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爾維亞歷史

塞爾維亞歷史

翻譯來源:塞爾維亞駐華使館網站(http://www.beijing.mfa.gov.rs/lat)


塞爾維亞歷史


塞爾維亞歷史上重要的日子

形成- 8世紀

獨立——c.1166

王國建立- 1217年

奧斯曼帝國佔領,失去獨立- 1459年

1804年2月15日,第一次塞爾維亞人反抗土耳其人的起義

第一部憲法—1835年2月15日

國際認可- 1878年

塞爾維亞、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王國形成於1918年

社會主義南斯拉夫形成於1943年

1991-1995年南斯拉夫解體

塞爾維亞和黑山國家聯盟於2006年6月5日解散

中世紀塞爾維亞(7 -14世紀)

早在公元7世紀,塞爾維亞人就進入了他們現在的領土,並在六種不同的部落劃分中定居下來:

- 拉什卡/拉西亞(Raška / Rascia)(現在的西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北部),

-波斯尼亞(從拉西亞直到12世紀都是模糊的),

- Zahumlje(黑塞哥維那西部),

-特拉烏尼亞(東黑塞哥維那),

-帕格尼亞(中達爾馬提亞),最後是

- 杜克利亞(Duklja)/澤塔(Zeta)(黑山的前身)

第一個記錄塞族王子Vlastimir、Višeslav Radoslav Prosigoj。那時,這個國家已經完全接受了基督教。在今天黑山的澤塔,博丹被教皇加冕(第一次提到這個是在一個世紀後的10世紀。統治者不斷變化,國家接受來自拜占庭帝國的最高保護,而不是來自敵對的保加利亞。一個世紀後,塞爾維亞脫離了拜占庭帝國的統治。

第一個統一塞族狀態下出現在Časlav Klonimirović統治下,10世紀中葉的Rascia王朝。然而在11世紀前半葉可以看到沃伊斯拉夫列維奇(Vojislavljević)家族在澤塔(Zeta)的崛起。最後,12世紀中葉看到了在Rascia 尼曼尼奇(Nemanjić)王朝的崛起。Nemanjić領導的塞爾維亞黃金時代持續了三個世紀,造就了一個強大的巴爾幹國家的頂峰。14世紀中葉,有沙皇斯特凡·杜尚(Stefan Dušan)統治,最後被奧斯曼土耳其所征服(在澤塔的最後一個堡壘,終於在1499年降下帷幕)。

1170年,在與他的兄弟爭奪王位之後,斯特凡·內曼尼亞,內曼尼奇王朝的創始人,在掌權後,在Raška地區的塞爾維亞國家開始實施革新。有時會爭取拜占庭的支持,有時又反對它,偉大的族潘(župan) (這個頭銜相當於王子序列)斯特凡·內曼尼亞東部和南部地區逐漸擴展他的國家領地,和新吞併了濱海和澤塔地區。隨著其政府的努力,偉大的族潘投入更多的經歷去建設寺院。他的捐資建設的修道院包括拉什卡(Raška)地區的Djurdjevi Stupovi修道院、Studenica修道院和阿陀斯山上(Mt.Athos)的Hilandar修道院。

斯特凡·內曼尼亞(Stefan Nemanja)的繼位者是他的次子斯特凡,而他的長子武坎(Vukan)則被賦予了澤塔地區(現在的黑山)的統治權。斯特凡·內曼尼亞的小兒子拉斯特科(Rastko)成為了一名僧人,並以薩瓦(Sava)的名字命名,他將所有的努力都用於在他的人民中傳播宗教信仰。由於教廷也有擴張其影響力到巴爾幹半島的野心,斯特凡利用這些有利的條件從教皇那裡獲得了王冠,從而在1217年成為塞爾維亞的第一位國王。在拜占庭,他的兄弟薩瓦成功地為塞爾維亞教會獲得了獨立的地位,並於1219年成為首位塞爾維亞大主教。因此,塞爾維亞人獲得了兩種形式的獨立:世俗的和宗教的。

下一代的塞爾維亞統治者們- 斯特凡(Stefan Prvovenčani)的兒子拉多斯拉夫(Radoslav),弗拉迪斯拉夫(Vladislav)及烏羅什一世(Uroš),這三個國王的統治時期以國家結構處於穩定狀態為主要標誌。他們也或多或少都依賴於一些鄰國——拜占庭、保加利亞或匈牙利。事實上,與匈牙利人的關係有一個決定性的作用可以從作為烏羅什一世的兒子德拉古廷(Dragutin)娶了以匈牙利公主可以看出來。後來,當德拉古町退位,將王位傳給了他的弟弟米盧廷(Milutin)後,匈牙利國王拉迪斯勞斯(Ladislaus)四世把波斯尼亞東北部地區的土地給了他,包括Srem和Mačva地區及貝爾格萊德市,而他設法征服並佔領了塞爾維亞東北部。因此,所有這些領土第一次成為塞爾維亞國家的一部分。

在德拉古廷的弟弟米盧廷國王的統治下,塞爾維亞變得更加強大,儘管它偶爾不得不在三個不同的戰線上作戰。米盧廷國王是一位精明的外交家,他很喜歡使用中世紀慣用的外交權宜之計——王朝聯姻。他結過五次婚,娶過匈牙利、保加利亞和拜占庭的公主。他在教堂的建造方面也很著名,其中一些最亮眼的例子是中世紀塞爾維亞教堂,包括:位於科索沃的格拉察尼察(Gračanica)修道院,希臘阿索斯山(Mount Athos)的錫拉維里歐修道院修道院(Hilandar Monastery),耶路撒冷的聖天使教堂等。由於他的捐助行為,米盧廷國王被宣佈為聖徒,儘管他的生活動盪不安。他的兒子斯特凡繼承了他的王位,後來被稱為斯特凡·德坎斯基(Stefan Dečanski)。通過贏得尼什(Niš)及周邊縣鎮,他將王國領土擴展到東部,通過獲得馬其頓領土,他又將王國領地擴展到南部。斯特凡·德坎斯基功績勝於其父,他在曼陀西亞修建了迪卡尼(Visoki)大修道院 -塞爾維亞中世紀最不朽的建築樣板,併為他贏得了以他命名的稱號。

在中世紀的歐洲,在斯特凡·杜尚沙皇的統治期間,中世紀塞爾維亞享有較高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聲譽,並在十四世紀中葉開始達到了頂峰。這是時期杜尚法典(Dušanov Zakonik)是中世紀塞爾維亞最偉大的司法成就,歐洲封建國家中也是獨一無二的。聖薩瓦的諾莫卡農法典、杜山法典、壁畫以及裝飾在塞爾維亞土地上的中世紀修道院建築,是塞爾維亞人民永恆的文明紀念物。皇帝斯特凡·杜尚通過與拜占庭的交換,獲取南部、東南及東部領土,將其國土面積擴大了一倍。他的小兒子被稱為“幼子”的烏羅什(Uroš)取代了他的皇位,幼子這個詞可能也適用於王國的狀態慢慢滑向封建無政府。這是一個新威脅崛起的時期:奧斯曼土耳其蘇丹從亞洲逐漸擴展到歐洲,首先征服了拜占庭,然後是其他巴爾幹國家。

土耳其統治下的塞爾維亞(14 -19世紀)

擊敗了塞爾維亞軍隊的兩個關鍵戰役決定了塞爾維亞的命運,這兩個戰役是1371年在馬裡察(Marica)河岸馬其頓的貴族軍力被擊敗,1389年在科索沃波耶(科索沃平原),由當時在塞爾維亞最強的區域統治者拉扎爾(Lazar)王子指揮的諸侯軍隊,遭受了災難性的失敗。科索沃之戰決定了塞爾維亞的命運,在此之後,沒有任何力量能夠對抗土耳其人。這是一個不穩定的時期,以拉扎爾王子的兒子——專制君主斯特凡·拉扎雷維奇——一個真正的歐洲風格的騎士,一個軍事領袖,甚至是詩人——和他的堂兄德傑拉·布蘭科維奇(Djuradj Brankovic)的統治為標誌。布蘭科維奇把國家首都搬到了北部,搬到了新建的防禦城鎮斯米德列沃(Smederevo)。土耳其人繼續他們的征服,直到1459年他們最終佔領了整個塞爾維亞領土,斯米德列沃落入他們手中。塞爾維亞被奧斯曼帝國統治了近五個世紀。土耳其人迫害塞爾維亞貴族,決心用武力消滅社會精英。由於奧斯曼帝國是一個伊斯蘭神權國家,信奉基督教的塞爾維亞人實際上就像奴隸一樣生活——遭受虐待、羞辱和剝削。因此,他們逐漸放棄了在那裡進行採礦、手工業和貿易的發達的城市中心,撤退到充滿敵意的山區,以養牛和適度的農業為生。

歐洲列強,尤其是奧地利,依靠生活在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塞爾維亞人的幫助,與土耳其進行了多次戰爭。在1594年的奧地利-土耳其戰爭(1593-1606)中,塞爾維亞人在巴納特(Banat,土耳其潘諾尼亞地區)發動了一場起義。蘇丹為了報復,焚燒了聖薩瓦的遺蹟——對所有塞爾維亞人來說,這是最神聖的東西,甚至連塞爾維亞血統的穆斯林也將其奉為神聖。塞爾維亞人在黑塞哥維那建立了另一個抵抗中心,但當土耳其和奧地利簽署和平協議後,他們放棄了對土耳其的報復。在隨後的幾個世紀裡,這一系列事件變得司空見慣。

在土耳其和神聖同盟(由教皇資助形成,聯盟包括奧地利、波蘭和威尼斯)之間的偉大戰爭期間(1683 - 1690),這三個勢力組成的神聖同盟煽動塞爾維亞人反抗土耳其當局,起義和游擊隊很快遍及巴爾幹半島西部:從黑山和達爾馬提亞海岸到多瑙河流域的及古塞爾維亞區域(馬其頓、拉什卡、科索沃和梅託希亞)。然而,當奧地利人開始撤出塞爾維亞時,他們邀請塞爾維亞人與他們一起北上到奧地利領土。不得不在土耳其復仇和生活在基督教國家之間做出選擇後,塞爾維亞人大規模地放棄了他們的家園,由他們的族長阿爾塞尼耶·查爾諾耶維奇(Arsenije Carnojevic)領導北上。巴爾幹半島南部的許多地區在這一進程中人口減少,土耳其人利用這一機會使拉什卡、科索沃和梅託希亞伊斯蘭化,並在一定程度上使馬其頓伊斯蘭化。這一進程的影響至今仍可見。

塞爾維亞歷史上的另一個重要事件發生在1716-1718年,當時從達爾馬提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到貝爾格萊德和多瑙河盆地的塞爾維亞族領土成為薩沃伊親王尤金(Eugene of Savoy)發動的新奧土戰爭的戰場。塞爾維亞人再次站在奧地利一邊。在波扎雷瓦茨簽署和平條約後,土耳其失去了在多瑙河盆地的所有財產,以及塞爾維亞北部和波斯尼亞北部,達爾馬提亞和伯羅奔尼撒的部分地區。

最後一次奧土戰爭是所謂的杜比卡戰爭(1788-1791),當時奧地利人新近敦促波斯尼亞的基督徒造反。此後,直到20世紀,兩大帝國之間才爆發戰爭,標誌著它們的滅亡。

現代塞爾維亞(1804 - 1918)

塞爾維亞人對奧斯曼帝國統治的反抗潛伏了幾十年,在19世紀初隨著1804年和1815年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塞爾維亞起義而浮出水面。土耳其帝國已經面臨嚴重的內部危機,沒有任何恢復的希望。這對生活在其統治下的基督教國家產生了特別嚴重的影響。塞爾維亞人不僅發動了一場民族革命,而且還發動了一場社會革命,隨著資產階級社會價值觀的引入,塞爾維亞逐漸開始趕上歐洲國家。由於反抗奧斯曼帝國的起義和隨後的戰爭,塞爾維亞獨立公國於1878年成立,並獲得國際承認。

這一時期的標誌是由第一次塞爾維亞起義的領導人喬爾奇·彼得洛維奇(Djordje Petrovic)和第二次塞爾維亞起義的領導人米洛斯·奧佈雷諾維奇(Milos Obrenovic)交替出現的兩個王朝。塞爾維亞進一步發展的特點是經濟、文化和藝術的普遍進步,這主要是由於實施明智的國家政策,把年輕人送到歐洲各國首都接受教育。他們都帶回了一種新的精神和新的價值體系。前土耳其省正在經歷的這種轉變的外部表現之一是1882年宣告塞爾維亞王國成立。

19世紀下半葉,塞爾維亞被納入到歐洲國家集群,第一批政黨成立,為政治生活注入了新的動力。1903年的政變,使卡拉季耶(Karadjordje)的孫子登上王位,並封他為彼特一世國王,為塞爾維亞的議會民主開闢了道路。在接受了歐洲的教育後,這位自由主義的國王翻譯了約翰·斯圖爾特·邁爾斯的《論自由》,並給了他的國家一部民主憲法。它開創了一個由於解放戰爭的爆發而中斷的議會政府和政治自由的時期。1912 - 1913年的巴爾幹戰爭結束了土耳其在巴爾幹的統治。土耳其被逼退到海峽對岸,巴爾幹半島國家在土耳其撤出的領土上建立起來。

1914年弗朗茨·費迪南德在薩拉熱窩刺殺了奧地利王儲,作為奧地利攻擊塞爾維亞的藉口,標誌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開始。塞爾維亞軍隊勇敢地捍衛其國家和贏得了幾次重大的勝利,但它最終被德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聯合部隊所征服,不得不退出國家領土行進在阿爾巴尼亞山脈和亞得里亞海。在科孚島休養生息後,塞爾維亞軍隊與法國、英國、俄羅斯、意大利和美國等其他協約國(Entante forces)部隊一起返回塞薩洛尼克前線作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塞爾維亞有126.4萬人傷亡,佔總人口的28%(4,529,000人),其中男性佔58%,這是一個從未完全恢復的損失。這種巨大的犧牲是塞爾維亞為盟軍的勝利以及戰後歐洲和世界的重建所做出的貢獻。

塞爾維亞是南斯拉夫的一部分(1918-1991)

1918年至1991年,塞爾維亞是南斯拉夫的一部分。這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l 1918年-1941年,南斯拉夫王國

l 1941年至1945年——二戰

l 1945-1991年-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

l 1991-1995年- SFR南斯拉夫解體

南斯拉夫王國(1918-1941)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衰落,1918年12月宣佈成立塞爾維亞、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王國的條件得到了滿足。南斯拉夫的理想長期以來一直是由給該國命名的三個國家的知識界培育的,但是國際政治力量和利益集團直到那時才允許它的實施。然而,戰後,理想主義知識分子讓位於政治家,而最有影響力的克羅地亞政治家從一開始就反對建立新國家。

由最初斯捷潘·拉迪奇(Stjepan Radic)領導、後來由弗拉特科·梅塞克(Vlatko Macek)領導的克羅地亞農民黨(HSS)慢慢成長為支持克羅地亞國家利益的龐大政黨。據其領導人說,南斯拉夫沒有為克羅地亞的國家問題提供令人滿意的解決辦法。他們選擇有組織地阻撓國家機構,結成政治聯盟,破壞國家統一,進行政治鬥爭,從而索取一定的讓步。每一個政治或經濟問題都被用來作為提出所謂“懸而未決的克羅地亞問題”的藉口。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並防止國家進一步衰弱,亞歷山大一世國王在1929年取締了國家政黨,獲得了行政權,並將國家重新命名為南斯拉夫。他希望遏制分裂主義傾向,緩和民族主義情緒。然而,國際關係中的權力平衡發生了變化:在意大利和德國,法西斯分子和納粹分子掌權,斯大林成為蘇聯的絕對統治者。這三個國家都不贊成亞歷山大一世的政策。事實上,前兩個國家想要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簽訂的國際條約,蘇聯決心重新獲得他們在歐洲的地位,並採取更加積極的國際政策。南斯拉夫是這些計劃的障礙,亞歷山大一世國王是南斯拉夫政策的支柱。

1934年對法國進行正式訪問期間,國王在馬賽被一個在保加利亞的極端民族主義組織(VMRO )的成員所暗殺。這個組織計劃與克羅地亞法西斯分裂組織烏斯塔莎(Ustashi)合作,將沿南斯拉夫東部和南部邊境地區據為己有。30年代後期的國際政治舞臺的特點是,在主要人物之間,極權主義政權的侵略性態度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建立的秩序之間越來越不能調和,而後者正在失去它們的據點,其贊助者們也在失去他們的力量。在法西斯意大利和納粹德國的支持和壓力下,克羅地亞領導人弗拉特科·梅塞克和他的政黨設法迫使克羅地亞在1939年建立了巴諾維納(banovina)(行政省)。協議明確規定克羅地亞仍是南斯拉夫的一部分,但它正在匆忙地在國際關係中建立一個獨立的政治認同。

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其影響(1941-1945)

20世紀40年代初,南斯拉夫發現自己被敵對國家所包圍。除希臘外,所有其他鄰國都與德國或意大利簽署了協議。希特勒極力向南斯拉夫施壓,要它加入軸心國。政府甚至準備與他達成妥協,但是這個國家的精神是完全不同的。反對納粹主義的公開示威活動引發了殘酷的反應。德國空軍轟炸了貝爾格萊德和其他主要城市,1941年4月,軸心國佔領了南斯拉夫並將其解體。該國西部和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一起變成了一個被稱為克羅地亞獨立國(NDH)的納粹傀儡國,由烏斯塔什統治。塞爾維亞被德國軍隊佔領,北部領土被匈牙利吞併,東部和南部領土被保加利亞吞併。科索沃和梅託希亞大部分被阿爾巴尼亞吞併,阿爾巴尼亞由法西斯意大利贊助。黑山的領土先是被阿爾巴尼亞佔領,隨後被意大利軍隊佔領。斯洛文尼亞被德國和意大利瓜分,意大利也佔領了亞得里亞海的島嶼。

克羅地亞獨立國家以納粹為榜樣,建立了滅絕營,並進行了殘暴的種族滅絕,殺害了75萬多塞爾維亞人、猶太人和吉卜賽人。這場大屠殺為五十年後在克羅地亞和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爆發的內戰以及隨著1991-1992年南斯拉夫解體而爆發的內戰奠定了歷史和政治背景。

德國佔領軍的無情態度和克羅地亞烏斯塔沙政權的種族滅絕政策引起了塞爾維亞人的強烈抵抗。塞爾維亞人奮起反抗克羅地亞種族滅絕政府和納粹對南斯拉夫的解體。許多人在解放戰爭中加入了游擊隊(由約瑟普·布羅茲·鐵托領導的民族解放軍),從而幫助盟軍取得了勝利。1944年底,在紅軍的幫助下,游擊隊解放了塞爾維亞,1945年5月,解放了剩餘的南斯拉夫領土,並在匈牙利、奧地利和意大利與盟軍會合。塞爾維亞和南斯拉夫是在戰爭中損失最大的國家之一:170萬人(占人口的10.8%)被殺,根據當時的物價,國家損失估計為91億美元。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1945-1991)

正當戰爭還在進行的時候,1943年宣佈了一項社會和國家制度的革命性變革,廢除了君主制,改為共和制。約瑟普·布羅茲·鐵托成為新社會主義南斯拉夫的第一任總統。南斯拉夫曾經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後來轉變為一箇中等工業國家,並通過支持去殖民化進程和在不結盟運動中發揮領導作用而獲得國際政治聲譽。社會主義南斯拉夫是由六個共和國組成的聯邦國家: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馬其頓和黑山,以及伏伊伏丁那、科索沃和梅託希亞兩個自治區。這兩個自治區同時是塞爾維亞的組成部分。由於這種行政劃分和歷史原因,塞爾維亞人- -南斯拉夫人民中人數最多的人- -居住在所有六個共和國和兩個自治區。在1974年《憲法》通過後,鼓勵了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穆斯林和阿爾巴尼亞民族主義和分離主義的擴張,以犧牲聯邦當局為代價來確保各共和國的權力的趨勢變得特別強烈。

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解體(1991-1995年)

1991年至1992年期間,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和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強行脫離了南斯拉夫,而馬其頓則和平地脫離了南斯拉夫。南斯拉夫的解體得到了國際強權的贊同,這些大國承認所有國家都有自決權,除了塞爾維亞人之外,塞爾維亞人一般希望繼續生活在南斯拉夫。分離主義共和國很快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這顯然違反了主權國家國際邊界不可侵犯的原則,也沒有達到某一國家必須達到的標準才能得到國際承認。1992年4月27日塞爾維亞和黑山在貝爾格萊德舉行會議,在南斯拉夫議會的聯合會議,塞爾維亞和黑山選擇留在聯邦,通過了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憲法,重申了1918年12月1日首次創立的國家的連續性。

塞爾維亞和黑山國家聯盟的解散(2006年)

2003年2月,塞爾維亞共和國和黑山共和國通過了一項新的憲法章程,將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轉變為塞爾維亞和黑山國家聯盟。憲法賦予這兩個成員國在三年內舉行全民公決,決定是否繼續留在聯邦的權利。黑山共和國於2006年5月行使這一權利,並經全民公投後決定脫離國家聯盟,宣佈獨立。2006年6月5日,塞爾維亞共和國國民議會通過了塞爾維亞共和國是塞爾維亞和黑山國家聯盟的國家和合法繼承者的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