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田野 美麗的鄉村」河套平原掀起農產品“私人訂製”潮

日前,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陝壩鎮春光村560畝“私人訂製”小麥開耬播種。

這批小麥是由“全球巴盟人微社群”成員在“塞客人”新零售平臺訂製的。3月20日前下單,每畝地出資2345元,9月20日後即可收到產自河套平原的麥芯高筋粉、通用全能粉(農家面)、中筋麵點粉(原味小麥粉)、膳食全麥粉共192公斤。有60多個農戶參與此項生產活動,農民每畝可收益1500元。承頭公司內蒙古塞北糧倉作為“塞客人”新零售平臺的授權單位,負責對春光村定製基地進行全程統一種植和管理、監製。

這種訂製活動在河套平原已非首次。去年年初,“全球巴盟人微社群”就嘗試了“百人百畝小麥”和“百人百羊”訂製活動,並於7月12日舉行了盛大的“萬人開鐮節”,取得了成功經驗。今年根據去年的效果和微社群成員的需求,實施了放大性2020年“我在河套有畝田”“我在草原有隻羊”的“千人千畝”“千人千羊”直供訂製活動。

記者諮詢了一位微社群成員,每畝地出資2345元,最終收穫192公斤麵粉,是否價有所值?他說,這個價格是通過精確計算產生的,需要計算籽種、有機肥、澆水、病蟲害防治、土壤改良、農機、運輸、加工、包裝、管理等費用,訂製標準為原產地、原生態、無添加、無差價、人工鋤草不用農藥的高端優質產品。所以由於質量要求高,產量自然就達不到普通小麥最高畝產400公斤的產量,通常年份這種優質小麥畝產在200公斤左右。因此生產成本高、產量低,以“優價”倒逼、確保產品優質。

這些訂製購買者多為河套平原走出去的全國、全球的巴彥淖爾人,家鄉人自知家鄉的產品好,也自知家鄉種植優質小麥的成本賬,“識貨”“自信”,因此就有了“私人訂製”的想法,同時也有助力家鄉“天賦河套”品牌被世人所知、“大行其道”的意願。

村民李志義告訴記者,“2020年的這個項目是在統一安排、統一種植、統一收割、統一收購的密閉循環情況下進行的,農民只負責澆水、鋤草等日常田間管理,優質有保障,銷路有合同,供求雙方都受益,農民種植這種訂單小麥可以避免市場價格波動和出現‘賣難’的風險。”

在巴彥淖爾市,當地人深知本地的綠色農產品質優價廉的底細,所以便“近水樓臺先得月”,紛紛捷足先登,“私人訂製”早已興起,形式多樣。有“家庭成員訂製”“城鄉組團訂製”“前店後園訂製”“社會公開訂製”等形式,不一而足。

在去年冬天開往北京的列車上,五原縣一位農民告訴記者,此去看望兒子,帶了20公斤豬肉。家有3孩,全已成家。每年都要給在城裡居住的子女和親戚家計劃、安排糧食、肉食供應,養3頭豬、15只羊,種15畝小麥。親人們都喜歡家鄉食材,認為可溯源,吃起來安全、放心、有味道。此類按親緣關係直供、計劃種植的方法就是所謂的“家庭成員訂製”,貨幣結算方式不祥,但河套地區確實有大規模的“農村直供城市親戚”的傳統習慣做法。

“我參加了臨河區的一個‘農村豬肉訂購微信群’,群成員有200來人,群主父母家負責餵養農村豬,成熟一個屠宰一個,然後屠宰前在微信群裡預約登記用戶、數量、分解品類,隨後進城分發送達。”群主趙老師給我介紹了他們群的購銷情況,這是一種單品“城鄉組團訂製”的方式,是以群主的社會信用為紐帶集約供求雙方信息進行全年訂購、計劃生產、鎖定服務目標的鬆散合作形式。

在“北緯42°公社”這個企業,記者又看到了另外一種模式,業主在臨河市區開設了擁有自有招牌的高檔果蔬店,然後在鄉下種植溫室大棚。平時店內以銷售來自世界各地的名牌水果為主,待到自有產品西紅柿、特種西瓜成熟時,再將自家產品成列店內專櫃、專牌銷售。用店面的信用帶動園區產品的信用,用園區新鮮瓜菜的品質襯托店面經營外來果類的品質,這就是“前店後園式銷售訂製”。

記者在一份媒體資料上看到,烏拉特前旗莫尼泉農場,開展了“社會公開訂製”。訂製內容有菜地、果樹、瓜果蔬菜及野菜、肉和魚類、蛋類等80餘種產品。菜地和果樹按照訂製方意願實行託管與自管相結合,專業技術指導,種植品種由訂製方確定且產品全部歸定製方所有,可自己對外銷售也可委託代理銷售;果蔬成熟開園或動物可以出欄季節,小程序會提示遊客採摘、收穫或委託代辦,如需配送按物流平價收費。用戶也可直接訂製產品,蔬菜全年24份,每份15斤,果實類和綠葉類各佔50%。大田蔬菜半年12份(5至11月),訂製價格1180元;溫室蔬菜半年12份(11月至次年5月),訂製價格1880元。此外,海紅果、沙果、夜梨、杏、紅棗等訂製均可入園體驗、旅遊式採摘。

盤點巴彥淖爾市的農產品“私人訂製”,有高端、有低端,有工業品、有農產品,有網絡購買也有現場交易,有產品訂購也有文化旅遊體驗,雖然訂購模式仍然有待進一步完善和提高,但是可以看出,農民積極性很高。

遍地開花的呈現格局,既體現著農民對巴彥淖爾市委、政府創建“天賦河套”農產品公用品牌號召的響應行動,同時也展現了農民渴望致富、奔小康的夢想動力和探索精神!(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梁海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