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孩子刮坏家里汽车,为什么不敢告诉妈妈?

同事家孩子刚学会说话的时候,凡事都要告诉妈妈

  • “妈妈、妈妈,你快看,花开了!”
  • “妈妈、妈妈,我画的这个机器人厉害吗?”
  • “妈妈、妈妈,我不小心把碗摔坏了。”
  • “妈妈、妈妈,我又把书给撕坏了”

有时候,觉得孩子就是个话痨,像个复读机一样,在耳边不停地说着,孩子也把妈妈当作是最信任的人,什么事情都会跟妈妈说,妈妈也很开心,和孩子的亲子关系这么融洽。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孩子刮坏家里汽车,为什么不敢告诉妈妈?


孩子一天天地长大,和妈妈的距离却越来越远,突然有一天,他们发现,孩子虽然只上小学4年级,可是跟他们已经开始只报喜不报忧,特别是跟妈妈说话,一切都好,哪怕孩子遇到困难了、作业不会做了也会求助爸爸,不肯找妈妈。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孩子刮坏家里汽车,为什么不敢告诉妈妈?


刮坏汽车的孩子

同事说了一件事,引起了他们对孩子只报喜不报忧的重视。春节回农村老家过年,车停在院子里,离墙也就一米左右的距离,孩子骑着自己的小自行车就在家院子里转圈,理论上是不会到那个缝隙里去。偏偏,孩子的一个玩具滚到了里面,孩子骑着车就进去了,狭小的空间,刚刚够小自行车通过,孩子往外倒的时候,车把蹭到了车门,划出长长的一道印,车漆都被划掉,但是,孩子并没有告诉他们。

这天要开车回城里,开出院子,孩子妈妈要开车门上车时,才发现车子被划了,同事两口子先对质了一下,都不是他们开车划的,两口子在车上猜想是在哪划的时候,孩子低着头说话了:“是我划的,对不起!”孩子这才把事情全说了出来。

没等孩子说完,孩子妈妈就开始训斥他:“你都十几岁了,把车划了怎么就不告诉家长呢?车放那里,那么小的地方,能骑车子进去吗?我真想……”孩子妈妈扬了扬手,做出要打孩子的样子。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孩子刮坏家里汽车,为什么不敢告诉妈妈?


虽然孩子没有说谎,承认了事情,但是同事两口子觉得,孩子也不小了,不应该隐瞒事情不跟他们说,一种孩子和他们距离越来越远的感觉油然而生,孩子不跟他们交心了,那下一步就是孩子不为自己所控了,两口子居然变得有些焦虑起来。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孩子刮坏家里汽车,为什么不敢告诉妈妈?


为什么孩子长大了,反而不愿意把烦恼告诉家长,犯错了也要隐瞒呢?

中国有句古语:“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把它送给有这样疑问的家长,也是比较合适的,孩子开始只报喜不报忧,家长只问为什么孩子变成这样,想从孩子身上找原因,家长有没有想过原因出在自己身上呢?

孩子犯错了,原因一定在家长身上!同事跟我讲述他家孩子的事情后,我问他:“一般你儿子犯错后,你们两口子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他们两口子都属于急性子,孩子每次犯错,都会对着孩子先是一通批评

  • “怎么这么不小心,把碗都摔碎了,连个碗都拿不好。”
  • “你就不能注意点,说过多少次了,不能撕书!莽莽撞撞的,干嘛呢?”

批评完孩子,两口子又会相互埋怨,吵吵起来,孩子每次犯错,不论大事小情,最终都会转化成两口子的争吵。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孩子刮坏家里汽车,为什么不敢告诉妈妈?


在看孩子写作业的问题上,更是如此,孩子妈妈看他写作业,每次都能把孩子气哭,准确的应该是被妈妈说哭,孩子爸爸在一旁看不下去,就会埋怨妈妈不会带孩子,看着写作业都能把孩子看哭了,继而再度变成两口子之间的争吵。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孩子刮坏家里汽车,为什么不敢告诉妈妈?


结果显而易见了,孩子也不希望自己挨骂,更不想看到爸爸妈妈因此吵架,闹得家里不得安宁,孩子虽小,但是每个孩子的情感都很丰富,对情绪的捕捉比大人还要敏感,千万不要因为说孩子小不懂事,就不顾孩子的情感,批评他,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孩子如果犯错了,家长第一反应是去批评孩子、骂孩子,只会再次打击到孩子,本来孩子犯错后还很内疚,希望得到家长安慰和原谅,可是每次换来的都是当头棒喝,孩子慢慢的就不再跟家长去主动承认错误,不再把自己的小秘密、小烦恼告诉家长,他们只会自己承担这些。孩子会把自己开心的事说给家长听,因为家长喜欢听,他们也能因此受到表扬,都说报喜不报忧是中国人的传统,是长大的表现,其实,这是中国式育儿造成的负面影响,他影响到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沟通,加深了两代人之间的代沟。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孩子刮坏家里汽车,为什么不敢告诉妈妈?


父母如果想孩子什么都跟自己说,希望孩子把自己当成朋友一样对待,无话不说,那么,孩子犯错时,父母的第一反应尤为重要,不要上去就骂了,孩子哪有不犯错就长大的,但是孩子可以不挨骂长大,父母保证不了孩子不犯错,但是,可以做到不骂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