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清朝的皇帝與對中華民族的貢獻

滿清總共有十二位皇帝。關外兩位:清太祖努爾哈赤(天命)、清太宗皇太極(天聰、改國號為大清後改年號為崇德)。入關後十位:清世祖福臨(順治)、清聖祖玄燁(康熙)、清世宗胤禛(雍正)、清高宗弘曆(乾隆)、清仁宗顒琰(嘉慶)、清宣宗旻寧(道光)、清文宗奕詝(咸豐)、清穆宗載淳(同治)、清德宗載湉(光緒)、宣統帝溥儀。

女真族是滿族的前身。源自3000多年前“肅慎”, 漢-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讀音“莫吉”),隋唐稱“靺鞨”,遼金時期稱“女真”,遼書中也作“女真”。滅掉北宋的金國就是女真族建立的。

元朝以後,女真族一直居住東北地區。明朝初期,女真族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後又按地域分為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明初在今中國東北一帶設立奴兒干都司及遠東指揮使司來管理東北,女真各部皆臣服於明朝。

1583年(明萬曆十一年),出身於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襲封為指揮使。以祖、父遺甲十三副,相繼兼併海西女真部,征服東海女真部,統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稱汗,國號曰大金,史稱後金,年號天命,定都於赫圖阿拉。為清朝的前身。

1618年(明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公佈“七大恨”的討明檄文,開始公開起兵反明。

1635年(明崇禎九年),清太宗皇太極廢除舊有族名“諸申”(女真),定族名為“滿洲”。1636年,清降服漠南蒙古,清太宗皇太極稱帝且改“金”國號為“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元崇德。

清朝自1636年建立,1644年成為全國性的中央政權,至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退位,授權袁世凱建立中華民國。共歷十二帝,入關後傳十帝。從1644年成為中央政權算起,享國268年。是元朝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

清朝奠定了中國疆域的基礎,鼎盛時領土達1300多萬平方公里(不含附屬國領土面積)。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

在滿清入關之前,已經統一中國東北(248萬平方公里)和內蒙古(100多萬平方公里)。在消滅掉李自成等人之後,合併了明朝末年的統治範圍兩京十三省(353萬平方公里)。

康熙年間收復了臺灣(3.6萬平方公里)、合併外蒙古(180多萬平方公里)、西藏(160多萬平方公里)。

雍正年間合併青海(66萬平方公里)。

乾隆時期合併新疆(190多萬平方公里)。

至此中國領土擴張到1300多萬平方公里。

即使清朝末期,中國一再割地(總共約150多萬平方公里),中國仍有1140多萬平方公里,比明朝要大了三倍多,使中國具有翻身的憑藉。

淺談清朝的皇帝與對中華民族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