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看过《西厢记》的宝钗,为什么不能像黛玉那样浪漫起来呢?

如果说黛玉先天就浪漫,宝钗先天就现实,肯定有些武断。因为人的性格是由先天和后天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所以不能完全否定

经历对性格的影响。


同看过《西厢记》的宝钗,为什么不能像黛玉那样浪漫起来呢?


宝钗的人生经历对其性格的影响至关重要。这么说吧,宝钗进贾府,年纪比其他的姑娘都大,但是人生观的塑造从出场之前就已经完成了,比谁都早。

我们可以详细看看宝钗这个人生起伏的过程。

宝钗原先的家庭环境应该和黛玉大致相同:自小极受父亲宠爱,养尊处优,博览群书,无忧无虑。

红楼梦第41回有宝钗对自己的描述,

“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

原来,宝钗的个性和黛玉一样,爱看禁书,好奇,爱思索,怕看正经书,还有自己的秘密世界。

书中特别提到宝钗的才气:

“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

这分明是在说:这兄妹二人智商份额分配极度不均等,薛蟠扶不起来,宝钗则天分极高,由于宝钗杂学旁收,且会融会贯通,她看待世界的眼光与深度也高人一筹。

如果生活一直这样持续,宝钗说不定也会成为一个热情,开朗,感性,本真的姑娘。

然而这些可能都在经历了一场家庭变故后戛然而止。宝钗大约十岁左右,父亲死去。

须知,宝钗的家庭出身是皇商,父亲的死去可谓塌了顶梁柱,而薛蟠又完全不成器,这场变故给了家庭毁灭性的打击。

糟糕到什么程度,反正她一出场,作者已经清清楚楚地告诉大家,曾经博览群书的她现在“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这是不写之写,当年那些一起偷看“西厢”“琵琶”“元人百种”的薛氏姊妹弟兄,如今也不知流落到了何方,总之,一开篇,宝钗已经只能随着寡母长兄来依附姨母的婆家了。她的幼年时光,薛家过去的奢华和如今的凋败都是明明白白摆在那里的。

宝钗的言谈举止也从此已经是一个成熟稳重的女性,没有半点女孩的青涩稚气。

经常看到有人说,宝钗比黛玉强,黛玉父母双亡,宝钗则说起来又是母亲又是哥哥的,实际宝钗的情况是,母亲无助,兄长又指靠不上,自己的处境与黛玉也相差无几,其实她才是一家之主,比黛玉操的心多太多了。

她必须撑起这个家来。不甘心也好,不忍心也好,主动也好,被动也好。总之我们看到,宝钗所有的成长,在入住贾府之前已基本完成。剩下的,便是在余生里一点点完善和修订。

第四十五回里有这样写宝钗的句子:

“夜复见长,到母亲房里商议,打点些针线。日间到贾母处王夫人处省候两次,不免承色陪坐,闲话半时。园中姐妹处,也要度时闲话一回。日间不得闲,夜里做女红到三更才睡。”

客居贾府,作为薛家形象代言人,宝钗又得上下左右应对周全。

“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的宝姐姐,说出

“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

她一定真切地感受过身为女子的无力,也真心明白那些吟诗作赋的闲情雅趣对自己处境之无用。

《西厢记》《牡丹亭》中的句子,“良辰美景奈何天”,她又教育黛玉说这类闲书最能移人性情,不是我们这些大家小姐该看的。说:

“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这说法特别务实,角度也很贴心,结合宝钗的家庭变故经历,就能理解其中的犀利,沉痛,透彻,对人生的大彻大悟。

所有一切,都在证明,宝钗一面走大家闺秀的路线,一面像男儿一样担着光耀门楣的重担。

早熟是有代价的,就是再也无法像同龄人那么不管不顾地去欢乐,去选择。

包括金玉良缘。

富贵闲人宝玉,其实不入宝钗的眼睛,但只要能拯救家族,带来利益。她必须接受这个现实,让这个家族走下去,哪怕只是强差人意。

在这个时候,宝钗对爱情的态度就不是情感,而是理智,就像她对别人释放的善意,说不上是有意收买人心,但也决不是率性而为,而是她对现实世界的自觉接受和主动融入,是以牺牲本真、回避求真为代价的务实。

经历就是这样影响甚至了改变了宝钗的价值取向

黛玉身世也很孤苦,但是她没有经历宝钗所身处的困境,也无心担负重振家族的重任,所以对待爱情的态度很难相提并论,哪怕同看过一本浪漫的书,宝钗的态度也会是个特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