内来说,就是“英雄”。

所以,虽然在我们这些外人的眼里,那些挑动了战争的人,都是极为可恶的,但是在这些人自己的国家内,还是普遍受到尊重的,可能只是迫于国际上的压力,各自政府不敢声张而已。

另一方面,笔者是从《希特勒回来了》这部片子里面感觉到的。这部影片里面很多部分都在演他有多么受到人们的喜爱,虽然因为枪杀小狗而掉粉,但是不久却成了明星,说明虽然人们讨厌战争,但是本身对他是很崇拜的。另外,影片播出后,很多人都喜欢和希特勒扮演者合影,这显然能证明,德国人根本没有多么恨他。


参考文献:《二战风云人物》、《我的奋斗》、《从乞丐到元首》


小小嬴政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都说历史能抹平一切伤痛,从当前的德国来看,这句话似乎很有道理。

2015年,由大卫·温德特执导,奥利弗·马祖奇、费比安·巴什等主演的喜剧电影《希特勒回来了》一度引发了关于希特勒问题的思考。

在这部看似喜剧片,实则是社会伦理片的电影中,希特勒作为穿越者,在现代社会虽然有很多啼笑皆非的遭遇,但却很快适应了现代社会,就和德国人民很快适应了希特勒回来了一样。

影片中的希特勒在勃兰登堡广场上的遭遇看尽了德国民众对于希特勒的爱恨交织,虽然他们一度认为希特勒只是一个狂热的模仿者,但对于整个“模仿者”人们仍旧没有表现出过多的震惊,反而不断要求与希特勒合影,作为映射现实的影视作品,整个场景强烈得表现了当前德国对希特勒的总体情感,那就是“不恨”。

据静夜史留学德国多年的大学导师讲,在德国,讨论希特勒一度是被禁止的事。的确,作为战败国,德国不仅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包括领土被夺走,背负巨额战争赔款,被分割占领的德国在战后还经历了异常彻底的法西斯清算,这使得德国对战争罪行的反思比日本要彻底很多。

因为德国在战后的“反思”,希特勒一度成为禁忌词,纳粹的旗帜等都被明令禁止,所有和纳粹有关的人都成为德国的公敌,比较典型的是1968年11月7日,一位名叫贝娅特·克拉斯菲尔德的妇女在基民盟一次党内会议上给了时任西德总理库尔特·乔治·基辛格一记响亮的耳光。

当时的基辛格贵为联邦德国总理,但他年轻时曾是纳粹德国的外交部广播局副局长,也是纳粹德国时的宣传部长戈培尔的主要助手之一。此次事件后不久,基辛格下台,德国的反省也开始加速,并于1970年出现了震惊世界的“华沙之跪”。

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在同盟国帮助下德国相对彻底的战争反思,才让德国在二战后甩开了战争的包袱,经济快速腾飞,并迅速融入了欧洲大家庭,重新成为欧洲经济增长的引擎。可以说,德国的去法西斯化意义深远。

但是,作为德国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纳粹对德国的作用却并不是那么一无是处,希特勒作为大魔头客观上也有为德国夺取生存空间的努力,消灭犹太人不仅仅是希特勒的手段,更是当时整个欧洲的大势所趋,希特勒也是殷切希望德国强大的。所以单纯因“成王败寇”就全面否定了希特勒,是对德国历史的极大不负责。

所以在90年代以后,德国极右势力沉渣泛起,怀念希特勒的声音越来越多。而在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人口持续负增长,德国老龄化加剧,再加上难民危机的愈演愈烈,德国社会的矛盾越来越严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像《希特勒回来了》中表现的那样,德国是呼唤希特勒这样的政治强人的。

就像今天的俄罗斯越来越怀念斯大林一样,也许斯大林统治时期,俄罗斯民众的生活并不如意,但起码国家强大,民族自豪感爆棚。相比于当下奄奄一息的现状,越来越多的人怀念政治强人时代无可厚非。

德国也是一样,民众从不伟大,在他们眼前利益受到极大损害时,他们呼唤政治强人,尽管这个强人不一定能带来改变,但改变总比死气沉沉来得好。

所以随着社会矛盾的积累,德国怀念希特勒的人会越来越多,所谓的仇恨只是相逢一笑,毕竟眼前的利益才是根本。

而因为70多年历史的沉淀,昔日的残酷细节多半被遗忘或者被掩盖,希特勒的形象虽然更模糊,但无疑更加完美和高大了,这也是今天越来越多年轻人追捧希特勒的原因。

概括起来,在当下8100多万德国人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对希特勒趋之若鹜。但随着德国社会不断出现的矛盾,将希望寄托在政治强人身上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对希特勒不恨反爱的人也越来越多。

希特勒是历史人物,但后人对他们的情感又不得不加上了当下社会现状的影子,所谓借古喻今,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我是鹏正!我来回答!我是喜欢军事和历史的小学弟鹏正。

70多年了!德国人到底恨不恨希特勒!小编的印象里,我认为,只代表我的一家之言~德国人是不恨希特勒的!而且还对希特勒异常崇拜,只是碍于国际上的问题,将深爱埋藏在心底,最能代表的就是德国电影《希特勒回来了》这部电影将完美诠释了德国民众对希特勒的态度。

还有一个算是本人的经历,有一个我的朋友,他在高校上学,学校由于很优秀,会有很多外国学生,而德国学生也是其中之一。在此期间我这个朋友也遭到了一定性的处罚,在同学聚会吃饭的时候,是脑抽了还是喝多了?就是对这名德国学生行纳粹礼,并且喊希特勒万岁!最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这名德国学生竟然回礼,眼里充满着骄傲!实在是让人细思极恐。在我们的受的教育里,希特勒是恶魔,是发动战争的世界罪人。但是在德国人眼里,希特勒却是英雄。

为什么说德国电影《希特勒回来了》最能完美诠释德国民众的心态呢?因为当时电影所有的民众反应,都是德国民众最真实的,因为剧组根本就没有彩排直接就是从德国大街上开始的,结果希特勒遭到疯狂一般的拥戴。现实上也是如此,欧洲的新纳粹以爆炸式的态度扩张欧洲,渗透在各个阶层,而德国军队更是如此,现在的德国军队分为两拨,一部分就是极端纳粹分子,另一波就是联邦肥仔,可见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实。

当站在德国的对立面时你自然会觉得他是一个罪人,但是你站在德国人视角去看的时候,他将是英雄!是榜样!就跟咱们曾经的死对头东条英机一样,在临死前说:“我们是战败了!我们承担战争失败的责任,但是我们没有错!我们永远都是大和民族的英雄……”

不同的立场思考的问题是不同的,所以人类永远达到不了共识,这就是为什么人类自从出现以后战争不断的根本原因。


鹏正


无论是曾经蒙古帝国的建立者成吉思汗,还是日本靖国神社内供奉的12名甲级和2000多名乙、丙级二战战犯,或是二战发起者的希特勒等,应该都曾给世界许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吧。

那么,提到成吉思汗,蒙国人会痛恨吗?答案当然是自豪与骄傲,而不是痛恨。提到靖国神社内供奉的2000多名二战战犯,日本人是否会痛恨?看看日本每年4月21日-23日和10月17日-20日的两个阶段的公祭日,而且日本政界要人也多有参拜,答案应该不言自明了吧。

当然了,他们对于受害国人民来说,他们就是“恶魔”,人们恨不得食其肉、啖其血、敲其骨、吸其髓。

虽说,“和平”是当今的世界主题,但毕竟“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所以,对于已经死了有70多年的希特勒,现在的德国人究竟是恨不恨呢?

说到这时,或许答案在大家的心头已经呼之欲出了吧,但具体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呢?

极右翼思想人群的态度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在2015年德国电视二台拍摄一部极具反思意义的喜剧电影《他(希特勒)回来了》时,在没有卸妆的情况下,扮演希特勒的演员利佛·马萨奇(Oliver Masucci)偶然走上街头勃兰登堡门,竟然受到了许多民众的围观与追捧,并且纷纷与他拥抱自拍。当时,有一位女士更是大胆,当众说她爱上“希特勒”,而且要“希特勒”和她拥抱,甚至有人更是暴露极端主义思想,并对马萨奇说:“请把集中营带回德国吧”。

对此,德国《柏林早报》评论:“一个假扮的希特勒,一个小胡子,就很容易让人们不再压抑自己,这深刻揭示了德国的黑暗面。极右势力潜伏到了今天,并且找到了新的形式。”

事后,马萨奇回忆说:“人们都簇拥在我身边,感到自己成为了一位明星,但又感到恐慌。”

同时,对于德国光头党,也是新纳粹主义的代表组织,相信许多人并不陌生。因为,有关德国光头党的事件在媒体上多有出现。

例如:据媒体报道,一天有个英籍记者在街头拍到一个光头党公然向路过的黑人挑衅,而记者也遭到了光头党的殴打。随后,记者报了警。但是,赶到的警员并没有处理肇事的光头党,反将记者拘留。最后,记者出示了英籍护照和记者证,事情才有了转机。

此外,在2019年萨克森自由州的选举中,代表极右翼的“德国另类选择党”拿到了27.5%的选票,一路成为了德国的第三大党。

这此,应该就是德国极右翼激进人群对于希特勒的态度。

极左翼思想人群的态度

又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在电影《他回来了》中饰演希特勒的马萨奇,在街头受到极右翼激进人群追捧的同时,也受到了极左翼思想人群的“攻击”。

据马萨奇说,当时人群中也有人冲上来打他,但他却表示:“那真让我感到轻松,还是有人是理智的。”

毕竟,世界大环境对于希特勒(纳粹)的极右主义思想是批判的。

理性思想人群的态度

其实,大多数德国人还是比较理性的。因为,从一些德国历史老师的讲课中就能发现,对希特勒既有骄傲,也有批判。但是,有一个原则,只要是与纳粹有关的,就不能宣传,更不能赞扬。

同时,历史也是德国高中的必修课,尤其是二战历史,老师也会很明白地告诉学生,纳粹行为以及希特勒是反人道主义的。对此,许多学生说,上二战历史课的时候,气氛既严肃又压抑。

此外,在德国,希特勒时期的标志,如:敬礼手势、军服、旗子等,都是禁止的,并已写入了法律。而且,对于在公开场合传播以及支持纳粹思想者,都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总体来说,德国人对于二战的发起者希特勒的态度还是比较理性的、正视的以及反思的。所以,也就谈不上恨不恨了。


祥子谈历史


德国为什么不给希特勒一个地位,是因为不敢。所谓成成王败寇,战败的人是要听战胜的人的话的。如果德国人给希特勒一个地位,你看欧洲各国会如何看待他,犹太人会如何看待他。德国能得到现在的地位吗?能成为欧盟最有发言权的国家吗?你去过德国吗?德国人仇视希特勒,你听谁说的,德国政府明确规定了,德国境内不能有一切和纳粹相关的东西,除非是政府官方的文献。德国人怎么恨希特勒,连谈论都不行,怎么恨。现在的德国人只想让这一段历史尘封。说纳粹的不是德国人,谁那些战胜国,他们才是把纳粹黑的一无是处。什么希特勒是同性恋,希特勒喝尿,希特勒没鸡鸡,各种各样的黑法,把希特勒黑的一无是处。如果真承认希特勒,现在的德国就完了,没人原谅德国,没人愿意和德国人建交,德国甚至有可能一直分裂下去。虽然希特勒没功劳但有苦劳,但残害生命这是事实,你总不能给一个直接和间接让那么多人丧生的人功德吧!德国人没有辱骂和污秽希特勒,就已经是对他最大的宽恕了。


大战分裂势力


大多数人要比我们想象的蒙昧许多,所以最好的宣传就是简单和重复——戈培尔

考虑到政治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战后的德国政府对于希特勒的评价可以说基本上都是批判性的,对于其当初所宣扬的“纳粹主义”也尽可能的压制,因此并没有任何一个权威机构尝试着做过有关对希特勒好恶的民调。

不过,我们似乎可以通过另外一种途径侧面的、间接的就德国人对希特勒的看法做以了解:2016年1月,被认为是希特勒反犹宣言的《我的奋斗》一书在德国出版,售价高达58欧元;虽然价格有些小贵,但这本书一经出版就登上了热销榜,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就销售了近10万册。

当然,我们不能把德国人对书的追捧片面的与“对希特勒的喜爱”画上等号,因为购书者中不乏一些仅仅只是对那段历史充满了好奇心的读者,他们或许并不推崇甚至憎恨纳粹和希特勒,但仍想以主人公的视角看一看过去。

正如正文标题所说:最好的宣传就是简单、重复;而战后的德国在所有宣传中做的最好的一点恐怕就是持之以恒的“去纳粹化”,包括消除纳粹余孽、纳粹思想以及对希特勒等纳粹头目的个人崇拜。

因此,在当前的绝大多数德国人的心目中,希特勒应该就是如德国政府宣传的那样:是种族灭绝的始作俑者、是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狂人、是将德国推向历史深渊的罪人、是一个应该永远铭记但被唾弃的人。

毫无疑问,希特勒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以及被残忍屠杀的数百万犹太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正如那句被无数次引用的经典语句——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样,印第安人、印度人......何尝又不想讨一个公道呢!

我是军武最前哨!


军武最前哨


德国男人战死七百多万,领土减少了四分之一。大哲学家康德的祖地成为俄罗斯人的国土,普鲁士贵族被绞杀一空,各种普鲁士地名都被修改了。普鲁士可算彻底亡了,老德国就是建立在普鲁士的基础上的,如今骨头都没有了,那德国还是什么呢。靠南德意志那帮孬种吗?


手机用户腊肉


希特勒作为二战时期的杀人恶魔,其实对他极为痛恨的应该是犹太人和斯拉夫人,当时犹太人险些被彻底灭掉,即便是到了现代社会,犹太人提到希特勒也是咬牙切齿的,但是由于犹太人曾经遭到屠杀,所以现在犹太人的人口数量非常少,只有十多万人而已,而这些犹太人即便想要掀起什么舆论浪潮也是难上加难,毕竟他们所占的人口比例太小。从这个方面也可以看出来,其实德国民众对于希特勒的态度似乎更加中立,那么究竟真相如何呢?

其实在过去七十年后,德国人再次提到希特勒时心情是比较复杂的,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德国人都陷入到了惨境中,德国人都背负着沉重的经济压力,而且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希特勒的出现让德国人看到了一线曙光,因为他一直都致力于为德国民众谋福利,希特勒在推翻了魏玛共和国后,他开始重新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在他的努力下德国民众的生活有了好转,大部分家庭都可以吃饱饭。与此同时希特勒开始大力发展煤炭和矿石等工业,让德国的产品不断销往国外,希特勒又从国外进口低价商品满足德国人的需求,减少了德国民众的经济压力。

其实希特勒当时还有一个宏大的愿望,希望德国的经济可以超过美国,当时美国的经济很发达,五分之一民众都能买得起汽车,反观当时的德国,由于经济负担压力大,所以不要说买汽车,就连日常温饱都困难。在希特勒的努力下德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他也承诺民众,希望让民众每人都能买得起汽车,但是这个愿望还没有实现,希特勒就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原本在民众眼中十分和善的希特勒,转眼间就变成了一个杀人恶魔,也让德国迅速卷入到战争的悲惨境地中。所以当时的民众对于希特勒的态度虽然有些诧异,但是绝大多数都是采用支持的态度。

在二战结束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让德国人再次陷入到困境中,所以当时民众对于希特勒是极为反感的,也很痛恨他。只不过在过去七十年后,很多史学家开始重新对那段历史进行点评和分析,所以对于希特勒的恨意似乎减少了很多,还指出了他的很多闪光点,这一点也很好理解,毕竟希特勒是德国人,他们即便恨他也不会向敌对国那样严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