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術的發展,如何導致傳統“狐文化”一路貶值?

現代人提到狐狸,可能最先想到的是“狐狸精”這個詞,從《封神演義》之中的蘇妲己,到《聊齋》之中各色各樣的狐狸精等等,大抵都是以負面的形象出現在腦海之中的,甚至於“狐狸精”這個詞,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對某些有不道德行為女性的標籤。

然而如果順著歷史的河流往上追溯的話,在中國古典文化的上游,“狐仙”作為眾多擬人化神仙鬼怪之中的一種,其實是帶著一定的“神仙”色彩在其中的,神仙顯然是個褒義多於貶義的詞。那麼從“狐仙”到“狐狸精”之間,到底發什麼什麼樣的轉變呢?難道說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讓狐狸們都開始墮落了嗎?

一、秦漢以前“狐文化”的受眾主要是貴族階層,他們對於狐狸的認知是寵物和珍貴的皮毛,因此各種藝術作品中的狐狸形象,也就偏向於智慧正面了

當然不是,狐狸一直是狐狸,幾千年前商王朝時期紂王見到的狐狸,跟清代蒲松林見到的狐狸,從物種的角度來講,自然沒有變化的。那麼是什麼促使“狐文化”從狐仙,演變成為了狐妖呢?

自然是創造出狐文化的人類自己發生了變化。當然這不是說幾千年前的古人跟我們身體的構造不同,而是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之中,“消費”狐文化的主體發生了變化。

任何一種神仙妖怪,之所以會出現在歷史之中,並引起人們的祭拜或者是恐懼,根源還是在人類的想象本身,早期的人類出於對未知事物的恐懼或者或者是嚮往,在現有的認知之下,誕生了各種神仙鬼怪的傳說,而“狐仙”文化正是其中的一種。

印刷術的發展,如何導致傳統“狐文化”一路貶值?

九尾狐仙想象圖

大約成書於春秋末戰國初的《穆天子傳》中,有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白狐形象:

“甲辰,天子獵於滲澤。於是得白狐玄狢焉,以祭於河宗。”

由這段話至少可以得出兩個早期狐文化的特徵,其一自然是將遇到白狐當成是吉祥的事情,所以才用它來祭奠。其二就是早期塑造或者說建構“狐文化”體系的,是社會的上層階級。

這兩個特徵合起來,正好就是在先秦到秦漢這段時間內,歷史上關於狐狸成精的記載,大多數是“狐仙”這樣正面形象的原因所在。

在上古時代,流行與世間,並能被歷史記載下來的各種故事,大多數是王公貴族階級的事情,在這些人眼中,狐狸狡黠聰慧極具靈性,而且其皮毛都是上等的奢侈品,在這種對於狐狸的認知上,構建起來的狐文化,其核心面貌自然是積極向上的。

印刷術的發展,如何導致傳統“狐文化”一路貶值?

影視劇中的狐皮大衣

所以說,秦漢以前,中國古代狐文化之中出現的“白狐”“九尾狐”等偏向於仙神的正面影響,根本在於塑造狐文化的主體,是王公貴族等上層階級,他們看接觸到現實中的狐狸,本身就是帶有一定的高貴品性的,由此而延伸來的狐文化,自然就是正向的。

二、隋唐以後印刷術的發展使得知識下沉,“狐文化”受眾開始變成了普通百姓,狐狸常常進雞窩偷雞摸狗,因此老百姓對狐狸的印象很不好,就此狐狸形象就朝著“狐狸精”等負面形象轉變了

但到了隋唐以後,隨著科技的發展,尤其是造紙術和宋代活字印刷書的出現,極大推動了文化的下沉。同時,建立並完善起來的科舉制度,又使得人才下沉。

在這兩個下沉的基礎之上,就出現了類似於唐傳奇,宋話本,明清小說這樣的藝術形式。而不管是傳奇話本,還是明清小說,其欣賞的受眾也就不限於貴族階級了,一般中產家庭,甚至是小康家庭,只要勒緊褲腰帶,孩子也會有讀書識字的機會,而小說等藝術形式則隨著這種知識的下沉進入到普通百姓之中。

印刷術的發展,如何導致傳統“狐文化”一路貶值?

明清小說中狐仙的影視形象

這時候,你還在藝術作品之中說狐狸是好的,是吉祥的,這些受眾本身就不相信你這個故事的真實性。

所謂藝術是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他可以誇張,可以戲說,但至少要符合受眾基本的生活邏輯,比如你說地球是圓的,在封建時代大家就不相信你。

同樣的道理,真實的生活之中狐狸就是會經常竄入老百姓的雞窩裡面,偷雞摸狗,損害老百姓的利益。所以在封建時代的普通人眼中,狐狸就是個害蟲,你要在藝術作品中說他是神,就不容易被接受。

這當然不是說唐宋以後就沒有說狐狸是什麼藝術作品,而是說這種作品因為失去了受眾基礎,就不容易被流傳下來。

印刷術的發展,如何導致傳統“狐文化”一路貶值?

狐狸偷老百姓家中的雞

實際上這種狐狸從神到妖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一個緩慢發展的過程,也就是說,狐文化在開始走向民間的時候,其實也不是一上來就是妖精,而是以“妖神”的形象出現的。

《全唐詩》之中就有記載:

“事狐神諺:無狐魅不成村。唐初以來,百姓多事狐神,房祭祀以乞恩,食飲與人同之。事者非一主。當時有諺日:無狐魅不成村。”

但祭祀“狐神”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讓狐狸不來村子裡作惡,也就是賄賂的意思。跟其他神祗想比,就能夠看出百姓們對狐狸的看法。求正神是為了請求神仙幫自己度過難關,但求妖神,則是為了不讓它作亂。

換句說話,祭奠妖神的意義大概就是說:我們惹不起你,你別來了。

由此可見普通百姓對於狐狸的偏見,在這種文化氛圍之下,隋唐以後的狐文化,狐狸開始趨向於妖精的方面轉變,實際上是為了迎合受眾的認知邏輯。

所以說,隋唐以後狐文化走下神壇,變成妖精,是因為知識下沉帶來的文化受眾的下沉,而各種傳奇故事,文藝作品為了迎合受眾的需求,不得不將狐狸變成妖怪,滿足百姓們的心理認知。

三、 文化沒有高低貴賤,但從客觀上講,“狐文化”發展變化的過程,實際上滿足並促進了古代中國知識下沉擴散的過程

任何文化現象的轉變,都是時代發展的產物。不管是上古時期飄飄欲仙的“白狐”“九尾狐”等形象,還是中古以來,逐漸出現在各種文藝作品和老百姓們口耳相傳的故事裡的“狐狸精”,從本質上來講,都是文化的一種。

文化自然是沒有高低的,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各有其魅力而錯在,欣賞古典詩詞的人,不一定比喜歡街邊評書的人更高尚,自然為了滿足上層統治者的文化需求而產生的“仙狐”文化,也不會比在文藝作品走向大眾的過程之中產生的“狐狸精”文化更高檔。

印刷術的發展,如何導致傳統“狐文化”一路貶值?

但是傳統文化向前發展的角度來看,“狐文化”從“仙狐”轉向“狐狸精”的過程,為知識和文化的下沉,起到了一個良好橋樑作用。

《左傳·莊公十年》之中記載: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之中,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國家大事是隻有貴族階層才能參與的,也就是所謂的“肉食者謀”。大多數的普通百姓,或者在古代被稱謂“黔首”“匹夫”等等帶有貶義色彩的底層群眾,是沒有資格參與國家事務的。

這其中當然是“家天下”和“特權階層”維護自己階級利益的本質決定的,但實現這種現象的方式,卻是知識壟斷。

印刷術的發展,如何導致傳統“狐文化”一路貶值?

統治者階級以“雅言”代替日常所用的白話,以詩詞歌賦作為互相平常應酬的手段,而這些東西,不經過長時間的,大量的學習,是沒有辦法來實現的。也就是說,那些書本之中可以記載的一些知識,無法被普通人學習到。

但是隨著印刷技術的進步和活字印刷術等在內技術革新,促使從前因為客觀原因而導致知識無法下沉打破民間的壁壘不存在了。這個時候,以各種神仙志怪為代表的戲劇和小說等形式的藝術作品,就進入到大眾的實現,以底層能夠接受的形式,完成了全民文化的塑造。

從這個角度上講,以“狐狸精”代替“白狐”的文化轉變,本身也是文化下沉過程之中,為了滿足底層民眾的需求而做出的改變,對於加速傳統文化在民間的擴散和深入人心,是起了積極的作用的。

綜上,中國傳統的“狐文化”,在上古時期,是為了滿足當時的貴族階級的欣賞需求而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為了滿足貴族階層對於狐狸的想象,創作出來的各種擬人化的狐狸形象,都是以珍貴的,純潔的,正向的形式呈現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靈狐”“白狐”等的傳說。

而到了中古以後,隨著知識的下沉,“狐文化”主要欣賞者的身份發生了變化,以戲劇和小說等為主的藝術作品,其面向的受眾變成了在日常生活之中深受狐狸危害的普通人,所以其藝術形象也就逐漸轉變成了愛作弄人,害人的“狐狸精”形象。

文化沒有高低貴賤,但從客觀上將,“狐文化”發展變化的過程,實際上滿足並促進了古代中國知識下沉擴散的過程,對於打破上層的只是壟斷,加速整個社會的向前發展,是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的。

參考文獻:

《左傳》

《唐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