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十位著名軍事名將生平事蹟——金戈鐵馬,氣吞山河|收藏

1.【白起】

白起(?-前257),又名公孫起,郿卜(今陝西縣東)人,戰國後期秦國名將,是繼孫武、吳起之後又一位極富智謀的軍事家、卓有建樹的統帥。

白起行伍出身,一生征戰無數,屢戰屢勝。

他率軍先後殲滅齊、楚、燕、韓、趙、魏六國軍隊約一百六十五萬。秦昭王十三年(前294),白起任左庶長,率兵攻打韓國新城(今河南伊川縣西)。

次年,由相國魏冉推薦,白起被提拔為左更,率領秦軍在伊閥(今河南洛陽龍門)攻打韓、魏,採取避實擊虛、先弱後強的戰術,全殲韓魏聯軍二十四萬,因功績顯赫晉升為國尉,次年再升為大良造。

此後十餘年,他馳騁於韓、趙、魏、楚等國,擴大了秦國的疆土。二十九年(前278),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因功封武安君。四十七年(前260),在長平(今山西高平北)利用趙軍統帥趙括驕躁輕敵、缺乏實戰經驗的弱點,大破趙軍,一舉坑殺趙國降卒四十餘萬,這便是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長平之戰”。

後因相國范雎嫉妒,政見不合,並因拒絕攻趙觸怒秦昭王,於五十年(前257)十二月被逼自殺。白起戎馬一生、智勇兼備、功績顯赫、料敵用兵、因情擊敵、戰必求全殲,為秦國統一中國大業的進程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2.【項羽】

項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秦漢之際反秦農民起義軍領袖,著名軍事家、戰略家。

項羽力能扛鼎,膽略過人。秦二世元年(前209),陳勝、吳廣起義後,在吳中(今蘇州)的項梁與侄兒項羽也積極響應,殺死會稽太守並佔領會稽郡。

在定陶之戰中,項梁被秦國將領章邯殺死,項羽率楚軍救援,渡漳河後破釜沉舟,大破秦軍,迫使章邯軍全部投降,加速了秦王朝的滅亡。秦滅亡之後,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諸侯,造成割據局面,加以燒殺擄掠,喪失民心,諸侯紛紛叛離。

漢王五年(前202),項羽被劉邦困於垓下(今安徽靈璧南),慷慨悲歌,自刎於烏江。

項羽是我國曆史上極富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他叱吒風雲又重情重義,既神勇無比又親善士兵。在反秦鬥爭中,項羽是指揮起義軍的主導者,同時又是摧毀秦軍主力的勝利者。雖然項羽以失敗而告終,但他敢做敢當、勇猛豪爽的個性品格,卻在後世留下了不盡的讚歎。


中國古代十位著名軍事名將生平事蹟——金戈鐵馬,氣吞山河|收藏


3.【韓信】

韓信(約前228-前196),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是中國歷史上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統帥、軍事理論家。

秦末農民大起義時,韓信投靠項梁、項羽,未被重用;繼歸劉邦,因授職太低欲離去,經丞相蕭何力薦,於漢王元年(前206)被封為大將軍。楚漢戰爭之時,劉邦採納其“還定三秦以奪天下”的方略,攻佔關中。

劉邦與項羽在滎陽、成皋之間相持時,韓信率軍數萬抄襲項羽後路,破趙取齊,佔領黃河下游。又以數千人在井陘之戰中背水為陣,用“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的策略,大破趙軍二十萬,斬趙軍主將陳餘,繼而又在濰水之戰中,藉助河水分割楚軍,將齊、楚聯軍各個擊破。

後劉邦封韓信為齊王,參與指揮垓下(今安徽靈璧南)決戰,擊敗項羽。韓信在軍中的威信越來越高,劉邦恐其謀反,故在西漢王朝建立後便剝奪其兵權,徙封為楚王。後韓信遭人陷害,又降為淮陰侯。呂后乘機與蕭何設計,於漢高祖十一年(前196)正月,以謀反罪名將其誘殺於長樂宮。

韓信為漢王朝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熟諳兵法,自言“多多益善”,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軍事典故。其用兵之道為歷代兵家所推崇。

4.【霍去病】

霍去病(前140-前117),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人,漢代名將衛青的外甥,善於騎射,是中國西漢著名軍事家。

霍去病一生曾四次領兵出塞攻打匈奴,殲敵達十一萬多人。他平時少言寡語,冷峻威嚴,但卻是一位膽識過人的軍事天才。在戰場上,他憑藉直覺指揮戰鬥,能夠隨機應變,果斷行動,經常取得出其不意的戰果。

元朔六年(前123),霍去病任驃騎校尉,隨衛青出擊匈奴於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他率領騎兵奔襲數百里,以八百人殲敵兩千餘人,受封冠軍侯。元狩二年(前121),他任驃騎將軍,先後兩次率軍擊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的匈奴部,殲敵四萬餘人,收降了匈奴渾邪王所部四萬餘人,控制了河西地區,打開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元狩四年夏,他與衛青各率五萬騎兵從東西兩路進軍大漠(今蒙古草原大沙漠),擊敗左賢王部後乘勝追擊,深入兩千餘里,殲其部眾七萬餘,升任大司馬,與衛青同掌兵權。霍去病作戰勇敢,用兵靈活,注重方略,出奇制勝,深得漢武帝的信任。

漢武帝曾為他建造府第,他拒絕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元狩六年(前117)病逝,年僅二十四歲。漢武帝為他修築了一座形似祁連山的墳墓,以紀念他的赫赫戰功。

5.【李廣】

李廣(?-前119),隴西成紀(今甘肅省肅寧縣治平鄉)人,秦國名將李信的後代,善於騎射,被稱為“漢之飛將軍”,是中國西漢時期著名將領。

李廣武功精湛,勇猛過人,才氣無雙,射得一手好箭。公元前166年,匈奴大舉入侵邊關,李廣英勇殺敵,使漢文帝大為讚賞。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調李廣為未央衛尉。四年後,李廣率軍出雁門關,被成倍的匈奴大軍包圍,受傷被俘。

押解途中,他飛身奪得敵兵馬匹,射殺追騎無數,終於回到漢營。從此,李廣便贏得了“漢之飛將軍”的美譽。歸朝後,李廣被漢武帝革除軍職,貶為庶人。幾年後,匈奴殺遼西太守,擊敗韓安國將軍。漢武帝重新起用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匈奴聞“飛將軍”鎮守右北平,數年不敢來犯。

公元前120年,李廣率四千騎兵出右北平,配合張騫出征匈奴,兵進數百里,突然被匈奴左賢王率四萬騎兵包圍。李廣令士兵們引弓不發,他自己以大黃弓連續射殺匈奴裨將多李廣一生皆在邊關戍敵,與匈奴七十餘戰,屢戰屢勝,匈奴聞風喪膽,堪稱不戰而屈人之兵。李廣為將廉潔,與士卒同甘共苦,深受邊關軍民的愛戴。


中國古代十位著名軍事名將生平事蹟——金戈鐵馬,氣吞山河|收藏


6.【衛青】

衛青(?-前106),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人,西漢中期著名將領。

衛青率軍與匈奴作戰,屢立戰功,七次擊退匈奴。他為人謙讓仁和,敬重賢才,從不以勢壓人。衛青少時為平陽侯曹壽家奴,長於騎射,勇力過人。

建元二年(前139)春,其姐衛子夫被漢武帝選入宮中,衛青也隨之入宮任建章監侍中。漢與匈奴之間的大規模戰爭爆發後,於元光五年(前130)任車騎將軍。

元朔二年(前127)春,匈奴騎兵侵入上谷(今河北懷來)、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殺掠吏民數千人。衛青奉命率四萬鐵騎,從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出發,採用迂迴包圍戰法,繞道匈奴後方,迅速攻佔高姻(今內蒙古杭錦後旗),擊敗匈奴樓煩王、白羊王,殲敵數千人。

隨後被封為長平侯。元朔五年(前124)春,衛青率軍十餘萬,針對匈奴右賢王驕傲輕敵的弱點,乘夜襲擊,殲敵一萬五千人。後升任大將軍。不久,他又兩次率軍出擊漠南單于本部,殲敵兩萬人,迫使單于遠徙漠北。

元狩四年(前119)夏,衛青與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越過沙漠進擊匈奴,以正面鉗制、兩翼包圍的戰法,殲敵二萬人,追至育顏山趙信城(今蒙古國杭愛山南)而還。後升任大司馬。

衛青治軍嚴明,指揮靈活機動,善於以己之長擊敵之短,用出敵不意、攻敵不備的戰法殲敵制勝。他作戰勇敢,身先士卒,七次遠征擊敗匈奴,為維護漢朝的安定和統一建立了不朽功勳。

7.【郭子儀】

郭子儀(697-781),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武舉出身,唐代著名政治家、軍事家。

郭子儀在其父的影響和教育下,自幼飽讀兵書,勤於習武。他不僅武藝超群、陣法嫻熟,而且為人正直,不畏權貴。天寶十四年(755)安祿山叛唐,時任朔方節度使的郭子儀率部平叛,與李光弼部進軍河北並擊敗史思明,收復常山(今河北正定)等十餘郡。

至德二年(757),郭子儀以關內、河東副元帥名義,統兵收復長安(今陝西西安)、洛陽及河西、河東、河南諸州縣,因功升至中書令,又晉封為汾陽郡王。後因兵敗,遭人陷害,被解除兵權。

廣德元年(763),固懷恩叛變,糾合吐蕃、回鶻兵相繼攻唐,郭子儀被朝廷重新起用,再度領兵並呈上絕妙禦敵之策。永泰元年(765)十月,在回鶻與吐蕃兵壓境之際,他率領幾名騎兵出城至回鶻陣前,與回鶻議和,共同抗擊吐蕃兵。

吐蕃首領聞訊後連夜引兵逃遁,郭子儀乘機派唐軍精銳騎兵與回鶻兵一道追擊,在靈臺(今屬陝西)西大敗十萬吐蕃軍,穩定了關中局勢。德宗即位後,尊郭子儀為尚父,加太尉。郭子儀用兵持重,長於謀略,治軍寬嚴得當,深為部下敬服。

他雖功高望重,但從不居功自傲,被後人視為名將典範。他以身許國,臨危不懼,身經百戰,功勳卓著。歷事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勤於職守,身系國家安危二十餘年,對鞏固唐王朝的統治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8.【岳飛】

岳飛(1103-1142),字鵬舉,諡武穆,後改諡忠武。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南宋抗金名將。

岳飛勤奮好學,武藝高強,身先士卒,事母至孝。十九歲投軍抗遼,不久退伍還鄉守父孝。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岳飛再次投軍,開始了他抗擊金軍、保家衛國的戎馬生涯。傳說岳飛臨走時,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成為岳飛終生遵奉的信條。

岳飛投軍後,因作戰勇敢升秉義郎,後多次升職。建炎三年(1129)秋,完顏兀朮繼續南侵,高宗被迫流亡海上。岳飛率孤軍堅持敵後作戰,六戰六捷。次年,岳飛在牛頭山大破金兀朮,收復建康,金軍被迫北撤。從此,岳飛威名傳遍大江南北。建立起一支紀律嚴明、作戰驍勇的抗金勁旅岳家軍。

紹興六年(1136),岳飛再次出師北伐,但因無援兵糧草,無奈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岳飛壯志未酬,寫下了千古絕唱《滿江紅》。紹興十年兀朮撕毀和約,再次大舉南侵,岳飛奉命出兵反擊,在郾城大破金軍精銳,乘勝進佔朱仙鎮,距開封僅二十三公里。兀朮被迫退守開封,金軍士氣沮喪,不敢出戰。

岳飛招兵買馬,聯絡義軍,積極準備渡過黃河直搗黃龍府。這時高宗連發十二道金字牌班師詔,命令岳飛退兵,他只好揮淚班師。回臨安後,岳飛即被解除兵權,任樞密副使。

紹興十一年(1141)八月,高宗和秦檜派人向金求和,金兀朮要求“必殺飛,始可和”。秦檜乃誣岳飛謀反,將其下獄。此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毒死於臨安風波亭,其子岳雲及部將張憲也同時被害。

岳飛死後二十年,宋孝宗繼位,下令給岳飛平反昭雪,官復原職,以禮改葬。岳飛善於謀略,治軍嚴明,其軍以“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略”著稱。他親自參與指揮了一百多仗,未嘗一敗,是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


中國古代十位著名軍事名將生平事蹟——金戈鐵馬,氣吞山河|收藏


9.【戚繼光】

戚繼光(1528-1587),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山東蓬萊人,明朝抗倭名將,著名軍事家、武術家。

戚繼光指揮抗倭作戰,機智勇敢。戚繼光於嘉靖二十四年(1545)襲父職,任登州衛指揮僉事,又於三十二年薦署都指揮僉事,備倭山東。

三十四年(1555),調浙江都司,任參將,分部鎮守寧波、紹興、台州三府。戚繼光到浙江時見當時衛所駐軍將驕兵惰,軍紀鬆弛,兵不習戰,戰鬥力低,遂於三十八年(1559)親至金華、義烏等地,招募精壯農民和礦工三千餘人,按年齡和身材配發不同兵器,進行編組訓練,教以擊刺槍法,長短兵器兼用;因地形練陣法,創編了鴛鴦陣。同時,他更置戰艦,製造各種器械,選用當時最精良的火器。戚繼光以“岳家軍”為榜樣,教育士兵嚴守紀律,勇敢殺敵,愛護百姓,終於練成一支名聞天下的“戚家軍”。

四十年(1561),在浙江等地九敗倭寇,又率兵入閩,大敗倭寇。四十二年(1563),奉命率兵萬餘急赴福建,於平海衛大敗倭寇,升福建總兵。是年冬,倭寇萬餘圍仙遊(今屬福建);次年二月,他率軍數千前往施救,以內外配合、各個擊破之策,解仙遊之圍,追殲逃敵數千。

隆慶二年(1568),戚繼光奉命以都督同知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練兵之事。他在薊鎮練兵十六年,邊備整飭,軍容整肅,薊門晏然。萬曆十一年(1583)調任廣東總兵官,萬曆十五年病逝。

戚繼光在抗擊倭寇的戰爭中建立了不朽的功績,贏得了當時以及後世人民的讚頌。其所著《紀效新書》《練兵實紀》兩部軍事名著均被列為中國古代經典兵書,還有一些有關的奏書豐富了中國兵法智慧的寶庫。

10.【石達開】

石達開(1831-1863),清末廣西貴縣客家人,地主出身,是太平天國軍事統帥之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石達開少年時代勤奮讀書,慷慨有志,喜讀《孫子兵法》等兵書。在洪秀全、馮雲山影響下加入拜上帝會,參與謀劃起義。咸豐元年(1851)金田起義後,在太平軍從廣西向金陵(今江蘇南京)進軍途中,他與西王蕭朝貴同為開路先鋒,一路圍長沙,克武昌,佔金陵,所向有功,被清軍稱為“石敢當”。

咸豐三年(1853)春,太平天國定都金陵、改稱“天京”後,同時遣軍北伐、西征。石達開留京協助天王洪秀全和東王楊秀清處理軍政要務,守衛天京。四年(1854)夏,西征軍在湖南敗於曾國藩,自此節節後撤。他奉命率軍增援,大敗湘軍,扭轉了戰局。

六年(1856)春,奉命回援天京,與燕王秦日綱等部協同作戰,摧毀清軍江南大營,解天京之圍。同年秋,太平天國最高領導者之間矛盾激化,天京發生內訌,石達開奉詔回京輔政,深得全朝文武愛戴,尊為義王。

七年(1857)夏,因受洪秀全疑忌,遂自天京出走,率所部數萬人,轉戰浙江、福建,後折入湖南,進圖四川;與湘軍作戰失利,遂南下退入廣西,部眾紛紛離散,處境日趨艱難。同治二年(1863)夏,石達開率部前行,因受大渡河阻隔,又遭清軍及土兵圍困,彈盡糧絕。

在進退無路的情況下,他幻想“捨命以全三軍”,主動投入清營。後不僅部屬慘遭殺害,石達開一生自己也被解送到成都,被凌遲處死。石達開一生英勇征戰,不屈不撓,他的悲慘結局為後人留下了無限的感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