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孩子刮壞家裡汽車,為什麼不敢告訴媽媽?

同事家孩子剛學會說話的時候,凡事都要告訴媽媽

  • “媽媽、媽媽,你快看,花開了!”
  • “媽媽、媽媽,我畫的這個機器人厲害嗎?”
  • “媽媽、媽媽,我不小心把碗摔壞了。”
  • “媽媽、媽媽,我又把書給撕壞了”

有時候,覺得孩子就是個話癆,像個復讀機一樣,在耳邊不停地說著,孩子也把媽媽當作是最信任的人,什麼事情都會跟媽媽說,媽媽也很開心,和孩子的親子關係這麼融洽。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孩子刮壞家裡汽車,為什麼不敢告訴媽媽?


孩子一天天地長大,和媽媽的距離卻越來越遠,突然有一天,他們發現,孩子雖然只上小學4年級,可是跟他們已經開始只報喜不報憂,特別是跟媽媽說話,一切都好,哪怕孩子遇到困難了、作業不會做了也會求助爸爸,不肯找媽媽。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孩子刮壞家裡汽車,為什麼不敢告訴媽媽?


刮壞汽車的孩子

同事說了一件事,引起了他們對孩子只報喜不報憂的重視。春節回農村老家過年,車停在院子裡,離牆也就一米左右的距離,孩子騎著自己的小自行車就在家院子裡轉圈,理論上是不會到那個縫隙裡去。偏偏,孩子的一個玩具滾到了裡面,孩子騎著車就進去了,狹小的空間,剛剛夠小自行車通過,孩子往外倒的時候,車把蹭到了車門,劃出長長的一道印,車漆都被劃掉,但是,孩子並沒有告訴他們。

這天要開車回城裡,開出院子,孩子媽媽要開車門上車時,才發現車子被劃了,同事兩口子先對質了一下,都不是他們開車劃的,兩口子在車上猜想是在哪劃的時候,孩子低著頭說話了:“是我劃的,對不起!”孩子這才把事情全說了出來。

沒等孩子說完,孩子媽媽就開始訓斥他:“你都十幾歲了,把車劃了怎麼就不告訴家長呢?車放那裡,那麼小的地方,能騎車子進去嗎?我真想……”孩子媽媽揚了揚手,做出要打孩子的樣子。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孩子刮壞家裡汽車,為什麼不敢告訴媽媽?


雖然孩子沒有說謊,承認了事情,但是同事兩口子覺得,孩子也不小了,不應該隱瞞事情不跟他們說,一種孩子和他們距離越來越遠的感覺油然而生,孩子不跟他們交心了,那下一步就是孩子不為自己所控了,兩口子居然變得有些焦慮起來。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孩子刮壞家裡汽車,為什麼不敢告訴媽媽?


為什麼孩子長大了,反而不願意把煩惱告訴家長,犯錯了也要隱瞞呢?

中國有句古語:“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把它送給有這樣疑問的家長,也是比較合適的,孩子開始只報喜不報憂,家長只問為什麼孩子變成這樣,想從孩子身上找原因,家長有沒有想過原因出在自己身上呢?

孩子犯錯了,原因一定在家長身上!同事跟我講述他家孩子的事情後,我問他:“一般你兒子犯錯後,你們兩口子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他們兩口子都屬於急性子,孩子每次犯錯,都會對著孩子先是一通批評

  • “怎麼這麼不小心,把碗都摔碎了,連個碗都拿不好。”
  • “你就不能注意點,說過多少次了,不能撕書!莽莽撞撞的,幹嘛呢?”

批評完孩子,兩口子又會相互埋怨,吵吵起來,孩子每次犯錯,不論大事小情,最終都會轉化成兩口子的爭吵。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孩子刮壞家裡汽車,為什麼不敢告訴媽媽?


在看孩子寫作業的問題上,更是如此,孩子媽媽看他寫作業,每次都能把孩子氣哭,準確的應該是被媽媽說哭,孩子爸爸在一旁看不下去,就會埋怨媽媽不會帶孩子,看著寫作業都能把孩子看哭了,繼而再度變成兩口子之間的爭吵。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孩子刮壞家裡汽車,為什麼不敢告訴媽媽?


結果顯而易見了,孩子也不希望自己捱罵,更不想看到爸爸媽媽因此吵架,鬧得家裡不得安寧,孩子雖小,但是每個孩子的情感都很豐富,對情緒的捕捉比大人還要敏感,千萬不要因為說孩子小不懂事,就不顧孩子的情感,批評他,當著孩子的面吵架。

孩子如果犯錯了,家長第一反應是去批評孩子、罵孩子,只會再次打擊到孩子,本來孩子犯錯後還很內疚,希望得到家長安慰和原諒,可是每次換來的都是當頭棒喝,孩子慢慢的就不再跟家長去主動承認錯誤,不再把自己的小秘密、小煩惱告訴家長,他們只會自己承擔這些。孩子會把自己開心的事說給家長聽,因為家長喜歡聽,他們也能因此受到表揚,都說報喜不報憂是中國人的傳統,是長大的表現,其實,這是中國式育兒造成的負面影響,他影響到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情感溝通,加深了兩代人之間的代溝。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孩子刮壞家裡汽車,為什麼不敢告訴媽媽?


父母如果想孩子什麼都跟自己說,希望孩子把自己當成朋友一樣對待,無話不說,那麼,孩子犯錯時,父母的第一反應尤為重要,不要上去就罵了,孩子哪有不犯錯就長大的,但是孩子可以不捱罵長大,父母保證不了孩子不犯錯,但是,可以做到不罵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