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間諜行為”,最後卻變成了“富國工程”,這是怎麼回事呢

前言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歷史的長河奔流不息,擊起的每一朵浪花後面,都有一則有趣的歷史故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戰國時期有名的”間諜工程”—鄭國渠的故事。

引言

鄭國渠和都江堰、靈渠並稱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鄭國渠的建成,使秦國八百里秦川變為沃野之地,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明明是“間諜行為”,最後卻變成了“富國工程”,這是怎麼回事呢


鄭國渠對於秦國可謂有天大的好處,第一大功臣當屬主持修建的水工鄭國莫屬,但你知道鄭國竟然是韓國派往秦國的“間諜”嗎?宏大的鄭國渠竟然是一項“間諜工程”嗎?

韓國的“疲秦計”

戰國末年,秦國國力日益強大,其東方鄰國的壓力則與日俱增,秦國東出,首當其衝便是韓國。

當時的韓國,是東方六國中實力最為弱小的一個國家。經過連年戰爭,它的城池不斷被瓜分,國土越來越小,隨時都有可能被秦國吞併。

明明是“間諜行為”,最後卻變成了“富國工程”,這是怎麼回事呢

面對虎狼之師的秦國,韓國朝野惶惶不可終日,整日盤算著如何阻止秦國東征。

公元前246年,韓國終於想出了一條“疲秦之計”,那就是派出韓國著名水工-鄭國作為間諜,遊說秦王“鑿渠溉田”,圖謀通過大型水力工程建設,消耗秦國國力,牽制秦國,使其無力東征。

秦國的“將計就計”

當時的秦國境內,雖有多條河流,但是水利工程技術落後,尤其是關中地區,鹽鹼地遍佈,本來莊稼收成就低,如遇旱災,更可能顆粒無收。

雄才大略的秦王贏政,為了改變關中靠天吃飯的局面,也在籌劃涇水與洛水之間的水利工程。鄭國到來,他的想法與秦王一拍即合,贏政是個雷厲風行的人物,工程立馬啟動,抽調全國的人力物力,全力以赴修建水渠。

明明是“間諜行為”,最後卻變成了“富國工程”,這是怎麼回事呢

後來,韓國的陰謀敗露,秦王大怒,要殺掉鄭國。

鄭國坦誠相告,說:“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

秦王贏政是一位很有遠見卓識的君主,認為鄭國說的有道理,決定繼續重用鄭國把水渠修完,並以鄭國之名命名。

明明是“間諜行為”,最後卻變成了“富國工程”,這是怎麼回事呢

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

後記

韓國的“疲秦計”並沒有拖垮秦國,反而使秦國國力更上層樓,渠成之後,韓國反而成為第一個被秦國滅亡的國家。

韓國的“疲秦計”被發現後,秦王一怒之下發布了《逐客書》,要將所有在秦國的其它國家人士全部驅離,這個時候,才有了李斯著名的《諫逐客書》。

明明是“間諜行為”,最後卻變成了“富國工程”,這是怎麼回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