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孟府:緣孔崇孟,因教被毀(下)韋力撰

​後來官軍用圍魏救趙之法,消滅了盤踞在其他地方的教軍,使得鄒城孤立無援,不到三個月,鄒城內糧草用盡,徐鴻儒想從城中逃走,最終被擒拿。《明史》中載:“國棟又大破賊沙河,乃築長圍以攻鄒。鴻儒抗守三月,食盡,賊黨盡出降。鴻儒單騎走,被擒。撫其眾四萬七千餘人。彥乃紀績,告廟獻俘,磔鴻儒於市。”


對於徐鴻儒被俘的原因,朱承山、劉玉平主編的《濟寧古代簡史》中則另有說法:“在大兵壓境的情況下,農民軍隊伍中出現了叛徒,都督侯五、總兵魏七綁了徐鴻儒,打開城門向官軍投降。”


對於孟承光之死,劉培桂在《明末白蓮教據鄒縣與孟府慘禍》一文中說了這樣一段話:“令人痛心並催人深省的是,孟氏後裔也為此付出了三代人的三條生命以及家丁席天壽等人的生命,還有孟府被焚劫一空,夷為平地。從時間上推斷,教軍五月十八自佔據鄒城,至七月十八日孟府遭遇慘禍,相距兩個月,其間是相互不擾的。只是在‘臣父亦率應襲、兄弘略同家丁席天壽等二十餘人協力剿賊’。之後,教軍方突出城來報復。孟承光向為朝廷賜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當教軍據鄒,官軍兵臨城下,他夾於兩者之間,似別無選擇。然教軍對其本無犯意。兵部職方清吏司主事孫元化在《繼例題復五經博士孟弘譽奏》中追述:‘推厥原始,逆賊亦知聖人,戒徒勿犯。顧以攻城殞什開釁,速亡其生。’況且,農民起義軍不毀孟廟、不犯孟氏後需卓有先例。據孟氏《三遷志》記載:明正德辛壬間,流賊大起,其犯鄒邑者為趙燧,故儒生也。燧至,則謁孟廟,遇孟氏子孫及儒生皆釋不殺,以故廟得無毀焉。”


但是,對於亞聖之後,當然不能接受教軍對鄒城的長期佔領,因為這跟他們的主體觀念有不可調和的衝突。這也就是孟承光被俘後“罵不絕口”的原因,他絕不可能屈從於教軍。


孟子孟府:緣孔崇孟,因教被毀(下)韋力撰

牌坊的另一面


如前所言,孟子後裔的被重視,跟孔子後裔有直接的關係,孔孟之道並稱,而孔府與孟府之間也有特別的關係,朱松美在《孔府與孟府關係發微》中予以了詳細的探討,此文寫道:“自北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封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願為衍聖公以來,金、元、明、清代代相沿。孔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和權力在歷朝對儒學的不斷重視與提倡中不斷提升,其權力行使範圍也由主持衍聖公府奉祀事、管理孔氏族人,逐漸擴展到對顏、孟、思、曾、仲等十三氏後裔的管理和統領。”


可見孔氏統領著顏、孟、思、曾等十三氏後裔的管理,僅孔府與孟府之間的關係,朱松美在文中談到兩點,一是孔府統領孟府嫡長孫翰林院五經博士的襲封和任命,該文以《孔府檔案》中的《至聖廟衍聖公府屬官額缺冊》中的所言為證:“孟氏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順治九年,吏部核准,顏、曾、思、孟、仲世襲五經博士,由嫡派子孫承襲,令衍聖公諮送題補。”


第二點則為:“孔府統領孟府與帝王的政治往來。在類似萬壽聖節、帝王視學等活動中,孟府的赴京朝賀,均由衍聖公保舉、推薦和率領。”


朱松美舉出的力證為《亞聖五十七代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長伯孟公墓誌銘》中的所載:“遇萬壽聖節,必隨聖公暨五家博士諧闕拜賀。朝廷賜宴禮部,以寵嘉之。逮至正統元年、嘉清七年兩朝臨雍大典,詔取四氏子孫陪祀,俱宴於禮部,賜錦衣一襲,長皆伯躬逢之。”


孟子孟府:緣孔崇孟,因教被毀(下)韋力撰

孟子語錄


對於家族後裔的輩分排序,孔子第五十七代孫孔訥,在明初時看到家族子孫數量繁多,為了長幼有序,以定尊卑,孔訥提出要確定行輩用字,他先定出八個字“公彥承弘聞貞尚胤”。其家族又上溯到五十六代孔希學,第五十七代孔訥,但因孔訥名字僅一字,故用孔訥字言伯中的言字,於是在此八字前又加了“希言”二字,之後又上報朝廷,而後於洪武二年正式實行。


對於此事,孔府頒佈了《孔氏行輩告示》:“立行輩所以分尊卑,定表字所以別長幼,邇來我族人滿數萬丁,居連數百里,豈為目不能遍識,且耳不能便聞。若無行輩則昭穆易紊,無表字則稱謂不倫。在前業經奉旨更定。今依所列吉字開列於後,凡我族人俱當遵照後開行輩,取名訓字。有不依世次隨意妄呼者,不準入譜。明太祖所賜行輩共八字,加之原有三字,共計十字。曰‘希、言、公、彥、承、弘、文、貞、尚、胤’。”(轉引自劉瑞林《孔氏家族)》


到明天啟年間,朝廷批准的這十個行輩字已用完,於是由孔子五十六代孫孔胤植又排出十個字,經朝廷批准,於明崇禎二年頒佈實行。後來孔子七十五代衍聖公孔祥珂再立十字,排出第七十六代到八十五代的行輩字,此十字在同治二年得到朝廷的批准。到清末時,七十六代孫孔令貽又排出二十個字,規定出了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的輩分排序,經北洋政府內務部批准,於民國八年頒佈實施。對於此事,清徐珂在《清稗類鈔》中有載:“曲阜孔氏為孔子之後,命名皆有字派,其遷徙他郡縣者,但系孔子嫡傳,亦必同一字派。蓋自元代之五十四代衍聖公名思晦者起,於是凡五十四代孫,均以思字為派。思字下為克字派,克字以下,則為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衍十派,再次則為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十派,又次則為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十派。”


從明初開始,孟氏家族的輩分排序也仿照孔氏完全相同的排了下來,起初用字並不嚴格,從五十八代“希”字輩開始,兩個家族的行輩完全一致。朱松美在文中說:“孟氏不但行輩依仿孔氏,其家族譜牒修成後也要報孔府衍聖公備案。在這一點上,也充分體現出孔、孟家族在家族事務上統轄的關係。”


2012年2月22日,我第一次來到鄒城參觀了孟廟,雖然孟府在隔壁,但因為爭著趕往下一個景點,故未來得及參觀孟府。


2019年12月13日,我再次來到鄒城,參觀完孟廟之後,接著去看旁邊的孟府。關於孟府的規模,劉旭光在其專著《孟子家族的記憶——孟府檔案管理研究》一書中稱:“孟府府第坐北初南呈長方形,南北長226米,東西寬99米,總面積60餘畝。從南到北共有7進院落,樓、堂、閣、室共148間。以主體建築大堂為界,前為官銜,後為內宅。”


孟子孟府:緣孔崇孟,因教被毀(下)韋力撰

見到牌坊右轉

孟子孟府:緣孔崇孟,因教被毀(下)韋力撰

前行二十米就是孟府大門


其實孟府與孟廟一路之隔,我從孟廟西側的一個小門穿出,這裡有一條中等寬度的大街,街的入口處有一座牌坊,上書“亞聖”二字。由此右轉,西行二十餘米,即是孟府的大門。此處的門牌號為“亞聖府街44”,此次買的是通票,故直接檢票入內,而後沿中軸線一路向北走。


孟子孟府:緣孔崇孟,因教被毀(下)韋力撰

世恩堂

孟子孟府:緣孔崇孟,因教被毀(下)韋力撰

掖門


穿過兩進院落,來到了亞聖府大堂,裡面的擺設跟孔府幾乎完全一樣。從大堂右側的掖門繼續向後走,在這裡看到了世恩堂,介紹牌上稱,這裡是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居住之處,並且現在陳列依然保持著孟子七十四代孫孟繁驥及其夫人王淑芳當年居住時的原貌。


孟子孟府:緣孔崇孟,因教被毀(下)韋力撰

世恩堂內景

孟子孟府:緣孔崇孟,因教被毀(下)韋力撰

匾額旁的攝像頭


進入其中,正堂之外,兩邊是廂房,裡面的規制基本保持完整,添加之物應當是中廳內的探頭,為了表示禮貌,我向探頭招了招手。


孟子孟府:緣孔崇孟,因教被毀(下)韋力撰

賜書樓

孟子孟府:緣孔崇孟,因教被毀(下)韋力撰

儒商名人館


一路向前走到了最後一進院落,這裡有一座二層樓房,門楣上掛著“賜書樓”的匾額,這裡乃是孟府藏書之處。


孟子孟府:緣孔崇孟,因教被毀(下)韋力撰

感恩堂

孟子孟府:緣孔崇孟,因教被毀(下)韋力撰

照片

孟子孟府:緣孔崇孟,因教被毀(下)韋力撰

感恩堂內的商品


在另一個院落內也看到了一座二層樓房,此處新掛之匾名“孟府感恩堂”,介紹牌上稱此處原名亞聖府小學樓,乃是孟子七十四代孫孟繁驥於1943年創建,這裡是孟氏家學。但為什麼改成了感恩堂,介紹牌上說,因為這裡的展覽主題是“感恩母親、回報社會”。


孟子孟府:緣孔崇孟,因教被毀(下)韋力撰

合體字

孟子孟府:緣孔崇孟,因教被毀(下)韋力撰

射箭院落

孟子孟府:緣孔崇孟,因教被毀(下)韋力撰

沒敢彎弓

孟子孟府:緣孔崇孟,因教被毀(下)韋力撰

價格便宜


走入其中,裡面牆上掛著一些老母親的照片,同時還有賣旅遊紀念品的櫃檯,餘外不知所以然。而側旁擺著一個告示牌,上面有一個大大的組合字,我感覺應當是將“學好孔孟”合併成了一個字。在此堂的前方還有一個院落,此院內佈置成了射箭之處。見此手癢,連喊幾句“有人嗎?”結果沒人來招呼,我不敢冒然彎弓射箭,因為對自己的技術沒信心,擔心萬一突然闖進一位遊客被我射中,我只好張望一番而離去。


微信號:zhilanzhaiweili

藏書家韋力的古書之媒

孟子孟府:緣孔崇孟,因教被毀(下)韋力撰

微信號:zhilanzhaiweil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