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中該有“敬畏之心”嗎?

在我學生時代,偶爾聽起班主任講述了一位校長的故事:有風度、有學識、更有魅力,甚至在校園公眾場合一個眼神就讓會學生髮怵,當時聽著不以為然,覺得有些誇張。不過在一次升國旗全校學生集中的時候,真的驗證了。離升旗還有幾分鐘,隊伍裡的學生說說笑笑、熙熙攘攘。這時傳說中神秘的熊校長一身正裝,一步一步的走向主席臺,剛到主席臺的邊緣吵鬧的聲音明顯降低了許多,當熊校長走到主席臺正中央筆挺的直立無聲的觀望著全場時,臺下頓時鴉雀無聲。從聽說到體驗,這件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腦海中油然而生“敬畏”二字。

時光流逝,前幾年在一所高中任教並擔任中層領導時,同樣的是全體學生集中升國旗,校長主持,因某某同學做了好事,校長在全體會上公開表揚,並要求大家鼓掌表示讚揚。結果出人意料,一部分學生響起了掌聲,一部分學生或木然,或聊天,場面尷尬得讓人窒息。同是校長,同樣一個場合,不同的是學生的反應卻迥然不同,究其原因,我認為是現在有部分學生甚至家長對校長,對教師的敬畏之心卻蕩然無存。令發人深省。

試問:當代的學生是怎麼了?好人好事少有人稱讚,上課沒有老師提醒睡倒一片,課代表催作業偷工減料,考試無精打采專等傳紙條,遲到早退曠課屢見不鮮,頂撞辱罵毆打老師時有發生,痴迷上網可以徹夜不歸,玩手機可以通宵不眠,更有甚者,高考個別考生用交白卷刷網紅來找存在感……不僅如此,從國內近期報道的新聞中發現有學生因試卷未交,老師索要卻遭到學生的圍毆,班主任因強制管理學生玩手機,無知的學生便拿出刀子到老師辦公室行兇,雲南一位教師在課堂上,因為批評了學生被學生圍毆。這些乍舌的事實,讓老師們不寒而慄,而今,教書育人竟成了高危職業!

一直以來被世人譽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的教育怎麼就成為了“高危職業”了呢?我認為其根本原因,是學生缺乏一種敬畏之心。

今天的社會是經濟社會,“經濟”是社會的主角。知識與經濟之間還存在著一定距離。並且,開放的社會,使讀書不再成為唯一的出路,知識走下神壇。作為知識載體的老師自然不再神聖,“敬畏”難以存在。其次,在我們家訪中瞭解到,單親、留守兒童增多,家庭教育不健全,甚至缺失,孩子受關注減少,部分學生在最需要教育、關心的時候面對的卻是孤獨或冷落,從而造成了性格扭曲,過分強調自我,學習迷失了方向。再次,受地域條件、行業待遇的影響,不少學校師資不優,數額不齊,人員不穩定,甚至一部分教師不夠專業,造成教育的不均衡性。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但實際上難度極大,班級學生人數多,在有限的時間內不可能關注到所有的學生,當有些學生沒有取得很好的成績時,家長會認為這些都是老師的問題。另外還有社會輿論的誤導。不可否認教師隊伍中確有少數師德欠缺的老師,而社會輿論往往放大他們的錯誤,對教育行業造成極不好的影響,損害了老師在社會人中的形象,造成學生對教育,對教師敬畏之心的缺失。

敬畏老師其實就是敬畏知識。知識的獲取與積累需存敬畏之心!

敬畏之心,即是敬重又敬畏。教育的本質是教書育人,教是引導與鞏固,育是培養與提升;教育有柔性的一面----諄諄教誨;教育也體現剛性的一面---養成與服從。因此在日常教學管理中培養學生的敬畏之心是非常有必要的。學生常存敬畏之心,才能使其言行舉止有所規約,才能使其心靈得到淨化、人格得到完善。教育管理的成功不是取決於校園環境的優美,不是取決於師資的齊整,不是取決於家長的意願,而是取決於家長及學生對教育的一顆敬畏之心,謙恭與尊重。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的滿意的教育。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倡導全社會尊師重教。

古人曰:“子不學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親其師信其道”……這些至理名言,是教育實踐的精髓。

那麼,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敬畏之心了?簡單的說是家風底蘊的薰陶與學校教育、社會監督的完美結合。

家風歸納起來即是:家庭、家族的友善、和諧、嚴謹、耐勞、務實、感恩、自強,在代際間作正能量的傳播與繼承。作為家長,應該重視孩子從小就應該在類似這樣的環境里長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一輩子的老師;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做好表率,樹立榜樣,嚴愛有加,規其行,正其言。讓良好的家風促成孩子養成對事對人的敬畏之心。

作為教師培養學生的敬畏之心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1.教育學生有敬畏之心,使其在生活中學會感恩,認可規則,這樣就可以處理好師生、同學關係,可以明辨是非,遵規守紀;讓人謙虛謹慎,踏實上進;讓人身懷感恩,虛心學習,讓學生感悟到教師是對自己真實的負責。2.教師努力提升自身的職業道德與職業技能,加強師德師風的建設,規範教育實教行為,不急於求成,不簡單粗暴,不吃拿卡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呵護教師的尊嚴,用精深的專業知識征服學生,用優秀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做一名受學生、家長歡迎的教師。

社會要發展,教育要先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要把教育放在優先位置。所以社會政府部門也應加強正面的輿論導向,客觀評價,對那些紮根基層、獻身教育、教有所成的優秀教師大力宣傳,讓教育行業成為名副其實的光輝職業。其次,加大財政對教育的投入,縮小因地域條件造成的教師待遇及基礎設施的差別。最後,教育主管部門應對教育依法監管,規範教育收費,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打造提高教師師德水平和業務能力的平臺,努力辦成社會滿意的教育。

學生的教育管理是日積月累的過程,既有文化知識的教育與積累,更有健全人格的塑造。教育學生常懷敬畏之心可以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可以端正學生行為,可以增強其人格魅力,可以讓學生變得謙虛謹慎,促進學生身心健全發展,由此可見,“敬畏之心”在教育管理中不僅有必要性更有重要性。

黨的十九大提出“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據此我們努力有方向,前進有動力,讓我們與家長攜手,重視教育,重塑敬畏之心,關注學生健全的人格,培養德才兼備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


教育教學中該有“敬畏之心”嗎?

努力學習 立志成才


教育教學中該有“敬畏之心”嗎?

感謝師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