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文化苦旅》我的山河、都江堰以及莫高窟

第七章 《文化苦旅》我的山河、都江堰以及莫高窟


我的山河这篇,折服于作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毅力和对文化追求的执着,对余先生所提倡“生态文化”的向往。但真正吸引我却是第三道文明线,我们所知的中华文化的两道重要的生命线:黄河和长江,殊不知还有一道重要的生命线的作用不亚于前两者,也就是作者提出的等400毫米降水线,同时也被勤劳的中华民族所固化甚至物化的万里长城,彼时的长城护佑着农耕文明时代的人们,并给予了他们最大可能的安全感,所以围绕着长城是一次又一次的碰撞和冲突:寒冷和温暖,游牧和农耕,铁骑和长矛,以及随之带来的屠杀和仇恨,其中尤以西晋末年五胡乱华而带来的民生凋敝,经历了一个魏晋南北朝,我没记错的话当时的人口锐减了一半还多,这段历史是自己最痛恨和最想了解的,而余秋雨先生的融合观点让我耳目一新,作为高度汉化的北魏王朝在从平阳迁都洛阳后,进一步深度融合,使其中华文明进一步完善,增添了雄性的高涨,而在文明融合之后助推社会走向了隋唐盛世,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完整的民族品格,山河故我在。

第七章 《文化苦旅》我的山河、都江堰以及莫高窟


   都江堰,“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余秋雨先生通过对都江堰的刻画阐述了何为道,何为天人合一,作为任职郡守的李冰而言,仅仅是为了履行好自己职责,尽心竭力,缺造就了世界一大奇迹,把性格暴躁的长江上游整治的那么的理智,造就了天府之国,孕育了许许多多的偏安政权,为中华两千年增添了许多的色彩。

  莫高窟,像余秋雨先生所提到的,它不是历经千年的死物,而是摇曳千年的生灵,承载了中华文化的演变和雄厚,期间美的价值和文化价值自然无与伦比,也不是小子所能评论好的。这里谈的主要是清末和民国期间瑰宝的流失,历经千年,无论是战火连天的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还是少数民族吐蕃和蒙古族,都对它礼遇有加,而到了历史拐点的满清,为了少数民族统治主流民族的狭隘思想,闭关锁国导致的落后和民众愚昧,注定了文化流浪海外的悲剧,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历史厚重的一部分,虽有无尽的悔恨和惋惜,但无关大局,毕竟也进一步的强调了中华文化确有的璀璨和厚重。

第七章 《文化苦旅》我的山河、都江堰以及莫高窟


  在“莫高窟”这篇的前后,没有提“道士塔”,是因为过于肮脏,不想接近,没有提“月牙泉”,是因为过于美丽,不容亵渎。

  最后再提一句,我个人并不记恨王道士,因为我前文中提到他的愚昧是历史的结果,他无法改变,这里应该为世人所唾骂的应该是那个明知中华瑰宝却毫无怜爱之意的蒋孝慈,助斯坦因抢夺,为世人所铭记的是另外一个典型陈万里,同样是翻译,却做了一个守护者;令人深思。

第七章 《文化苦旅》我的山河、都江堰以及莫高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