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的"味”从哪来?

地主139013636


炒菜放点盐,就有味,在烹饪的行当中,不论你好高级的厨司,好高端的厨具,好不得了的菜肴,没有盐就整不出味,这大概没什么争议。换言之,我们二胡的盐在哪里,怎么放,这是我们广大二胡爱好者要思考的问题。有些是年轻时的梦,现在来圆,有的是发至内心的热爱。但你喜欢上了这把二胡,光拉练习曲,猛练各类曲目是不够的,二胡得要有盐。这个‘盐’是什么?我以为就是文化。我认识一个二胡爱好者,由于热爱二胡,始终手不离琴,只要坐下来,就稀里哗啦的拉,一拉几个小时,不可谓不刻苦,但所拉的作品寡淡无味,自己难受别人也难受,失去音乐的美感。在民间的二胡爱好者中,普遍文化偏低,还有相当一部分60年代过来的中老年朋友,由于文革,和上山下乡的影响,缺少文化的学习。如果后天又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文化几乎等于零。面对这样一群二胡爱好者,即便你有一定的二胡功力,掌握了二胡诸多技巧,但是面对二胡,演奏表现上也很难有重要的突破,演奏受到限制,乐曲的表达,表现,不尽人意,更多的人是在努力完成音符,花了大把的时间在1234上,文化是空白,至于韵味,意境,一些内在的,难以言表的内涵就更谈不上了,无论是演奏家,还是普通二胡爱好者,我想,努力全面的提高文化素质,增强音乐素养,对音乐的表现,都是十分重要的。细心研究作品的背景,年代,作曲家表现的思想等等,才能教准确的把握我们要演奏的作品。因为音乐的本质仍然是要通过手中的乐曲,去表达曲目揭示的内容,如果我们有很深厚的文学,哲学,美学,音乐等知识基础,对作品就有了比较准确理解及审美,技术之后才能完成对作品的再创作。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文化的人,甚至作品要表现的是悲是喜都没搞清楚,就要去演奏作曲家熬更守夜,苦思幂想整出来的作品,只能说胆子实在太大。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具备了深厚的文化根基,注意文化的修养,才能完美的表现作品的韵味,文化就是音乐的盐和魂。


晓宸宸


"地主139013636"提出

二胡的"味"从哪来?

所谓二胡的"味"就是二胡区别于其它乐器的韵味,风格,演奏方法也区别于其它乐器。因为二胡属于弦乐,弦乐之间有不同的演奏技巧,就是二胡坠胡也不可能一样,二胡只能借鉴,比如吟揉绰注借鉴的古琴古筝,甩弓的空弦振荡共鸣就可仿唢呐尾腔,弹拨.轮指仿琵琶,二胡的各种指法,装饰,揉滑仿各种声响栩栩如生。



掌握了二胡的全部演奏技巧后,那你要演奏什么风格的曲子就要先了解这个曲的地方风格,特色,风土人文。就象唱民歌一样,你唱陕北信天游就要有秦腔的高亢,你要唱北方的民歌就要有《好汉歌》的豪爽粗旷,你要唱《无锡景》,《茉莉花》你就要嗲声嗲气,你想唱《河南梆子》你就要大跨度尾滑首滑才能突显地方风格。如果你只会用普通话唱地方戏,唱地方民歌,那就没有"味"了。


用二胡拉各种地方戏,民歌,就要用二胡模仿出人声,该干净利落的可不能拖泥带水,该委婉优柔的就要处理好右手弓法不带音头,左手指法有装饰,注意音头音尾的处理,抑扬顿挫的强弱变化,为什么江南丝竹文雅,有气质又高雅,就是江南丝竹有左手的五种技巧。

二胡能拉出韵味,要了解各曲的体裁,风格特点,而不是象拉音阶练习曲那样枯燥,二胡的韵味就是人声复杂情感的表达,你认识到并能做的,把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情琴合一,你听哪一首曲都是不同的风格不同的韵味,才能给人不同的精神感受!



谢谢你的阅读🙏!


许科云


最有味道的音乐就是声乐,特别是民族唱法,地方特色极浓。二胡作为拉弦乐器,是最接近声乐表演的乐器,所以也是最有味道的乐器。

那么二胡的“味”从哪里来呢?这就要介绍一下二胡的演奏技巧了。

二胡的演奏技巧丰富多彩,有上滑音、下滑音、垫指滑音、轻揉弦、压揉弦、打音、颤音、连音、顿音、倚音等等,有跳弓,抖弓、拋弓等等,综合利用到一首乐曲中,就是“味”。

《二泉映月》滑音用的多,特点鲜明。

《光明行》抖弓运用一大段。

《一枝花》滑揉,压揉。

《空山鸟语》模仿鸟鸣。

《战马奔腾》模仿战马嘶吼奔跑。

所以二胡的“味”是演奏者对乐曲的理解,加上娴熟的技巧,综合起来的效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生活的感悟,人生的阅历不断丰富后,演奏乐曲时,就越发的有味道。



最炫民族风经典永相传


二胡的"味”从哪来?

就以上这个问题回答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二胡,又称胡琴(在古代)日本著名音乐学家、雕刻家林谦三先生在他的《东亚乐器考》曾经对胡琴历史有过非常详细的描述:胡琴之名,唐时已有,但几乎只是琵琶的别称;而宋代却出现了另外一种胡琴,暗示这种胡琴是弓擦乐器的最早资料,见于《梦溪笔谈》。从元代开始,胡琴开始使用马尾,因此马尾胡琴可以理解为后世胡琴之类。

关于二胡的来源,还有奚琴和胡琴混为一谈的说法。其实,从二胡本身的名字不难看出,这门乐器其实是在盛唐时代进入到中国的,并像琵琶、羌笛这些乐器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壮大起来。从它在近现代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上,随着二胡乐曲和二胡演奏者逐渐多起来的近况,把它称之为中国民族乐器,一点都不为过。

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曾经写到:“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又有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云:“胡琴铮鏦指拔刺,吴桂美丽眉眼长。” 另外,宋代音乐理论家陈旸的《乐书》云:“唐玄宗朝,女伶郑中丞善弹胡琴。即琴一也,而又擅扬。”从以上论述二胡的方式,可以看出,当时是把胡琴归属到弹拨乐器之列了。 那么二胡真正成为弓弦乐器,大概在宋朝。沈括的《梦溪笔谈》曾有过这样的记载:“马尾胡琴随汉军,曲声犹如怨单于。”

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胡琴随着大众音乐历史的发展,开始出现了板胡、京胡、四胡、坠胡等品种。这不得不归功于戏曲艺术发展的结果。后随着和声、复调、旋律等多元因素的需要,在原来胡琴的基础上,又合理的派生出高胡、中胡、低胡、革胡、双千金二胡等,从而形成了完整的拉弦乐器组群。

华彦钧(阿炳)的《二泉映月》、《听松》等乐曲的问世,从而把二胡推到了世界舞台。著名世界指挥家小泽征尔曾因听到《二泉映月》而双膝跪地,称它为应该跪着听的音乐!而刘天华先生作为二胡演奏家、教育家,不仅把二胡提高到了高等音乐学府,并创建了一个新的二胡学派。刘天华所创作的的二胡十大名曲,更是将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有效的结合并为民族音乐走向现代专业化开创了广阔的道路。

近半个世纪以来,二胡演奏家层出不穷,古朴典雅的蒋风之、洒脱刚劲的张锐、深情秀美的闵惠芬、热情沉稳的王国潼、宽阔浑厚的周耀锟等等,都为二胡的表现力开发创作了新的演奏技巧,各种风格的体现也让世人逐渐认识到二胡并不是只有悲切或欢快两种情绪表达,而是作为一门独立的乐器,一门在民族乐团中担任像小提琴担任西洋乐团同等首席的位置。小提琴可以表现的乐曲,二胡一样可以,不仅如此,二胡演奏爵士、演奏歌剧唱段也是可的。


慢跑的蜗牛VL


个人觉得二胡适合表达伤感的旋律,因为二胡的中音区最凄美,高音区比较难听了,即使是音准特别好的演奏者拉的也不是动听,而这个中音区传说中是模仿寡妇对生活的凄凉的抽泣声而不是哭泣声,因为过去寡妇是不能当众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所以说二胡的味更像一个中年妇女的音区,就像中提琴一样。


Hdfine音视频


炒菜放点盐,就有味,在烹饪的行当中,不论你好高级的厨司,好高端的厨具,好不得了的菜肴,没有盐就整不出味,这大概没什么争议。换言之,我们二胡的盐在哪里,怎么放,这是我们广大二胡爱好者要思考的问题。

专业二胡,有学院设置的全部课程。虽然高考对艺术生的文化考试是有区别的,但任然具备了一个艺术工作者基本的文化素质。对于广大二胡爱好者来说就不一样,很多是年老了,找精神寄托,有些是年轻时的梦,现在来圆,有的是发至内心的热爱。但你喜欢上了这把二胡,光拉练习曲,猛练各类曲目是不够的,二胡得要有盐。这个‘盐’是什么?我以为就是文化。我认识一个二胡爱好者,由于热爱二胡,始终手不离琴,只要坐下来,就稀里哗啦的拉,一拉几个小时,不可谓不刻苦,但所拉的作品寡淡无味,自己难受别人也难受,失去音乐的美感。在民间的二胡爱好者中,普遍文化偏低,还有相当一部分60年代过来的中老年朋友,由于文革,和上山下乡的影响,缺少文化的学习。如果后天又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文化几乎等于零。面对这样一群二胡爱好者,即便你有一定的二胡功力,掌握了二胡诸多技巧,但是面对二胡,演奏表现上也很难有重要的突破,演奏受到限制,乐曲的表达,表现,不尽人意,更多的人是在努力完成音符,花了大把的时间在1234上,文化是空白,至于韵味,意境,一些内在的,难以言表的内涵就更谈不上了,无论是演奏家,还是普通二胡爱好者,我想,努力全面的提高文化素质,增强音乐素养,对音乐的表现,都是十分重要的。细心研究作品的背景,年代,作曲家表现的思想等等,才能教准确的把握我们要演奏的作品。因为音乐的本质仍然是要通过手中的乐曲,去表达曲目揭示的内容,如果我们有很深厚的文学,哲学,美学,音乐等知识基础,对作品就有了比较准确理解及审美,技术之后才能完成对作品的再创作。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文化的人,甚至作品要表现的是悲是喜都没搞清楚,就要去演奏作曲家熬更守夜,苦思幂想整出来的作品,只能说胆子实在太大。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具备了深厚的文化根基,注意文化的修养,才能完美的表现作品的韵味,文化就是音乐的盐和魂。





阿B君搞笑歌曲


首先分析一下二胡的“味”:声音的纯净度、清晰度、噪音或杂音得程度都是有一定标准的。声音的属性。是由其谐音的多少,以及谐音的相对强度所决定的。比如声音亮丽、甜美、圆润、淳厚等。前者是可测量的,而后者却很难测试,只能靠人去感受。二胡的音色有其独有的特色,圆润柔和,优美动听。它那近似人声的乐音,更加富有歌唱性和表现力。这就是二胡的“味”

“三年笛子五年萧,一把二胡拉断腰”二胡沉淀了太多的历史韵味,要想把它拉好,肯定是要下番苦功夫的。二胡是有个性的。把它拉出“味”要从几个方面体现。

首先就是演奏要有激情。激情就是二胡声音的张扬性。反映在具体手法上就是左手按、揉弦、右手功力。揉弦力度不够就会显得平淡,表现力不够显得没有激情。揉弦力度、密度大,演奏出来的激烈程度就会让人难以忘怀。即便演奏一般的曲子也要注意激情。

其次就是音律。音律就是指旋律的独特理解和处理。就像歌唱演员一样,独奏二胡就是用二胡在歌唱。所有的乐音都能够在两根弦上表现出来。一般二胡拉得好的,歌一定也唱得不错。

再次,二胡要拉得有气势。气势是一种拉琴功底的潜现。一种连贯、气势如虹音,音见功底的感觉。一种让人放心去听,闭眼去享受的意境美。当演奏者如歌如泣的琴声,伴以她时而忧伤,时而愤怒的表情,人们的视线已不在她的琴,而是情与琴的结合美。

最后还要注意台风。现代的音乐感觉不仅是听觉上的单一化,视觉的感官刺激是人们审美要求的立体化。比如我们熟悉的“女子十二乐坊”。二胡也不再是传统的坐着演奏,更多的都是站着表现。除了声音、技巧到位以外,也十分强调形体语言的配合、锦上添花。演奏时简单的摇头、甩臂只是低档的重复。美丽的形体、丰富的表演语言、扎实的基本功、完美的技巧,把二胡的演奏理想化、诗意化,如同在欣赏一幅《蒙娜丽莎》画一般,才是更高的境界。

艺无止境,任何乐器演奏中的技巧,都是成百上千遍的苦练得来的。优美动听的地方以及乐曲流畅度和娴熟度,都是反复苦练换来的。基本功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胡技巧博大精深,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每天坚持练习,就会有进步!


晋玛笛声


二胡音色的细腻,委婉,更多是力度感和颗粒感,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二胡的颗粒感,下面我们谈谈二胡颗粒感,手腕对于“颗粒感”的重要性

演奏快弓时,因为快弓的贴弦度,往往比其他运弓方式要强的多,这个贴弦度是要保持统一的,并且很多快弓中都有强音,这也要靠手腕来进行爆发性音头,如果这时候手腕是僵硬的,或者很软、不可控,要么会导致声音糊在一起,听不清楚,要么会导致声音僵硬无趣,从而让乐曲变得干燥无味。

那么如何正确练习的方法和技巧呢?

首先弓毛一定要贴弦,只有贴弦了,才能增大摩擦力,这样发出的声音才不会飘,才会清晰、稳定、结实。这样是形成“颗粒感”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很多习琴者中,有很多人拉的是挺快,但是就是容易“糊掉”,缺乏颗粒性。除右手的运弓,左手对颗粒性的形成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的练习要保持高度放松的情况下,两手的动作才能高度协调一致,精确到位。并且需要通过慢练来增强左右手协调性,慢练就是从速度很慢逐步加快到的正常演奏速度的过程,如赛马110小结开始的快弓,可以先用60的速度开始慢练,待音准、节奏、清晰度毫无问题之后,可以加快到70,再待无问题后再加快速度,以此类推,直到达到标准演奏速度,这种方式可以极大的提高熟练度,并对快弓练习十分有效。


音乐聆听人


二胡在我们生活中不常见,而它具有一种独特的音调,声音的属性是由其谐音是多少及谐音的相对强弱所决定的,如声音亮丽,甜美圆润醇厚等,这些都是可测量的,而例如二胡的味,这就很难测量,只能靠人去感受二胡的音色具有独特的美,圆润柔和优美,动听它那似人声的乐音更加富有歌唱性和表现性,这就是他的一种味。





小鹿汐音乐


二胡的“味”是怎么拉出来的?为什么同一把二胡在不同的人来演奏会出现“白开水”和“很有味”所谓的味,就是情感,拉出来的味,就是拉二胡时处理的情感问题,有这样一句话说,没二胡拉不掉的泪,没有锁呐送不走的魂,,这其中就说明,二胡在音器当中的味,是多重要,下面稍微简单的解析一下,

作曲家创作的时候,就是通过对节奏、音高的组织“声音和比”使音乐作品产生“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从而激发自己本藏于内的“哀心”。可以说作曲家的感情就潜藏于音乐作品的节奏与曲调之中。比如一个音或几个音(比如音阶)它的频率不带任何感情,而当它们被作曲家按照一定的规则(“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组织起来是就产生了感情。这时缓慢的节奏可能表示悠闲;快速的节奏可能表示欢快;低音可能表示深沉;高音可能表示激动等等。实际上悠闲、欢快、深沉、激动等感情都是人心固有的,并不在音声当中,我们之所以感到音乐作品有感情,只是因为特定的节奏和曲调与人们内心产生“悠闲、欢快、深沉、激动”的感情时所需要的节奏、曲调相吻合而已,并不是节奏、音高自己产生了感情,

比《赛马》能把人们带入紧张激烈的赛马气氛当中,也是因为人们对这种场面固有生理的经验和习惯。从细节上说,如果去掉“赛马”这个标题,乐曲则可能会引起人们更多的、对紧张激烈气氛的反应,因为人们可能曾经受到过更多的紧张激烈气氛的生理刺激,有着更多的经验,早已形成了模式化的欣赏习惯。

老一辈如蒋风之先生二胡演奏中复杂的艺术处理,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些处理把听众本就藏于内的“哀心”激发出来。比如借用古琴的手法,激发出听众对文人意识和古朴典雅风格的感觉——人们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对古琴形成了一个认识定势,认为古琴就是文人乐器,声音就是古朴典雅的;用箫音演奏激发听众对萧瑟、暗淡的感觉;用顿挫的弓法激发听众对压抑、郁结的感觉;用心理音色激发听众对凄凉、苦闷的感觉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因为听众内心早已曾经有过这种生理反应,积累了这样的经验,形成了这样的欣赏习惯。

当然运用这些特殊手法的前提也正如上文所说:演奏者必须首先能够倾听到乐曲的社会背景、社会关系、人文环境;倾听到乐曲所负载的时代感情;倾听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为何你拉不出二胡味,

那么二胡的特点又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二胡是典型的民族乐器,具有较多的特别奏法,譬如垫指滑音、回滑音、抛弓、特别的揉弦等。如果演奏乐曲时,尤其是浓郁的民歌风乐曲时,极少使用或不使用这些技法,就会淡然无味,就没有二胡特色。这就像吃中国餐不使用筷子、汤匙一样,很别扭,很不对劲。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学习二胡就必须学会有关的技巧,其中以滑音和其它装饰音最为重要,可以说滑音是二胡的灵魂,没有滑音就没有二胡。我们随便听听正宗的二胡曲,哪一首中少得了滑音?少不了,少不了,少不了,重要的说三遍,几乎每一句都有。你想想,你看看,是不是这样?

拉二胡时一定要多动脑子,多实践多对比,看什么地方用滑音,用何种滑音最合适。例如《绣金匾》第一句就分别用了下滑音(第一音“2”)、上滑音(5-3)、尾腔上勾小滑音,而第二句最后音“5”则用回滑音,如此安排委婉动听的旋律就出来了,陕北民歌风就出来了,同时二胡味也就出来了。试想,要是缺乏这些滑音,或这些滑音位置随意安排,又会怎么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