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文化苦旅》我的山河、都江堰以及莫高窟

第七章 《文化苦旅》我的山河、都江堰以及莫高窟


我的山河這篇,折服於作者“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毅力和對文化追求的執著,對餘先生所提倡“生態文化”的嚮往。但真正吸引我卻是第三道文明線,我們所知的中華文化的兩道重要的生命線:黃河和長江,殊不知還有一道重要的生命線的作用不亞於前兩者,也就是作者提出的等400毫米降水線,同時也被勤勞的中華民族所固化甚至物化的萬里長城,彼時的長城護佑著農耕文明時代的人們,並給予了他們最大可能的安全感,所以圍繞著長城是一次又一次的碰撞和衝突:寒冷和溫暖,遊牧和農耕,鐵騎和長矛,以及隨之帶來的屠殺和仇恨,其中尤以西晉末年五胡亂華而帶來的民生凋敝,經歷了一個魏晉南北朝,我沒記錯的話當時的人口銳減了一半還多,這段歷史是自己最痛恨和最想了解的,而餘秋雨先生的融合觀點讓我耳目一新,作為高度漢化的北魏王朝在從平陽遷都洛陽後,進一步深度融合,使其中華文明進一步完善,增添了雄性的高漲,而在文明融合之後助推社會走向了隋唐盛世,從而形成了中華民族完整的民族品格,山河故我在。

第七章 《文化苦旅》我的山河、都江堰以及莫高窟


   都江堰,“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餘秋雨先生通過對都江堰的刻畫闡述了何為道,何為天人合一,作為任職郡守的李冰而言,僅僅是為了履行好自己職責,盡心竭力,缺造就了世界一大奇蹟,把性格暴躁的長江上游整治的那麼的理智,造就了天府之國,孕育了許許多多的偏安政權,為中華兩千年增添了許多的色彩。

  莫高窟,像餘秋雨先生所提到的,它不是歷經千年的死物,而是搖曳千年的生靈,承載了中華文化的演變和雄厚,期間美的價值和文化價值自然無與倫比,也不是小子所能評論好的。這裡談的主要是清末和民國期間瑰寶的流失,歷經千年,無論是戰火連天的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還是少數民族吐蕃和蒙古族,都對它禮遇有加,而到了歷史拐點的滿清,為了少數民族統治主流民族的狹隘思想,閉關鎖國導致的落後和民眾愚昧,註定了文化流浪海外的悲劇,這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歷史厚重的一部分,雖有無盡的悔恨和惋惜,但無關大局,畢竟也進一步的強調了中華文化確有的璀璨和厚重。

第七章 《文化苦旅》我的山河、都江堰以及莫高窟


  在“莫高窟”這篇的前後,沒有提“道士塔”,是因為過於骯髒,不想接近,沒有提“月牙泉”,是因為過於美麗,不容褻瀆。

  最後再提一句,我個人並不記恨王道士,因為我前文中提到他的愚昧是歷史的結果,他無法改變,這裡應該為世人所唾罵的應該是那個明知中華瑰寶卻毫無憐愛之意的蔣孝慈,助斯坦因搶奪,為世人所銘記的是另外一個典型陳萬里,同樣是翻譯,卻做了一個守護者;令人深思。

第七章 《文化苦旅》我的山河、都江堰以及莫高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