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奉四個王朝十位皇帝,他是如何做到的?看他的處事智慧就明白了

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須知海嶽歸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

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這首詩《偶作》是五代名相馮道所寫,他告訴世人,不要在山窮水盡的時候哭天喊地,一切皆有因果;不要怨天尤人,怪老天不公平,要反思自己的不足之處;道德法則一直都在,只要修正自己,往哪裡走都是一片通途;只要做好了自己,即使身處虎狼之險境,也能全身而退。

這首詩,鮮明地展示了馮道的為人處事智慧,而這也是他安身立命的秘訣。因此,在五代亂世,馮道卻能在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四個王朝為官,歷經十位帝王,最終卻能獲得善終。而恰恰也是這一點,後世的士大夫都以他為恥,認為他毫無忠君觀念,歐陽修罵他“不知廉恥”,司馬光更斥其為“奸臣”。

侍奉四個王朝十位皇帝,他是如何做到的?看他的處事智慧就明白了

那麼,後世對他的批評,是否都是正確的呢?也許,只有瞭解了他的一生,你才能知道答案。

初入江湖

馮道,瀛州景城(今河北滄州西北)人,生於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出身於很普通的官宦之家。父親為唐朝的秘書少監,大概相當於現代的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很清閒的職位,沒啥油水,退休之後帶著兒子馮道回到鄉下,過著清貧的生活。

正因為父親是知識分子,家中自然少不了各種藏書,馮道生長在這樣的書香之家,自小就接受了正統的儒家教育,肚子的墨水少不了。家庭背景一般的他,在那個亂世,要想通過考取功名入仕,很顯然是不現實的。唯一能做的,就是依附於軍閥當一個謀臣,再找機會往上爬。因此,馮道的第一個上司,就是控制幽州的燕王劉守光。

劉守光“性慘酷,不喜儒士”,性格殘暴,不喜歡讀書人,動不動就殺人。只因家鄉景城被劉守光控制,馮道才不情願地投靠了劉守光。對於劉守光的殘暴,熱血青年的馮道自然是看不下去,當眾勸諫劉守光不要當昏君,但此舉激怒了劉守光,馮道被打入死牢。

不過,馮道的人緣不錯,同僚們都不想他死,就想了辦法把馮道從死牢中救出來了。這次勸諫差點丟了性命,就直接影響了馮道的人生觀,對於此,宋末、元初史學家胡三省就說:“馮道自此歷事唐、晉、漢、周,位極人臣,不聞諫爭,豈懲諫守光之禍邪?”胡三省認為他後來之所以從不勸諫君王,就是因為劉守光,這話也不完全正確,因為,從他後來的勸諫來看,他只勸諫明君如唐莊宗、唐明宗、周世宗,絕對不勸諫昏君。

投奔李存勖

劉守光這裡是待不下去了,馮道只能另投明主。當時晉王李存勖正處於人生巔峰,典型的明君形象,於是,馮道就投奔了河東集團。隨著河東晉國把後梁打得節節敗退,勢力範圍也迅速擴大,各種繁雜的事務也多,讓李存勖很是頭疼。當時的河東大總管張承業,一向覺得馮道有才,就向李存勖推薦了馮道,擔任河東晉國的掌書記,這職位可不一般,相當於現在最高黨政機關的辦公廳主任了。

馮道初來河東,人生地不熟,一聽說要當這麼高的職位,就當面拒絕了李存勖的任命。原來,馮道剛加入河東集團,其才華就遭到了許多人的嫉妒,現在突然升官,而且還是這麼大的官,不免有人眼紅,他們到時候暗中對自己的工作使絆子,就不好了。

馮道很聰明,晉王想用我可以,但是先得幫我擺平那些對我羨慕嫉妒恨的人。

侍奉四個王朝十位皇帝,他是如何做到的?看他的處事智慧就明白了

當然,李存勖也明白馮道的憂慮,並非不想擔任這個職位,於是,他就堅持要馮道接受任命。作為馮道來說,既然你非要我接受,那我就接受,以後誰找我的茬,你得幫我。

從這就可以看出,馮道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很會做人,在同僚面前拒絕接受任命,也減少了嫉妒,也讓晉王明白自己的苦衷,就算以後有政敵使絆子,晉王也會站在自己一邊。

馮道會做人,但他絕對不會拿個人底線做交易,在工作上,就算是晉王犯錯,也照樣頂過去,半點面子不給。

李存勖是行伍出身,經常和將士們在大殿上喝酒吃肉,大聲喧譁,這讓當時河東軍界頭號人物郭崇韜很不滿,認為江湖匪氣太重,結果激怒了李存勖。李存勖並不認為自己有錯,如果不和兄弟們搞好關係,以後誰為我賣命?於是,李存勖就把馮道找來,讓他寫一篇文章討伐郭崇韜,務必要把他抹黑成一個政治小丑。

馮道知道,一旦君王與主將鬧矛盾,將會影響國內的政治生態,引發軍心動盪。於是,他拿起筆,卻一直不落筆,任由墨水滴在紙上。李存勖就很生氣,而馮道卻心平氣和地說道:郭崇韜是國之重臣,大王自毀長城,是朱友貞(梁末帝)之福。

馮道的這句話很有份量,就算李存勖再生氣,也不會自己毀滅了自己啊。再說,郭崇韜也主動向李存勖道歉了,給足了自己面子,李存勖就順勢原諒了郭崇韜,大家和好如初。

不要小看馮道這句話,因為李存勖性格古怪,弄不好就會殺頭的,勸諫可是要很大勇氣的。關於這一點,《舊五代史》就說的很清楚:“郭崇韜入謝,因道為之解焉,人始重其膽量。”由此可見,如果這次勸諫像上次勸劉守光一樣勸砸了,很可能波及馮道的仕途,甚至是個人性命。而也恰恰是這次勸諫,讓李存勖更加欣賞馮道,

明主李嗣源

李存勖滅梁成功,建立了後唐,就準備要讓馮道當宰相。正當馮道大展宏圖的時候,老家傳來了父親去世的消息,按照官場規矩,馮道必須在家為父守孝三年,而馮道也恰恰因為這次守孝,逃過了一場禍難。

李存勖奪得天下之後,就變得昏庸無比,導致叛軍作亂,李存勖身死洛陽城,而大唐的天下,也落在了河北李嗣源手裡。

侍奉四個王朝十位皇帝,他是如何做到的?看他的處事智慧就明白了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馮道這兩年一直留在李存勖身邊,刀兵之下,也許早死於亂軍之中。又或者變質的李存勖在盛怒之下,殺了馮道也有可能啊。如果馮道沒有躲過這次災禍,就不會遇到明主唐明宗李嗣源了。

早在河東時期,李嗣源就很佩服馮道的才能,繼位之後,始終沒有忘記馮道。天成二年(927年),李嗣源任命馮道為宰相,而馮道也正式進入了官場一線,正式書寫屬於自己的歷史。身居高位的馮道,從不擺架子,甚至對得罪自己的官員,也不計較。工部侍郎任贊等一些士大夫,經常嘲笑馮道讀一本農村兒童讀物《兔園策》,暗中挖苦馮道是泥腿子出身。後來,任贊犯事了,馮道完全可以痛打落水狗,但他沒有這麼做,而是極力救下任贊,並說:“

《兔園策》皆名儒所集,道能諷之,中朝士子止看文場秀句,便為舉業,皆竊取公卿,何淺狹之甚耶!”意思就是說,《兔園策》這本書是名儒彙編成集,讀這本書並不覺得丟人,反倒是你顯得很淺陋。

俗話說,宰相肚裡好撐船,但宋朝宰相趙普也經常嫉妒賢能,而馮道卻不是這樣,有很高的度量,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馮道只要有接近李嗣源的機會,就會和他聊天,給皇帝上政治課。不過,在勸諫的過程中,他很講究技巧,當皇帝問天下百姓過的如何,馮道就把那首著名的《傷田家》念給皇帝聽,讓皇帝知道天下百姓疾苦。可以說,李嗣源在位期間,天下無事,百姓小康,很大一部分功勞是馮道的。

不選邊站隊,誰贏跟誰混

不但在勸諫皇帝上,馮道表現得遊刃有餘,而且在暗箭密伏的官場,馮道也穩坐釣魚臺。當時最有資格繼承大統的,是秦王李從榮和宋王李從厚,二人之間鬥得不可開交。而馮道的選擇很簡單,誰贏了,就支持誰,絕對不參與家族內部的權力鬥爭,兩邊都不下注,兩邊也不把他當朋友,但也不會把他當敵人。

後來,李從榮謀反失敗,李從厚上位,馮道還是馮道。李從厚到了,李從珂上位,馮道依然是馮道。當李從珂帶兵殺到洛陽,宰相馮道就帶著文武百官迎接李從珂。

李從珂為人愚暴,他的繼位並沒有扭轉天下混亂的局面,馮道覺得李從珂不是明主,就不想陪葬。於是,馮道就離開了朝廷,到同州當節度使去了。當李從珂與石敬瑭進行撕逼大戰,馮道漠不關心,在一邊看戲,誰贏了,就跟誰一起玩耍。

公元936年,石敬瑭打敗了李從珂,建立了後晉王朝。石敬瑭奪得天下,要迅速穩定局面,就必須有合適的人輔佐他。於是,他就請馮道出山,當他晉朝的宰相。

佔盡了官場的風光,自然少不了同僚們的忌恨,“群情不悅馮道”。但是,馮道做官卻有個秘訣,就是專門幫助曾與他有過節的官員,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體現自己的寬宏大量,同時也給其他官員吃定心丸,其他曾得罪過他的官員也就不擔心馮道會秋後算賬,這就降低了馮道被暗算的可能性。因為,有時候,別人暗算你,是為了自保。

石敬瑭對馮道還真不錯,為了馮道,就廢除了樞密使的職務,讓馮道成為名副其實的政府首腦。因為,在五代時期,武將的地位高於文官,而擔任樞密使的武將,往往成為了事實上的宰相,而真宰相反而成了空架子。鑑於此,為了讓馮道管理起來順暢,石敬瑭乾脆取消了樞密使這個崗位。

當然,石敬瑭這麼做,也有自己的用意,是希望自己駕崩之後,馮道能輔佐幼子石重睿當皇帝。不過,馮道卻不是這樣想的,他想的是天下安危。因此,當石敬瑭掛了,馮道馬上把帝位交給了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貴。

關於這一點,馮道捱了不少人的罵。但是,也不能說馮道有錯,畢竟,在五代亂世,幼子繼位,很容易引發動亂,弄不好小皇帝的性命都難以保全,為了天下著想,馮道就沒有遵照石敬瑭的遺囑。

侍奉四個王朝十位皇帝,他是如何做到的?看他的處事智慧就明白了

身處逆境,心態良好

雖然馮道對石重貴有擁立之功,但好像人家並不買賬,新皇帝不喜歡馮道這個糟老頭子。馮道一看,得了,既然你不喜歡老夫,咱也不陪你玩。

當時,石重貴要跟契丹翻臉,朝中大臣分成兩派,主戰派和主和派鬧得不可開交,而馮道就在一邊看戲,你們鬧你們的,我耳聾眼花,聽不清你們說的啥。

石重貴見馮道不發一言,就下詔把馮道趕出了朝廷,讓他出任同州節度使。馮道到了地方,還是一言不發,一旁看著石重貴與契丹干仗,皇帝有難,對不起,沒看見。

後來,契丹終於滅掉了石重貴,耶律德光進入汴梁、入主中原之後,馮道就開始行動了,主動到汴梁拜見大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後晉被契丹滅國,請看《 》)

馮道為什麼這麼急著拜見耶律德光,其實是為了拯救天下蒼生,因為,契丹人進入中原後,就只幹了一件事,那就是屠殺百姓。馮道不忍中原百姓受難,就對耶律德光說:“天崩地裂之際,佛出也拯救不了百姓,唯有皇帝陛下您能救得”

。馮道知道耶律德光信佛,就故意這麼吹捧他,果然,馮道此言一出,契丹人再也沒有進行過大屠殺,中原漢人最大限度保存了元氣。《舊五代史》稱讚馮道善舉,“其後衣冠不至傷夷,皆道與趙延壽陰護之所至也”,此後百姓沒有遭到契丹蠻夷的傷害,都是馮道與趙延壽暗中保護的結果。

由於契丹人在中原幹了太多的壞事,最後中原人揭竿而起,把契丹人趕回了老家。河東節度使劉知遠,乘著中原權力真空,迅速佔領了中原,建立了後漢王朝。

劉知遠的上臺,馮道的日子開始不好過了。因為,後晉石敬瑭時期,劉知遠功高震主,石敬瑭就暗中安排馮道上書,罷免了劉知遠的官職,這讓劉知遠記恨在心。只是馮道的政治地位太高,背後是中原官僚集團,劉知遠不敢殺掉馮道,就沒收了其家產。

馮道現在倒黴了,就蟄伏在家,給自己寫了一本自傳,這就是歷史有名的《長樂老自敘》。把自己家族的背景以及個人家庭環境,全寫進去了,把自己侍奉過的君王一個不落地寫出來了。而在後世的士大夫看來,馮道此舉,等於就是一個蕩婦向天下宣告自己睡了多少男人。清朝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罵馮道“可謂不知人間有羞恥事者矣”。

馮道侍奉的帝王是較多,但這是客觀的歷史發展,不是馮道所能左右的。他能做的,就是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勸諫君王,造福百姓。世人都罵馮道不忠君,但是,宋朝名將符彥卿比馮道還多侍奉過一個朝代,為何宋人不罵符彥卿呢?還不就是在玩雙重標準。

當後漢王朝因為自己的殘暴,而變得搖搖欲墜之時,馮道內心是希望郭威稱帝的。因此,當郭威準備殺掉湘陰公劉贇,年已七十的馮道不辭辛苦,前往徐州穩住劉贇。已進入花甲之年的馮道,如果是貪圖富貴,完全可以不參與郭威的事情,反正以他的江湖資歷,新王朝建立,自然會有他的立足之地,而他之所以這麼做,還是為了尋找明主。皇帝換了一個又一個,而馮道依然是那個馮道。

不過有一點,馮道和郭威不盡相同。郭威雖身處舊時代末期,但卻是一個開創新時代的人物。而馮道雖身處新時代的開端,卻是個標準的五代舊時代的代表性人物。當郭威駕崩,周世宗柴榮繼位,銳意奪取天下,而年邁的馮道已經被新時代所拋棄。因此,當週世宗要御駕親征北漢之時,馮道是堅決反對,而這也讓馮道不被周世宗所喜歡。

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四月,太師、中書令馮道在夢中安然離世,享年73歲。

馮道的一生,起起伏伏,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遇到任何事情,都坦然面對。他不是一個愚忠的人,昏君,他就遠離;明君,他就勸諫;因此,每次到了關鍵十字路口,他也都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就像他在詩中寫的一樣,“虎狼叢中也立身”,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五代十國相關:

《 》

《 》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