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座的各位家长们,你们会主动给自己的孩子阅读《道德经》和《论语》吗?为什么?

幽幽云中君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是举个历子。我曾经读过《道德经》,还有《论语》《道德经》我读了有100多遍。《论语》读得有个三四十遍,当然我指的是全文阅读。

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但是我目前还没有孩子。如果我以后有了孩子,我一定会让他读《道德经》,或者是《论语》包括《大学》《孟子》《中庸》等等。

为什么我会支持读这些经典?接下来我来说一下读这些经典的好处。

中华文化上下5000年。能留下来的一定都是精华,否则它一定会被历史长河所淘汰。

一、读经典可以增加孩子的识字能力

这些经典里边有大量的可能是孩子小学用不到的字,甚至是孩子生活中不常用的字,我们在读的时候,会让孩子认识很多很多的字,孩子只有认识字了,他才能去阅读,所以读经典可以增加孩子的识字量,是非常好的。

二、学习先贤们文化

我们现在的社会可能一个人一生会出好多本书,甚至一本书只需要半年至一年两三年。但是古代的先贤们,他们一生可能只有一本书,甚至好几个人才能完成一本著作。所以一本书里面容纳了很多人的思想,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

三、了解我国历史

为在读这些书的时候,你可以给孩子讲一下关于这本书历史背后的故事。比如说论语这本书,您可以给孩子讲一下孔子,他曾收了很多很多的学生,包括他学生的一些故事。

四、为初高中的文言文阅读打下基础

要说现在学生最头痛,什么是英语吗?其实不是。更多的是对于我国文言文的理解。孩子小的时候已经把一本几千字甚至几万字的文言文读过,那些初高中的文言文只有短短的数几百字,对于孩子来说简直太简单了。

五、腹有诗书气自华

孩子小的时候你给他什么就是什么,你给他一个手机,他可能整天说的就是打游戏等等。你给他一本书,他可能讲的就是书里边的故事。那你给他一本我们的国学经典,孩子们说的也就是我们的国学经典。在阅读国学经典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孩子腹有诗书气自华。

所以我很支持孩子,从小开始读国学经典。感谢您的阅读,我是举个历子。更多关于孩子怎么有兴趣的读国学经典,欢迎给我留言。


围棋启蒙举个历子


既然是给孩子“阅读”,说明孩子还没到识字的年龄,我在孩子5岁之前也尝试过给他读经典,实际上效果不是很好,后来改变了自己的计划

我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学经典

经典的东西本身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核心精髓,且不论学习经典对文化继承有什么作用,经典著作以及传统文化确实对一个人的涵养和举止能起到引导的作用,孩子的成长需要在幼童时期去树立人生底色,我们普通的家庭能给他带来什么呢?不若用老祖宗的智慧帮助他成长。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就是让一个人未识字先读书,在没有成人之前就已经饱读了诗书,熟读四书五经,人在成年以后必然不会让家长担心,因为他已经明确了做人的根本,幼童打下的经典基础都是做人的道理,都成为人生的底色,在他关键的时候都将成为他人生的指引,所以这些很关键。总之,我为什么一定要让他学经典,简而言之一句话:我是个普通人,教出来的孩子必然也是普通的孩子,所以我不教,让老祖宗来教,希望他能秉承祖宗的智慧培养自己的心胸和涵养。

我为什么改变策略了

孩子在5岁之前认知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在给他读了一段最简单的三字经、千字文以后,虽然他能颂出很多,但是还要给他讲,读书不讲如同种地不耪,因为他认知有限,实际吸收非常少,到最后孩子母亲倒是满腹经纶了,全篇背过了很多经典名著,孩子呢,虽然记住了一些,但是在理解上收效甚微。

后来读过很多幼儿教育的书才明白了,我们现代人的教育是不能完全按照古人的思维方式进行的,在幼童时期,孩子正处于想象力,思维力蓬勃发展的时期,最好不能用固化的内容对其进行限定,所以,我决定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化先放一放。

后来的计划怎样呢

  • 画册启智

既然孩子在上小学前不能再接收太多的固定化教育,那我就按照他的发展方向进行培养,所以,后来我把注意力放在了画册和寓言故事上,家里专门给他准备了一个书柜,放的全部是他的书,现在最多的当然就是画册,穷期待着他能在绘声绘色的图画和故事讲解中培养他丰富的想象力和直观的认知力,所以我们每天晚上都会在孩子睡前给他讲,给他养成习惯,以至于现代孩子不听故事睡不着觉。选择画册当然很重要,我选择的基本上都是获得过凯迪克奖项的画册,世界公认的书不管从思想上还是从价值导向上都是比较正的,书绝对不能选偏。

  • 语言引导

画册过后还要给他多去形象的图片,只给他留下干巴巴的故事,现在培养的就是纯想象了,要让他自己去缔造空间、场景和情节,所以,我选择用中国传统的成语故事、寓言故事来进行这项工作,当然也买了很多相关的小册子。

  • 强制阅读、背诵

前面的东西只是在他特定阶段的特殊手段,孩子终归是要学习经典的,所以我计划在孩子上小学开始进行,一方面孩子的认知已然开始转向文字,另一方面孩子也初入理性环境,可以借助周边的人际关系进行所学内容的消化,所以务必在这个时候强制他一定去记忆必要的典章。那究竟学什么呢?个人认为从浅入深记就好,至于我前面说的什么叫三字经,哪又叫千字文都只是传统经典的“提纲”,没必要再学了,要想直抓根本就从先秦著作开始,所以推荐以下顺序学习:

一、《素书》黄石公作,据说黄石公三试张良才把这本书传给他,张良也凭这本书助刘邦定江山,如果你认为是一本兵书那就错了,里面讲的其实都是仁义道德,他把这些内容概括的比论语还要精辟,所以首推,最好背过。

二、四书,当然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不用多说了,熟读便是。

三、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也不用多说,熟读。

四、《道德经》,为什么把道德经放在后面呢?因为此书不能随随便便去看,与前面说的书不可同日而语,道德经在中国人眼里的地位应该类似于西方的圣经,他是对传统思想的总括,应该认真的对待,同时也只能在对经典文化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入门,意会。

五、剩余的凭兴趣自助选读即可


水清朴一


回答问题之前先说说接触《论语》和《道德经》的过程。

80后的小孩普遍不爱听忆苦思甜的话题。而我们小时候“忆苦思甜”是经常化的阶级教育课。通过忆苦思甜,感受新中国来之不易,经过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新中国的人民当家作主,摆脱了旧中国受屈辱被压迫的命运。旧社会穷苦人被压迫受屈辱是旧中国旧文化旧观念思想控制下的旧封建专制统治下所致的。由此我们要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50年代出生的人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成长,我们是没有机会也没有必要去读《论语》和《道德经》的。

后来发生文化大革命;后来发生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后来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后来倡导继承和传承传统文化;后来的后来,我才接触了《论语》和《道德经》,有这样一个经历的人,是不会给孩子们讲解《论语》和《道德经》的,也没有水平能够给孩子讲解《论语》和《道德经》的。况且他们本身小时候受过的教育的影响,对《论语》和《道德经》持批判态度的时候。他们自己能够接受,也是需要思想转变过程的。

再说两句,即便是《论语》和《道德经》含有极深刻的哲理,也不适合给孩子去阅读。这是因为孩子们对于世界是建立感性认识阶段,也没有丝毫的社会经验,阅读这样理性认识阶段的知识,不容易被孩子们理解。灌输儒家思想来影响他们建立自己的世界观,是不理智的。

再说两句。我们需要引导孩子们学习古代经典文化,有助于孩子们的道德培养。但我还是觉得这是教育方向问题。孩子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智力、体育、美学各方哪一样都不能忽略。小学到初中阶段掌握基础课知识,非常重要,是奠定孩子们现代科学素质的基础阶段。这个阶段孩子们的学习任务非常繁重。孩子们到了高中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教学内容结合历史课、语文课中的古文课部分加重古典哲理哲学内容非常必要。但在幼儿和少年时代过早地进入伦理道德教育,会影响孩子们的天性发展。可以以“成语故事”为主形式,了解《论语》、《道德经》中浅显内容是可以的。


淡淡一掬水



慈音1


会的

看惯了黄河的水是黄的,就忘了黄河水是清的,家长有责任帮孩子找到“母亲河”源头的那股清泉。

《道德经》和《论语》一天道,一人道,圣人圣典,是中华文化智慧源头,靠代代薪火相传,我们有责任接棒传承。

对孩子终身影响,小到对己对事的修为、堪当,大到对家对国的责任、情怀,于己于人,与公与私,《道德经》和《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文化基因与元素符号,对孩子影响都是无处不在而终身的。

随着高考制度改革,以及教材内容、形式设置带来的改变,文言文阅读容量势必加大,《语文》教学承担立德树人、文化传承的使命势不可挡,家长主动给孩子阅读有助于孩子早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

当然,孩子不一定懂,但从《道德经》和《论语》整体内容来看,前者重认知,后者重实践,无论是对孩子从学习上还是从生活上来说都与其精华息息相关,家长先不要有心理预设和暗示,大胆给孩子推荐。


花木年华


这个题目,归根结蒂,是学习传统文化有没有好处?因为,若无好处,家长是断然不肯让孩子读的。

虑及于此,深感非同小可。小处看,是家长肯不肯让孩子读道德经、论语等传统经文的问题;大处着眼,就是传统文化能不能复兴。

事关重大,怎样表达才准确、贴切,既不负人,又不负孔老。

苦思冥想,搜索枯肠,忽而豁朗,憨山大师之语从心头涌出:"近始读大制曹溪通志,及观老庄影响论等书,深为叹服。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知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顿时释然,这不就是最好的现成答案。

涉世,是指融入社会与治理社会两大人生问题。论语是孔子的言传、身教,透过其生活、教育、游历中的点点滴滴,让人了知如何应对人生的各种问题,是高度的教学艺术。宋代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诚然不谬。

忘世,读道德经,何以能忘世?我们可从道德经中找答案。

道德经开篇第一章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是指真常之道。可以言说的道,就不是真常之道。道本无名,但为了宣说的方便,强说为道,凡可名者,都是假名,所以不是常名。这二句,是说道之体,无相无名,其体至虚,天地皆从中变化而出,故为天地之始。然而,无相无名之道体,全成有相有名之天地,而万物都是从天地阴阳造化而生。这就叫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为万物之母。这二句,是说道之用。接下来二句,是说入道功夫。老子说,我寻常日用安心于无,以观道之妙处。我寻常日用安心于有,以观道之徼处。徼,犹如边际。意思是说全虚无之道体,全成了有名之万物,所以,物物无不是道之全体所在,所谓一物一太极。所以,道就在日用目前,事事物物上,就要见道之实际,所谓无往而非道之所在。老子说观无观有,又怕学人把有无看作两边,又解释说,此两者同。意思是说,我观无,不是单单观无,是观虚无体中含有造化生物之妙。我观有,不是单单观有,是观万物象上,全是虚无妙道之理。是有无并观,同是一体,所以说,此两者同。老子恐人又有疑惑,两者既同,怎么又立有无之名,所以解释说,出而异名。意思是说,虚无道体,既生出有形天地万物,但有不能生有,必因无以生有。无不自无,因有以显无。这是有无相生,故二名不一,所以说出而异名。说到这里,又怕人疑惑既是有无对待,则不成一体,怎么能说是妙道?因此,解释说同谓之玄。也就是说,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深观至此,岂不妙哉。但老子又担心学人功夫到了这里,不能涤除玄览,因而将玄一并扫荡,说道,玄之又玄。意思是说,虽然有无同观,但不忘心忘迹,虽妙不妙。大道体中,不仅绝有无之名,而且还离玄妙之迹,所以说,玄之又玄。功夫到这里,忘怀泯物,无往而不妙,所以说,众妙之门。至此,修道功夫至极。

为了说明忘世,不得不费些笔黑解释。

言归正传,用论语、道德经培育出来的人,是什么样子呢?简而言之,具有如下特质:

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这样的心理素质,不能不说强大与高尚。

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种人,无私而常存利人之心,绝不因窘困而自卑,也不以富贵而傲人。

奉行格至诚正修齐治平之价值观,显达则无私为公,贫寒则安分守己,有担当,不苟且。

心灵宁静快乐。有忘世之德,心地无私,与人与世无争,时时方便与人,因而快乐。

以上粗略所说,的为实情,决非矫情造作。当然,那是对有真信仰者而言。

有这样一些好处,该不该让孩子学?


慧光2787


现在国家提倡国学教育。我们文化几千年,有丰富丰厚的文化底蕴。

国家引导学习传统文化,国学文化,首先作为国人应该主动去学习自己的文化。

我们现在为何要学习国学历史等等呢,因为大家不难发现,我们是缺失的在某些方面。我们以前人家问我们长大了做什么,当科学家,当医生,当兵等等,现在呢,孩子的回答是挣钱或者答不上来。现在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再次唤醒让孩子从小有文化底蕴,国人特色,学习做人做事,这是非常好的。而且我们家长如果不是老师,根本不了解或者对这些不感兴趣,因为不懂里面的内涵和成长意义。


小墨花开


中华传统优秀经典,可以根据家长和孩子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去阅读学习。毕竟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像儒家的四书五经、十三经、诸子百家,如果读完那恐怕要几年十几年吧?另外还有道家、佛家的一些优秀的经典。所以一定要有所选择。

有选择的去适合自己的经典,前提是选择对孩子成长有帮助。

《道德经》是道家优秀经典、《论语》是儒家优秀的经典,都非常好,值得孩子阅读学习。

有一套适合于孩子们阅读的经典系列——《圣学根之根》,是经过作者精心组织汇集而成的中华传统优秀经典集合,专门为孩子们量峰打造而成。

感兴趣的家长朋友们,可以为孩子选择学习,挺好的。


书香居


会,也应该!家长不但要主动给孩子读,自己也可以好好学。《道德经》、《论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名著,蕴含在其中的精华,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文化符号,沉淀在我们的基因里,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源远流长。

可能你从没直接读过《道德经》和《论语》,但你不知道的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你已经不自觉的在运用它告诉我们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它融化在社会的公良秩序、道德观念、价值理念当中,润微无声的在影响着我们。

《道德经》和《论语》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寓意深远,原文又是文言文,所用典故离现在年代久远。所以,在给孩子读的时候,要有所选择,可以从那些积极向上、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流传广泛的文章读起,慢慢培养兴趣。


发现教育之美


我家宝宝已经两岁半了,阅读一些儿歌,古诗词和三字经,道德经和论语还没有读过。未来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接触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宝宝们只有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续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