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占卜選擇是否繼位,對諸侯王縱容有加,結果自食其果釀成大禍

公元前180年呂后去世,漢初舊臣擁劉恆為帝,是為漢文帝;劉恆在位期間與民休養生息,國家日益穩定,但是他卻沒有繼續如呂后般打壓眾諸侯王,反而對諸侯王寬容有加,使漢朝諸侯野心日益膨脹,最終威脅到漢朝的穩定,釀成了叛亂之禍;那麼劉恆為何要停止對諸侯的打壓,改走優容路線呢?聽編者為您細細分析。

他占卜選擇是否繼位,對諸侯王縱容有加,結果自食其果釀成大禍

​漢文帝即位後,不再執行打壓諸侯的政策,而是對他們進行安撫;吳王見此日益驕橫,稱病不朝都受到了劉恆的寬容;淮南王劉長更加跋扈,見了劉恆都是口稱大哥,還擅自擊殺朝中大臣,卻沒有因此受到劉恆的責罰,甚至連劉長叛亂之時,劉恆也不忍將其誅殺;若是呂后當權,這些作死的諸侯恐怕早就下了陰曹;劉恆對諸王如此寬容姑息,主要是因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他占卜選擇是否繼位,對諸侯王縱容有加,結果自食其果釀成大禍

​第一,劉恆實力不足
漢高祖平定天下之後,將一些劉氏子弟封為諸侯王;這些諸侯王在自己的領地內,擁有著和皇帝一樣的影響力與權力;他們自設官衙截留賦稅,還招兵買馬使自己的經濟、軍事實力步步增強;劉邦去世後,眾諸侯對朝堂的向心力也隨著大幅衰弱,因此呂后對諸王大肆打擊,誅殺了眾多諸侯王與其子嗣,重新將權力集中在長安;而呂后去世後,諸侯王勢力死灰復燃,天下又回到了內輕外重的局面;此時的劉恆羽翼未豐,眾諸侯王又是剛誅除了呂氏外戚氣焰正盛,因此劉恆不敢招惹數代藩封實力強大的諸侯王。

他占卜選擇是否繼位,對諸侯王縱容有加,結果自食其果釀成大禍

​第二,漢朝經濟水平不足
經過秦末的連年戰亂,劉邦統一天下後,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劉恆繼位之時,距離劉邦建國僅有23年,社會經濟還在緩慢恢復過程中,國家財政狀況也是比較拮据;而諸侯王們的封地大多都是經濟發達之處,例如吳、齊之地土地肥沃人口旺盛,收取的賦稅也盡數納入諸王囊中;其中吳王還寫信給其他諸侯,炫耀說自己因煮鹽鑄銅發了大財,家裡的金錢取之不盡;吳王敢稱病不朝,後期還敢發動叛亂,底氣就是算準了劉恆缺錢,而自己有強大的經濟基礎作為後盾。

他占卜選擇是否繼位,對諸侯王縱容有加,結果自食其果釀成大禍

​第三,劉恆性格懦弱
周勃陳平等人誅殺呂后之後,欲立劉恆為帝,按理說要做皇帝是天大的幸事,而此刻的劉恆卻對自己的幕僚反覆問計,甚至還佔卜幫自己做決定;劉恆繼位後曾與匈奴和親,隨後匈奴背棄盟約,屢次騷擾漢朝邊境,劉恆對此只是要求邊疆固守,而不願兵發大漠懲戒匈奴;造成劉恆如此性格的原因,是與他獨特的經歷有關,劉恆不是劉邦的長子,也不受父皇的寵幸。

他占卜選擇是否繼位,對諸侯王縱容有加,結果自食其果釀成大禍

​他出身寒門的母親,也只是個地位相對低級的姬妾,因此劉邦與呂后都不認為劉恆母子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沒有對這對母子多加關注;縱使如此見慣了朝堂你死我活的爭鬥,劉恆母子對權力爭鬥避免之惟恐不及,早早地就離開了長安這個朝政旋渦;劉恆做了皇帝后,還時時保持著謹慎,甚至自卑的心理,因此在對待眾諸侯王的問題上,他表現出了容忍退讓的態度,以求朝政的穩定。

他占卜選擇是否繼位,對諸侯王縱容有加,結果自食其果釀成大禍

​綜上所述,劉恆對諸侯王優容有加,是因為自身實力不足,經濟不及諸侯王強大,也是由於他懦弱的性格,從而造就了劉恆對諸侯王的縱容;這使眾諸侯王的實力日益強盛,野心也步步膨脹,嚴重威脅到了劉恆的統治地位,最終爆發了吳楚七國之亂。
【參考資料:《漢書》,《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