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媽媽的困境:工作,家庭,理想,沒時間如何讓我無所不能?


職場媽媽的困境:工作,家庭,理想,沒時間如何讓我無所不能?

困難

不是因為某件事情很難,你才不想做,而是因為你不想做,所以變得困難。

------《死時誰為你哭泣》


大家好,我是C貓。一段時間未更文,不是不想,而是被一堆糟心事阻斷。最近很“喪”, 外父突然入院,外母必須去醫院陪護照顧,女兒沒人帶,我和老公醫院工作兩邊跑,等待治療結果的過程令人焦心,夜不能寐......

成年人的世界,一個意外就把你打得措手不及,所有計劃只能暫時擱置。

本來就沒時間的我,更加沒有時間寫作了。


直到看到一句話,被扎心了:

“ 不是因為某件事很難,你才不想做,而是因為你不想做,所以變得困難。”

同理,其實並不是因為我沒時間,才不想做,就是因為我不想做,才變得沒時間。


如何在沒時間中擠時間?如何把沒時間當作轉機而不是困難?如何在一團亂麻中找到前進的力量?最近讀到幾本好書,剛好解決了我的問題及焦慮,受其啟發,我又開始匍匐前進。今天寫在這裡,分享給大家,希望對看我文字的你,也同樣有所啟發。


01 正因為沒時間,才是轉機,是開始實現理想的大轉機


職場媽媽的困境:工作,家庭,理想,沒時間如何讓我無所不能?

沒時間 = 轉機?


日本職場媽媽吉田穗波女士在《就因為沒時間,才什麼都能辦到》一書中提出,沒有自由的時間,忙到不可開交的當頭,才是充滿“幹勁”能量滿滿的時刻,當這股“幹勁”爆發出來時,就是開始實現理想的最佳時機。


作者吉田穗波女士是4個孩子的媽媽,工作,家庭讓普通人都忙得焦頭爛額,但她還備考出國留學,最後拿到哈佛學位。你一定會覺得她是一位超級媽媽,但事實上,她只是眾多普通職場媽媽的其中一員,工作,家庭,生活的瑣碎,混亂,各種困難,她和普通媽媽一樣經歷著,但她發現,越是時間不自由,火燒屁股的時候,人們往往越能生出一股“我要幹件大事”的衝動。


比如當她被工作,家庭折磨得完全沒有自由時間時,她突然萌生想出國留學深造的念頭。而她發現這種念頭以前從未有過,

原來越是“沒時間”,就越想做事啊!


C貓深以為然,大學畢業後,工作從職場小白,一路打怪晉升,結婚,辭職創業,生子......當生活的角色越來越多,工作的負擔越來越重,越來越沒有時間的時候,我卻越想多學點東西。工作上每週固定找外教精進英文; 生活中學習研究各種育兒知識,下班後一有時間就陪娃在家做早教; 學習上報各種網課掃盲,希望能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和認知邊界,甚至還開始讀書寫作,續上了兒時的寫作之夢。


“每天都忙到精疲力盡是吧?但正因沒有時間,才是轉機,是開始實現理想的大轉機啊!就是這般忙到沒時間眨眼的關頭,才是提升自我的契機。”


但是職場媽媽最大的難題是,工作,孩子,學習,統統都重要,統統都想做,那麼時間要如何分配?如何抉擇?


02 下決心,不要想 “ OR ” 而要想 “ AND ”,想做的事統統一起進行


職場媽媽的困境:工作,家庭,理想,沒時間如何讓我無所不能?


作者吉田穗波女士是位婦產科醫師,她非常清楚女性的生育有年齡限制,對她來說,想繼續工作,想留學,想當個兒女成群的媽媽,是人生的三大支柱。當她面對這三個選擇時,她的主張是

先別考慮A或B或C,即別考慮“OR”,想想看有沒有“AND”的路子吧?


你有沒有想過?面對選擇時,我們的理智腦可能一開始就做了預判,它幫我們設置了“取捨”這個開關,即面對所有可能選項時,你的大腦就告訴你,這道題你只能選A或B,連A和B的選項設置都沒有。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連嘗試想“AND”的路都沒有,心中就開始盤算“OR" 的取捨了


結果當我們耗盡心力選了A時,往往內心隱隱掛著沒選的B,無法全情投入,做事的效果可想而知。如果一開始,不想“OR",直接想”AND",把想做的事情統統一起進行,百分之百的心力去嘗試,雖說草率,但只要踏出小而確實的一步,說不定會擠出時間,排除萬難。

既然A和B都選了,在有限的時間裡,我們需要具體如何解決一團亂麻的工作,理想和生活呢?


03 自訂規矩,以追求最大時間密度


美國心理勵志作家傑克森·布朗曾說:“ 別說你沒有充裕的時間。你每天的擁有的時間,與海倫·凱勒,巴斯德,米開朗基羅,泰瑞莎修女,達芬奇,湯瑪斯·傑佛遜,以及愛因斯坦等人都一樣。”


世界上有很多的不平等,但不管貧窮或富有,偉人或普通人,分給每人每天的24小時卻是一樣的。而同樣的時間分配,偉人和普通人有何不同?最關鍵區別在於時間密度。


時間密度,即是讓時間做最大價值的利用。如何才讓單位時間發揮最大價值?有幾個自訂規矩的原則可作為參考的思路。


1)先把時間排給"大石頭",零碎時間留給"小石頭"


職場媽媽的困境:工作,家庭,理想,沒時間如何讓我無所不能?

先解決大石頭


有一個著名的實驗,一個瓶子,需要用到水,沙,大石頭,小石頭把瓶子裝滿。你會先放什麼?無論你如何嘗試,最後會發現

最好的順序是先放大石頭,再放小石頭,然後用細沙去填充大小石頭間的縫隙,最後還能裝水把空氣逼出,徹底裝滿。但如果先裝小石頭或細沙,卻很難將大石頭再裝入瓶中。


時間也是如此,1天24小時,永遠要先把時間排給你認為最重要的“大石頭”,再把零碎時間留給“小石頭”,專注投入之後,自然會慢慢填滿。如果好不容易擠出來的時間,用於處理一堆“小石頭”,你會發現,你的時間永遠不夠用。


所謂“大石頭”,就是你認為近期內最重要的事情。比如吉田穗波女士,認為提升自我準備留學是近期內最重要的任務,即她認為的“大石頭”,我們可以參考下她的時間計劃模板。


她設計了2個表格,一個是應辦事項清單,另一個是

具體時間填充表。如下圖所示:

職場媽媽的困境:工作,家庭,理想,沒時間如何讓我無所不能?


第一步:列出當週的應辦事項清單。


把時間按1星期為週期,先將自己本週應辦的事項如學習、工作、家人、朋友、健康等各大主題,事無具細地列出想完成的任務項。然後按自己認為的“大石頭”和“小石頭”一一排序。


第二步:排序大小石頭,填充時間表。


把具體時間表按半小時一格,避開晚上睡眠時間一一列出,並按1周為單位列成表格。


接著圈出時間表中可以利用的自由時間,把排好序的事項填充進去。注意“大石頭”需填充到可支配的整段時間中進行。


比如作者一般晚上8:30左右哄娃睡覺,早上3點左右起床,睡眠約6-7小時。早上3點到6點前的3個小時,是不被打擾的自由時間,她用來處理留學考試的“大石頭”;7-8點通勤時間,以及12點午休的零碎時間,用於處理工作和家人的雜事“小石頭”等。


第三步:檢討應辦事項的總量,減少總量


如果你列出的應辦事項總量很多,好不容易擠出的時間,卻因處理一堆小石頭雜事而耗費太多心力和時間,那麼,你並未把時間的價值最大化。


因此,我們在列完應辦事項之後,還需要總體檢討一遍,如何減少應辦事項總量,提高時間密度。比如吉田穗波女士因小孩子生病,工作和家庭兩邊都做不好,沒有老人幫忙,她最後聽取母親的意見,請了幫傭,因為生活中有了幫手,讓她不再手忙腳亂,工作及生活的質量也提高了。


C貓對此深有感觸,最近外父入院,外母必須陪床照顧,年底我和老公工作都很忙,家裡小孩就沒人帶了。雖然不捨,我還是把孩子送到我媽家照顧兩週,等外父病情穩定後,我們又請了醫院的看護,把外母和孩子接回家,生活才慢慢走上正軌。


如果不請人幫忙,應辦事項的總量那麼多,可能全部累倒,什麼都辦不好,得不償失。


另外,實在找不到人幫忙的話,還可以考慮某些部分是否可以適當降低標準?

比如孩子洗澡不用天天洗;想聽的課不用一次性全聽完,聽多少就多少,比完全未聽的收穫至少多一點點。


最後,提高時間密度還有一個最關鍵的點。


不要分割時間,充分感知當下的每一分鐘,發揮最大利用價值


職場媽媽的困境:工作,家庭,理想,沒時間如何讓我無所不能?

不要時間分割


一行禪師的《正念的奇蹟》一書中,指出不要分割時間,即不要把時間分割成好幾部分。比如說很多人會覺得一天的時間,一部分應付工作,一部分陪孩子,剩下的一部分時間才是自己的,看書,寫作,學習或健身。


而一行禪師強調,你分割的部分,也是屬於自己的時間。你的認知中應該把它當作自己的時間,而不是“陪”別人,或是“應付”工作“陪”客戶等被佔用的時間。因為這樣想來,你會覺得是段時間是自己主動選擇陪孩子,完成工作,這種主動的感覺會刺激你享受時間,尋找做事的樂趣這樣你就會去主動發揮每分每秒的最大價值,擁有無限的時間。


C貓對此特別認同,我們每天急急忙忙,每個人像趕進度似的,想把清單中的所有事情處理完,就好像它們很令人厭惡似的,那麼我們就是為做而做。更進一步來說,我們在做某事時並沒有活在當下,我們是被未來吸走,無法實實在在地做事,甚至連一分鐘都做不到。

而當我們把“被迫”、“被人佔據”、“陪別人”的想法,轉變成這是我的時間,這是我的選擇,我選擇了這段時間需要做這件事,這對我很重要。當你這麼想時,你會發現自己工作更投入,陪孩子時也更享受,連做家務都覺得是一種放鬆愉悅。


C貓結語:


成長的路上,隨著生活的角色越來越多,我們的壓力越來越大,越發覺得沒有時間。


但是,就像物理的作用力和反作力一樣,也許正因為沒時間和諸事不順,才激發著自己“想做事”的巨大能量,才能把所有逆境化為助力,反而因為沒時間,所以辦到了。


願成長路上的你和我,因為沒時間,把“想做的事”,都辦到了。


共勉!


職場媽媽的困境:工作,家庭,理想,沒時間如何讓我無所不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