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冠病毒,英國首相為什麼剛不起來?

  • 點擊右上角【關注】佳恆2020,歡迎您與一名年輕的能源企業高管,曾經的世界500強公關負責人,曾曾經的時政記者同行,見證跨界職場人生
  • 本文1500字


  • 面對新冠病毒,英國首相“群體免疫”決策的政治經濟學

    今日之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就是昨日之常凱申。

    1937年淞滬會戰結束後,國軍主力幾乎崩盤,常凱申下令遷都,當時移駐重慶宣言寫到,“此後將以最廣大之規模,從事更持久之戰鬥”。

    一句話總結,就是“以時間換空間”——拉長、遲滯日軍的進攻線,挫其兵鋒。客觀來說,也是將日軍引入中國腹地。

    今日之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也是昨日之李奇微。

    李奇微是朝鮮戰場上的美第八軍司令。他發現志願軍因為隨身補給不夠,總是進攻到一個星期左右就後撤,於是將志願軍的打法命名為“禮拜攻勢”。為了擊破禮拜攻勢,他發明了“磁性戰術”——每當志願軍進攻,美軍就有組織的後撤,保持3000至4000米的距離。

    客觀來講,這也是一種“逃跑”。可每當他們後退到快一個星期時,反擊就開始了。

    “群體免疫“的社會層面道理,和常凱申遷都、李奇微發明“磁性戰術”沒有本質區別。

    這是一種戰術。


    1070億元人民幣的代價


    這個戰術對不對?

    對不對有待驗證,但至少沒得選。

    戰術的使用,來自於對自身戰略位置的研判。醫療決策有自己的技術關竅,約翰遜在聽取了醫療決策內容後,必定要從他的角色來考慮問題。

    他是首相。

    你也可以理解為他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股份有限公司的CEO。

    這家老牌公司的基本面(GDP),已經決定了約翰遜很難去硬剛。


    面對新冠病毒,英國首相“群體免疫”決策的政治經濟學

    根據公開數據整理


    經濟系統

    GDP:2018年全年2.83萬億美元;

    增速:(預測2020年)1.1%;英國財政大臣裡希·蘇納克說,即使不考慮疫情的影響,預測2020年英國經濟的增長率約為1.1%,創2009年以來的新低;

    負債:據BBC援引英國國家審計局報告,有多達830萬英國人無力償還債務或家庭帳單(2018年);


    面對新冠病毒,英國首相“群體免疫”決策的政治經濟學

    英國債務水平曲線


    顯而易見的是,如果像中國一樣,採用大規模的“封城”戰術,會對經濟造成極大影響。

    具體有多大?

    1070億元人民幣。

    這是蘇納克提交的標的為120億英鎊(約合人民幣1070億元)的計劃,專門用於新冠病毒防治。

    其中至少將有70億英鎊(人民幣約424億元)將用於援助整個英國的企業和工人。

    我們可以從蘇納克的計劃中看到,如果大規模“封城”,約翰遜會怎麼做——

    支付法定病假工資;


    在英格蘭地區,應稅價值低於5.1萬英鎊(人民幣約13萬元)的商店、電影院、餐廳和音樂場所暫停徵收一年營業稅;


    向英格蘭地方發放5億英鎊(人民幣約44億元)的“困難援助金”;


    為銀行提供資金,啟動援助中小企業的貸款計劃;


    為失業人員提供病假工資;


    遠程領取救濟金;

    這些將花掉約翰遜政府約424億元人民幣。

    剩下的50億英鎊(人民幣約446億元)將用於英格蘭的NHS(即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

    問題是,如果大規模“封城”,錢從哪來?

    英國好不容易造了第二艘航母,因為沒錢連飛機都還沒采購,可想而知。

    克林頓競選時,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口號,“笨蛋,問題在經濟”。現在,約翰遜面對的就是一個經濟問題。



    問題是,上億英鎊投入到NHS之後,NHS扛得住嗎?

    答案是,如果所有人都應檢必檢,應收必收,出現瞬間峰值,扛不住。

    NHS為全英國6000多萬人口服務,僱員150萬,其中包括9萬醫院醫生、3.5萬家庭醫生、40萬護士和1.6萬急救人員。全國有1600間醫院和特別護理中心。

    這些數字很漂亮,核心數據還是床位。

    因為檢測意味著需要收治,收治意味著需要足夠的床位。有了床位,才會配置護士、醫生,足夠的運轉設備。

    英國的醫院床位,較三十年前下降了一半左右。2017年,總床位數為17萬。

    這意味著日常接診都容易出問題。

    前不久,一名四歲男孩因醫院床位不足睡冰涼地板,約翰遜被痛批後道歉。你稍微搜索一下,就能發現抱怨沒有床位的故事。

    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帕特里克·瓦倫斯預測說,英國目前可能已經有5000至10000人已經感染新冠病毒。

    這意味著如果全部收治感染者,就要瞬間佔據英國醫院1/17的床位。這已經足夠讓英國的醫療系統癱瘓。還不說達到感染的爆發期。


    三、


    無錢可投,投了也扛不住,這就是約翰遜要面臨的現實。

    剩下的,就是用一些政治家的方式,讓公眾接受和理解他的決策。

    嚴格來講,約翰遜的“群體免疫”,還上升不到“物競天擇”的進化論層面——從盤面上來分析,財政系統和醫療系統的承受能力,都接受不了主動的方案。

    不能停止大規模的社會經濟活動,因為這樣需要接受鉅額的經濟、就業損失代價,經濟系統會崩盤;


    不能輕症即收,有症就檢,因為檢測意味著收治,一旦開始收治,最初的高峰還沒到來之前,醫療系統就已崩盤;


    如果不收治,則是更大的政治崩盤。

    這個選擇過程足夠理性。

    現在,病毒也正在驗證,把人看作是市場“理性人”的西方經濟學基本假設,是否成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