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的发展,如何导致传统“狐文化”一路贬值?

现代人提到狐狸,可能最先想到的是“狐狸精”这个词,从《封神演义》之中的苏妲己,到《聊斋》之中各色各样的狐狸精等等,大抵都是以负面的形象出现在脑海之中的,甚至于“狐狸精”这个词,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对某些有不道德行为女性的标签。

然而如果顺着历史的河流往上追溯的话,在中国古典文化的上游,“狐仙”作为众多拟人化神仙鬼怪之中的一种,其实是带着一定的“神仙”色彩在其中的,神仙显然是个褒义多于贬义的词。那么从“狐仙”到“狐狸精”之间,到底发什么什么样的转变呢?难道说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让狐狸们都开始堕落了吗?

一、秦汉以前“狐文化”的受众主要是贵族阶层,他们对于狐狸的认知是宠物和珍贵的皮毛,因此各种艺术作品中的狐狸形象,也就偏向于智慧正面了

当然不是,狐狸一直是狐狸,几千年前商王朝时期纣王见到的狐狸,跟清代蒲松林见到的狐狸,从物种的角度来讲,自然没有变化的。那么是什么促使“狐文化”从狐仙,演变成为了狐妖呢?

自然是创造出狐文化的人类自己发生了变化。当然这不是说几千年前的古人跟我们身体的构造不同,而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之中,“消费”狐文化的主体发生了变化。

任何一种神仙妖怪,之所以会出现在历史之中,并引起人们的祭拜或者是恐惧,根源还是在人类的想象本身,早期的人类出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或者或者是向往,在现有的认知之下,诞生了各种神仙鬼怪的传说,而“狐仙”文化正是其中的一种。

印刷术的发展,如何导致传统“狐文化”一路贬值?

九尾狐仙想象图

大约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的《穆天子传》中,有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白狐形象:

“甲辰,天子猎于渗泽。于是得白狐玄狢焉,以祭于河宗。”

由这段话至少可以得出两个早期狐文化的特征,其一自然是将遇到白狐当成是吉祥的事情,所以才用它来祭奠。其二就是早期塑造或者说建构“狐文化”体系的,是社会的上层阶级。

这两个特征合起来,正好就是在先秦到秦汉这段时间内,历史上关于狐狸成精的记载,大多数是“狐仙”这样正面形象的原因所在。

在上古时代,流行与世间,并能被历史记载下来的各种故事,大多数是王公贵族阶级的事情,在这些人眼中,狐狸狡黠聪慧极具灵性,而且其皮毛都是上等的奢侈品,在这种对于狐狸的认知上,构建起来的狐文化,其核心面貌自然是积极向上的。

印刷术的发展,如何导致传统“狐文化”一路贬值?

影视剧中的狐皮大衣

所以说,秦汉以前,中国古代狐文化之中出现的“白狐”“九尾狐”等偏向于仙神的正面影响,根本在于塑造狐文化的主体,是王公贵族等上层阶级,他们看接触到现实中的狐狸,本身就是带有一定的高贵品性的,由此而延伸来的狐文化,自然就是正向的。

二、隋唐以后印刷术的发展使得知识下沉,“狐文化”受众开始变成了普通百姓,狐狸常常进鸡窝偷鸡摸狗,因此老百姓对狐狸的印象很不好,就此狐狸形象就朝着“狐狸精”等负面形象转变了

但到了隋唐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造纸术和宋代活字印刷书的出现,极大推动了文化的下沉。同时,建立并完善起来的科举制度,又使得人才下沉。

在这两个下沉的基础之上,就出现了类似于唐传奇,宋话本,明清小说这样的艺术形式。而不管是传奇话本,还是明清小说,其欣赏的受众也就不限于贵族阶级了,一般中产家庭,甚至是小康家庭,只要勒紧裤腰带,孩子也会有读书识字的机会,而小说等艺术形式则随着这种知识的下沉进入到普通百姓之中。

印刷术的发展,如何导致传统“狐文化”一路贬值?

明清小说中狐仙的影视形象

这时候,你还在艺术作品之中说狐狸是好的,是吉祥的,这些受众本身就不相信你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所谓艺术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他可以夸张,可以戏说,但至少要符合受众基本的生活逻辑,比如你说地球是圆的,在封建时代大家就不相信你。

同样的道理,真实的生活之中狐狸就是会经常窜入老百姓的鸡窝里面,偷鸡摸狗,损害老百姓的利益。所以在封建时代的普通人眼中,狐狸就是个害虫,你要在艺术作品中说他是神,就不容易被接受。

这当然不是说唐宋以后就没有说狐狸是什么艺术作品,而是说这种作品因为失去了受众基础,就不容易被流传下来。

印刷术的发展,如何导致传统“狐文化”一路贬值?

狐狸偷老百姓家中的鸡

实际上这种狐狸从神到妖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狐文化在开始走向民间的时候,其实也不是一上来就是妖精,而是以“妖神”的形象出现的。

《全唐诗》之中就有记载:

“事狐神谚:无狐魅不成村。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房祭祀以乞恩,食饮与人同之。事者非一主。当时有谚日:无狐魅不成村。”

但祭祀“狐神”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狐狸不来村子里作恶,也就是贿赂的意思。跟其他神祗想比,就能够看出百姓们对狐狸的看法。求正神是为了请求神仙帮自己度过难关,但求妖神,则是为了不让它作乱。

换句说话,祭奠妖神的意义大概就是说:我们惹不起你,你别来了。

由此可见普通百姓对于狐狸的偏见,在这种文化氛围之下,隋唐以后的狐文化,狐狸开始趋向于妖精的方面转变,实际上是为了迎合受众的认知逻辑。

所以说,隋唐以后狐文化走下神坛,变成妖精,是因为知识下沉带来的文化受众的下沉,而各种传奇故事,文艺作品为了迎合受众的需求,不得不将狐狸变成妖怪,满足百姓们的心理认知。

三、 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但从客观上讲,“狐文化”发展变化的过程,实际上满足并促进了古代中国知识下沉扩散的过程

任何文化现象的转变,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不管是上古时期飘飘欲仙的“白狐”“九尾狐”等形象,还是中古以来,逐渐出现在各种文艺作品和老百姓们口耳相传的故事里的“狐狸精”,从本质上来讲,都是文化的一种。

文化自然是没有高低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各有其魅力而错在,欣赏古典诗词的人,不一定比喜欢街边评书的人更高尚,自然为了满足上层统治者的文化需求而产生的“仙狐”文化,也不会比在文艺作品走向大众的过程之中产生的“狐狸精”文化更高档。

印刷术的发展,如何导致传统“狐文化”一路贬值?

但是传统文化向前发展的角度来看,“狐文化”从“仙狐”转向“狐狸精”的过程,为知识和文化的下沉,起到了一个良好桥梁作用。

《左传·庄公十年》之中记载: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中,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家大事是只有贵族阶层才能参与的,也就是所谓的“肉食者谋”。大多数的普通百姓,或者在古代被称谓“黔首”“匹夫”等等带有贬义色彩的底层群众,是没有资格参与国家事务的。

这其中当然是“家天下”和“特权阶层”维护自己阶级利益的本质决定的,但实现这种现象的方式,却是知识垄断。

印刷术的发展,如何导致传统“狐文化”一路贬值?

统治者阶级以“雅言”代替日常所用的白话,以诗词歌赋作为互相平常应酬的手段,而这些东西,不经过长时间的,大量的学习,是没有办法来实现的。也就是说,那些书本之中可以记载的一些知识,无法被普通人学习到。

但是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和活字印刷术等在内技术革新,促使从前因为客观原因而导致知识无法下沉打破民间的壁垒不存在了。这个时候,以各种神仙志怪为代表的戏剧和小说等形式的艺术作品,就进入到大众的实现,以底层能够接受的形式,完成了全民文化的塑造。

从这个角度上讲,以“狐狸精”代替“白狐”的文化转变,本身也是文化下沉过程之中,为了满足底层民众的需求而做出的改变,对于加速传统文化在民间的扩散和深入人心,是起了积极的作用的。

综上,中国传统的“狐文化”,在上古时期,是为了满足当时的贵族阶级的欣赏需求而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为了满足贵族阶层对于狐狸的想象,创作出来的各种拟人化的狐狸形象,都是以珍贵的,纯洁的,正向的形式呈现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灵狐”“白狐”等的传说。

而到了中古以后,随着知识的下沉,“狐文化”主要欣赏者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以戏剧和小说等为主的艺术作品,其面向的受众变成了在日常生活之中深受狐狸危害的普通人,所以其艺术形象也就逐渐转变成了爱作弄人,害人的“狐狸精”形象。

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但从客观上将,“狐文化”发展变化的过程,实际上满足并促进了古代中国知识下沉扩散的过程,对于打破上层的只是垄断,加速整个社会的向前发展,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的。

参考文献:

《左传》

《唐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