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帆:努力和徒勞——帝制時代

文 / 張 帆

張 帆:努力和徒勞——帝制時代


中國的帝制時代可以分成五大階段,這些時代基本都是一些王朝,看上去好像沒什麼可講的,王朝誰不知道,王朝體系都是很陳舊的一些歷史觀念,但學習歷史還得從這兒入門。而且這些時代確實各有各的特徵,並不是說能隨便打破、打通,沒有那麼簡單。


中國這些王朝,過去有些人稱為“超穩定結構”,它的特點是帝制時代國家機構的政治力量和對經濟和社會的控制能力很強,但這個很強的代價就是它這個機器的損耗也很厲害,最後出現問題就會垮掉。每個王朝都會有一些根源的問題無法解決。有些小問題可以解決,有些積累下來的小問題可以控制但不能根除,只能一點一點讓問題延緩,但最後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比較大的危機。每個王朝都這樣,過去稱之為“王朝週期律”。每個王朝開始都說我得克服王朝週期律,不能犯前人的錯誤,一定要長治久安,讓這個政權永遠運轉下去。但是每次到一定時候就會死機,然後又重新啟動,每死一次機重新啟動一次,對社會的破壞非常嚴重,這也是古代中國的大問題。我們學歷史看到那種時候就會覺得那時的人很倒黴,趕上機器死機的時候是很慘的,社會會出現大規模的崩潰和倒退,但是下一個王朝重新啟動運轉起來以後又會慢慢緩過來,再過幾百年又到了死機時期又不行了,就是這樣的循環。


1. 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秦始皇統一到秦朝滅亡,才15年,非常短,但特別重要。秦朝開創了帝制時代,國家的“升級”是在這個時候完成的,這個模式是它做出來的,以後就基本沿著這個模式修修補補往前發展。此外秦又提供了一個反面教材:由於統治過於殘暴,對社會、人民的剝削、壓迫、控制過緊、過嚴,最終導致社會崩潰。這個事實也給後代一個深刻教訓:一個政府、一個統治者統治社會,不能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得有一個限度,得給這個社會存活和喘息的空間。


第二階段是西漢。秦漢相連,漢朝就比秦朝成功了很多,因為它吸取了教訓。中國的國家形態從第一個大階段向第二個大階段轉變,不可能一步到位。秦朝就是要一步到位,很多地方操之過急,它的剝削、壓迫各種手段都過於強硬,所以它失敗了。漢朝就好了很多,有所收斂,注意節奏,不急於求成,它就穩定了很多。特別在西漢前期,國家對社會的管控力度比較弱,社會其他各種勢力、集團得到相對自由的發展,出現了一個繁榮局面。西漢統治了二百多年。


西漢時間長,“漢”這個招牌就成了一個民族名稱。漢族、漢人這些詞都是漢朝的招牌帶來的,而漢朝的招牌來自漢中盆地,當年劉邦被封為漢王,就是以漢中為地盤。漢中的名稱來自漢水。所以漢族的名稱來自漢水這條河。


西漢滅亡以後有一個很多人不知道或者不瞭解的朝代——新朝。新朝也是十四五年的樣子,和秦朝差不多,但遠遠沒有秦朝有名。新朝是西漢外戚王莽建立的。王莽篡位立新,沒多久又被推翻了,之後是東漢,兩個漢把它夾在中間,所以它經常被忽略。王莽的時代很短,下面就是東漢,又差不多200年,是漢朝宗室建立的,重新來了一段相對穩定的時期。東漢到了後期也政治腐敗,慢慢衰亡也就不行了。


2.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220—581年)


三國兩晉南北朝也稱之為魏晉南北朝。東漢滅亡後中國整個分裂了,一開始是三國。三國曆史並不長,只有60年,算是一個很短的分裂。


第二階段西晉。西晉把三國捏在了一起,但這個統一不太穩定。西晉的統一沒有持續有很多原因,比如內訌、內部鬥爭,也有少數民族的內遷和叛亂。這個時期民族關係複雜,有學者研究認為,這個階段或者說再早一些時候,地球進入了寒冷期,草原遊牧民族逐漸往南遷移,很多民族遷到了內地,和漢人慢慢開始雜居,他們本身也開始半農半牧的生活。但是民族隔閡並沒有消失,中原王朝對他們還有很多的壓迫,他們就趁著西晉內訌的時候發動暴亂,局面變得更混亂,最後西晉崩潰分裂,分南北各自發展了。


接下來就是東晉和十六國。東晉在南方,十六國在北方。為什麼叫東晉、西晉不叫北晉、南晉呢?因為這個時候的人還保留著古代的觀念——中國政治中心的轉換和權力的爭奪是東西之爭,他們習慣於從東西而很少從南北來考慮問題。隨著經濟發展,整個南方完全可以和北方抗衡甚至超越北方,那就是南北了,所以後來有北宋、南宋,不會叫東宋、西宋了。


南北朝開始,北方是北魏,南方是南朝的宋。這個時候南北方的分界線還很靠北,南方很強。一百多年下來,南方越來越不行,北方越來越往南推進。到最後一個王朝——陳朝的時候,就只有一點點地盤,長江以北還有四川全丟了。長江以北和四川由北方的兩個政權分別控制,北朝分裂了,但是南方政權的地盤越來越小。第一個政權邊界幾乎可以推到黃河一線,到最後只能到長江一線了,中間變化還是很大的。這說明南北朝時期就軍事實力來說,南方越來越弱,北方越來越強,這和北方遊牧民族的軍事優勢有關。這就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3. 隋唐五代時期(581—960年)


隋唐五代又分三個階段:隋、唐和五代。唐是主要的,唐很長,將近三百年,隋比較短,五代也比較短。


隋唐和秦漢很像。歷史發展都是這樣的,長期分裂以後突然統一了,因為之前一直分裂,統一以後其實還有很多不穩定的因素,統一併不穩固。但這個時候的統治者往往不知道這個情況,他覺得統一了,現在沒有對手了,誰也打不過我了,我愛幹什麼幹什麼,想幹什麼幹什麼,開始胡折騰。下面本來就不穩定,他一折騰,一下就垮了,秦就是這麼垮的,隋也是這麼垮的。然後再傳一個王朝,新王朝就會覺得我不能這麼折騰,我得稍微注意一點,政權就會變得比較穩固。此時分久必合也成了一個趨勢,再分它也分不開了,所以就真正統一了。


因此漢朝非常穩定地統一,唐也可以非常穩定地統一。隋和秦就都是前奏,它們起到了引導作用,而且都為接下來的政權打下了基礎。


唐朝強大,一方面是軍事,特別是前半期,打了很多勝仗。唐朝的統治者,包括上層統治集團,不是純粹的漢人,雖然他們不認為自己是少數民族,但是他們都有非常強的北方草原民族血統——鮮卑血統,有尚武精神,軍事上比較有優勢,只是已經完全被漢族同化了。唐打了很多勝仗,版圖一度擴得很大,給後世留下了深刻印象。另外一方面是唐的文化。唐朝在文化上進入了一個高峰。


唐朝在政治上的穩定時間也不算長。唐朝近300年,只有前100多年政治上很穩定。唐朝中期爆發了一次軍閥叛亂——“安史之亂”。叛亂爆發後,唐朝就一蹶不振,地方開始出現軍閥割據,就這麼應付了一百多年才滅亡。唐朝後期在政治上已經談不上強盛,因為它已經有點分裂了,它的強盛主要在前半期。


另外就經濟來看,唐朝經濟也不是特別發達。我覺得唐朝強在軍事和文化,經濟比宋朝差很多,唐的官方統計戶口甚至還沒有漢朝多,這很難想象,過了好幾百年的發展,人口不但沒漲還變少了。這與中間有一個大的低谷——三國兩晉南北朝有關,也有統計可能不全,很多人隱瞞沒報的原因,但還是說明唐朝整個經濟發展水平不是特別高。我們認為它可能會超過漢朝,但也超不了太多,不能把它想象為一個各方面都相當高峰的時代。


從疆域上看,唐朝最鼎盛的時期是唐朝第三代皇帝——唐太宗的兒子唐高宗時期。當時唐滅掉了北方草原的突厥,疆域一直伸到中亞,在朝鮮半島滅了高麗和百濟,佔領了半島三分之二的地方,中學課本都用這個時期的地圖,以說明唐朝了不起。但這個時期的疆域維持時間很短,疆域太大,國家控制不過來。


第三個階段是五代十國。中原有五代,南方有十國,十國有一個國在北方的山西,是比較晚的,大部分國都在南方。唐朝後期基本是一個名義上的統一,地方有比較明顯的割據趨勢,但到五代,就是真割據了。唐朝被農民起義推翻,之後農民起義也失敗了,唐的地方軍閥就開始割據,形成混亂局面。這是唐朝滅亡以後的分裂時期,這個時期不長,但是很亂,軍閥混戰,經濟等方面破壞都很嚴重。


4. 宋遼金元時期(960—1368年)


此後進入了帝制時代的第四個時期——宋遼金元。


北宋範圍不大,比秦朝可能還小一點。北邊廣大草原,甚至包括中原農業區的北部地區,像今天的北京,都在遼的範圍內。西邊還有一個西夏,再往西邊還有別的民族政權。當時中國是一個很複雜的局面,核心區域是北宋。


宋這個王朝,過去一般給它的打分不是特別高,因為宋朝軍事不行,跟唐朝相反,宋從來也沒有大帝國出現,都是很小的,還經常被人打敗。但今天對宋的評價比較高。宋的經濟水平非常高,比唐高了一大截,以後的明清跟宋相比高不了多少,有的地方還不如它。文化、經濟發達,社會穩定,這就是宋朝的情況。宋朝社會很少動亂,這很不容易。


歷史上的朝代,短的就不說了,有一些朝代很長,動不動就兩三百年,但如果看它的歷史,總是不斷地出事,中央各種政變,地方起義叛亂,沒有特別穩定的較長階段。宋相對來說算是穩定的。宋也有地方動亂,比如說宋江、方臘起義,但宋江、方臘起義的規模在古代來說算是很低的,沒有太大影響。


中國歷史上那麼多王朝,只有一個宋,包括南宋、北宋,完全是被外部力量打垮的,內部並沒有出太大問題。相反別的王朝,有的表面上被外部力量打垮,但它內部早就不行了,明朝後來被清朝取代,但首先是李自成把它打垮的。清朝雖說有外來侵略,但真正把它搞垮的是反清的、內部的辛亥革命。每個王朝毀於內部,只有宋朝是被外力所滅。宋朝滅得很冤,不該滅亡,因為它內部很穩定,特別是北宋。宋朝的命運不好,趕上外部對手太強了,第一個對手是遼,遼算是跟它關係最好,以後的金、元一個比一個厲害,最後宋就完全被消滅了。


北宋加南宋三百多年,南北宋各佔一半。北宋是和遼做對手,也有一個對手是西夏,西夏比較小,稍微次要一點,後面冒出一個金。金滅了遼,又滅掉北宋,宋就跑到南方去建立了南宋,變成南宋和金的對峙局面,這時候宋朝就只剩下南方,把北方都丟了。金是從東北起來的,一下佔領了中原和東北。遼的有些人就跑到中亞建立了西遼。北方草原上有各種各樣的部落,稱為蒙古諸部。草原上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政權,而是一大群人有不同的部落,不同集團互相亂打,也和金打,最後蒙古把他們全統一,後來又滅掉金、南宋,變成了元朝。


南宋退到南方,軍事上勉強支撐,但經濟、文化還是很發達的。而且南宋被逼得沒辦法,只能發展海外貿易,往海洋發展,這在中國是很少見的。中國古代都是農業為主,是內向型的,對於海洋的發展很不重視,但南宋沒辦法,發展了海外貿易,搞得很熱鬧,很有成效。


最後是元,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元朝的概念很複雜,它是一個草原帝國,一開始不叫元,叫大蒙古國。在大蒙古國的這個階段,它往南打了幾下就不用主力打了,主力打到西邊去了。蒙古人進行了三次西征,第一次打到中亞;第二次打到歐洲,打了很遠;第三次打到了西亞的伊朗、伊拉克。三次遠征將歐亞大陸的格局攪得天翻地覆。除第一次外,後兩次西征都是因為後方的最高領導人大汗死了才收兵。最後一次西征,要打埃及了,領導人又死了,只好收兵,剩的人跟埃及打了一仗,打敗了就沒過去。當時蒙古非常厲害,後來他們內部分裂了,各自發展,主體的一部分人就開始往南發展,打南宋,最後佔領南宋,形成了元朝。


元朝這個“元”來自《周易》“大哉乾元”。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北方草原民族建立的全國統一王朝。以前少數民族來了只能佔領半壁河山,南方都過不去,而這次是全國統一了。


元這個王朝有很多地方和傳統的中原王朝不一樣,綜合很多方面可以這麼說,“崖山之後無中國”這種說法不是沒有一點根據。現在很多學者駁“崖山之後無中國”,說是胡說八道,其實不能那麼駁,因為確實是一個在外圍的、傳統中國控制不了的地方的民族征服了傳統中國。


但是元朝在文化上,基本還是被納入了傳統的軌道,跟前後王朝大致能接軌。雖然元滅亡以後蒙古又跑回了草原,但後來經過歷史各種複雜的發展變化,最後它也還是跟中原有密切關係,到清朝還是合為一體。到了近代,由於一些特殊的原因出現了蒙古獨立,但那是一個比較突發和偶然的事件,而像內蒙古一直都是中國的一部分。綜合來看,我們認為元朝是能代表中國的,只不過它確實有一些和前後王朝不一樣的地方,這是需要承認的。


元朝對於現在中國版圖的形成有很大貢獻。元朝疆域一百多年間都非常穩定,沒有出現過此起彼伏的叛亂局面。元朝實行一元化的統治,底層會有一些土著、土司、土官,但政權上層都是一刀切的行省制度,只有西藏用的是宣政院制度,相當於一個特區,除此之外整個北方草原、東北、雲南等地都是一體化管理。同樣是大王朝,元和唐完全不是一個級別,元要高級很多。


元朝是比較大,但是它有它的問題,它在文化上跟漢族文化即中原主流文化磨合得不太好,所以統治不太成功。它這麼大的地盤,這麼強大,而且它還沒有對手,別的王朝都有外部力量的威脅,它沒有,按道理說這樣統治四五百年應該也可以,結果一百多年元就滅亡了,還不如那些看上去沒有它強的王朝活得長。這是很有問題的,主要是內部的問題。元朝在內部管理方面不太行,政權危機出現得比較早,導致它比較早就被下層老百姓推翻。看元朝歷史,當年那些人那麼厲害,一百年以後連農民起義都打不過,也是落差很大。


5. 明清時期(1368—1911年)


明清時期就簡單了,分成兩個階段——明和清。歷史越發展越簡單,早期複雜得很,各種國太多了,後面發展基本是一個線條,而且分裂的時間越來越短,短期分裂一下就馬上又統一,以後都是這種局面了。在明朝的疆域地圖上,蒙古人退回草原去了,明朝能夠真正控制的區域主要還是漢族地區,像青藏高原和東北大部分地區,只能是名義上控制,有一些聯繫或是有一些朝貢的關係,並不是直接統治,這和元朝是不一樣的,和清朝也不一樣。


明清的政治體制又有一點變化。雖然帝國體制自秦以後一直傳下來基本上差不多,但是明清政治體制中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宰相制度的變革,宰相和宰相機構沒有了。這個起因是朱元璋廢宰相,如此便導致一個問題,皇帝的壓力變大了。皇帝本來不需要管很多事,現在卻都得管,實際上又管不了,所以最後皇帝又得找一些人幫忙,從而搞出一些新機構。比如說明朝有內閣,清朝有軍機處,都是皇帝找一幫人來幫自己處理事情。但這些內閣、軍機處的主管大臣都不能算宰相,他們只能幫皇帝處理一些文件,不能對下級發號施令,沒有行政指揮權,但是也能管一些事。明清兩朝差不多長,都是二百幾十年,體制上前後關係比較緊密。


在經濟方面,明朝前期還是經濟比較低谷的時期,明朝中期以後到清朝入關統一,其間雖然又打了很多仗,但總的來說經濟還是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不過傳統經濟的高峰也就只能達到這個高度了,再增長也只能是量上增加一些。就農業而言,明清跟宋朝相比恐怕就高不到哪兒去了,此時期主要靠新品種、新作物的種植,比如玉米、甘薯這些東西是新來的,原來沒有,靠這個養活了很多人,如果沒有這些新品種,明清的農業跟宋朝相比也就是差不多。在科技方面,明清的進展也不太大,好像有點停滯。這也是中國傳統社會給人的感覺,循環往復,逐漸停滯不前。這種感覺到了宋元明清,特別是明清更加明顯。


帝制時代的王朝存續時間比前帝制時代短了。因為王朝管理的強度很大,統治比較剛性,它就像機器一樣高速運轉,時間一長就容易磨損,最後就壞了。如果機器不怎麼運轉,或者運轉的頻率較低,那它可能存活時間會長一些;若高速運轉,到時候就要報廢。中國的王朝就是這樣週期性動亂,有一些王朝由於特殊原因,剛建立就崩潰了,一般的王朝只要建立起來進入軌道了,就能發展一段時間,有一個穩定的上升期,然後再出現問題,如果趕緊解決還能撐一段,再出現再解決,解決不了最後就崩潰了。內憂外患一開始能對付,國家力量下降就對付不了了,就會出現一個崩盤局面。內部問題是主要的,但是外部問題,像草原遊牧民族、北方民族的問題也是相當強的變量,說不定哪個時候就突然冒出一支強大的少數民族,這個時候哪怕內部搞得比較好,可能也扛不住它的衝擊。這方面最突出的就是宋朝,宋朝就是內部還理得比較順,但是外部實在是扛不住。而更多王朝是內部也頂不住,外面也扛不住,就更麻煩了。


具體而言,通常能發展起來、能成功的王朝,它的早期歷史一般都是這種情況,開國君主能力很強。在一個混亂局面當中通常會有競爭關係,誰是能力比較強、決策英明的一方,又抓住了機遇,誰就會最後獲勝。但開國這些人再強,到最後都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總會出現腐敗,還伴以激烈的內部矛盾,然後機器慢慢轉不動了,效率低下,逐漸失靈,財政上出問題,最後社會從一個扁平社會變成一個分化嚴重的社會。社會內部的矛盾尖銳,若再加上外患就更糟糕了。基本上王朝到最後都會走到這個階段。


原載《國圖名家講座集》之《稽古·貫通·啟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