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招聘考試《教育理論基礎知識》綜合考點彙編「十七」

1、(學習理論)是教育心理學的基石,它在教育心理學中處於重要的(核心地位)。學習理論所解決的學習的(實質、過程和條件)等學習的根本理論問題是指導學生有效地學和教師有效地教的理論基礎。

2、馬克思主義觀點認為,造成人的片面發展的根本原因是社會分工。

3、美育首次正式列入我過教育組成部分是在1912年。

4、教師根本任務是教書育人。

5、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環節。

6、課的類型一般分為單一課和綜合課。

7、教育過程以認識為基礎,促進學生髮展的過程。

8、新課程的結構有了調整:(1)整體設計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高中課程設置應體現層次性、多樣性、選擇性。(2)逐步走向課程綜合化。一是學科領域的綜合化;二是從小學到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其內容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會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3)適當減少國家課程在學校課程體系中所佔的比重,將10%—12%的課時量給予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形成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並行的類型結構。

9、《學記》中:“學而 等”體現循序漸進原則。《學記》中:“不陵節而施”體現循序漸進原則。

10、人的心理現象包括:心理過程、個性心理。

11、學習理論主要分為:(聯結派的學習理論)、(認知派的學習理論)、(聯結-認知派的學習理論)、(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

12、人和動物與環境保持平衡的行為方式有兩種:(本能行為)、(習得行為)。

13、奧蘇貝爾將有意義學習分為:(代表學習、概念學習、命題學習)。

14、彼得羅夫斯基在其1972年主編的《年齡與教育心理學》一書中,將學習分為兩大類:(反射學習、認知學習)。

15、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

16、傳統的教學設計是以系統方法為主流的,其設計思想主要是以行為主義作為基礎的。

17、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是建國以來的第8次課程改革。其改革大體分為三個階段:(1)醞釀準備階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訂了18個學科的課程標準,20個學科計49種教科書);

(2)試點實驗階段(2001年9月,38個實驗區,高中2003年秋進入);(3)推廣階段(2004年與2005年展開)。


18、為了學生的發展是本次課程改革的根本理念。(1)倡導全人教育。促進每個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培養終身學習的願望與能力,處理好知識、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關係。克服課程過分注重知識傳承與技能訓練的傾向。(2)為了學生個性的發展。新課程追求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學生的獨特性和具體性。(3)體現新時代的價值觀。新課程的基本價值觀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19、新課程提倡的學習方式: 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改變過去的那種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

20、新課程的評價體系,要求既關注結果,更重視過程的評價,要以促進發展為核心,發揮評價的檢查、診斷、導向、反饋、激勵等功能。要求評價內容標準要體現多樣化、多維化。

21、教師要成為課程的執行者、設計者、創造者。

22、新課程突出學習方式的變革,切實加強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23、改變原有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是這次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

24、研究性是一種學習方式,是指教師或其他人不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

25、《學記》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獻,比西方最早的古羅馬的昆體良《論演說家的教育》早300多年。“教學相長”“及時而教”不陵節而施,“長善而救失”“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禁於未發。

26、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最早探討教育學問題的是前蘇聯克魯普斯卡婭《國民教育與民主制度》,馬卡連柯《論共產主義教育》。

27、贊科夫的《教學與發展》認為學生的“一般發展”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屬,它包括智力、情感、意志品質、性格 集體主義思想,“差生”發展。

28、“六學二館”中“二館”指崇文館和弘文館。

29、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