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烏江自刎,並非自負,而是骨子裡的自卑造成的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過:“自卑往往伴隨著懈怠。”

生活在俗世紅塵中,我們每個人的體內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一些自卑情結,儘管很多人都不願意承認,但在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那種挫敗感就會油然而生,繼而自卑的情緒便會湧上來。而且在不同的情境下,自卑還會被無限放大。

如此看來,自卑是如同所有的小情緒一樣,就像身體的一部分,隨時隨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愈自負的人,越容易自卑。


項羽烏江自刎,並非自負,而是骨子裡的自卑造成的

歷史上的西楚霸王項羽想必大家都熟悉,他領軍作戰能力一流,創造了多個以少勝多的絕地反擊戰神話。但最後在被劉邦圍困垓下的時候,他竟然選擇了在烏江邊拔劍自殺,一劍結束了自己悲壯的一生。

其實,勝負乃是兵家常事,看看劉邦,被項羽打敗過多少次,不僅挺過來了,還來了個漂亮的反擊。但這種失敗放在項羽身上,他就無法接受。

因為他太自負了。

他有多自負呢?鴻門宴中,謀士范增多次暗示項羽殺掉劉邦,但項羽卻視而不見,給了劉邦逃脫的機會,這也為後來的楚漢相爭埋下了隱患。

項羽為什麼不殺劉邦,有人說他是婦人之仁,但關鍵還是項羽太自負,因為他根本沒把劉邦放在眼裡,也不覺得劉邦有能力跟他這個西楚霸王相抗衡。

所以,當他被劉邦打敗後,內心無法接受。而他最後被圍困時,至死不肯過江東,也是因為自負。自負的他因為一次失敗,便觸發了內心的自卑情緒,並且被無限放大。

自卑真的有這麼可怕嗎,足以毀滅一個人對生命的追求?連項羽這樣的強者都擺脫不了自卑的影響,身為普通人的我們該怎麼辦呢?

彆著急,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先生有“絕招”。他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告訴我們:自卑感的存在未必就是一件壞事,雖然自卑有可能摧毀一個人,但另一方面,自卑也有可能使人發憤圖強,將自卑化為動力,可以補償自己的弱點。

換句話說,正是因為有自卑的存在,才不斷激勵著人們克服自身障礙,去追尋生命的意義,並最終實現人生的價值,超越自我。


項羽烏江自刎,並非自負,而是骨子裡的自卑造成的


本書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奧地利心理學家及醫學博士,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創始人,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20世紀三大心理學家。他創立了兒科指導臨床體系,並終且一生致力於培訓教師、社會工作者和心理醫生的工作,具有非常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

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阿德勒從個體心理學觀點出發,以自卑情結為線索系統地闡述了人生道路和人生的意義。

一、自卑感的形成。

先來說個簡單又常見的例子,有些人在外面很慫,被別人欺負都不敢吭一聲,但一回到家就成了吆五喝六的大爺,覺得自己比誰都厲害。像這樣的人,雖然身體健全,但他卻有個心理假面,在他內心深處,永遠存著這麼一股自卑暗流的情況,這就是“自卑情結”。

自卑情結是指一個人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卻深信自己能夠解決時所表現出來的不自信。

不自信說白了就是自卑,那問題來了,人為什麼會產生自卑呢?深究起來,形成自卑感的因素主要有這幾點:兒童成長期的經歷、學校的影響和家庭的影響。

1、兒童成長期的經歷

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從兒童幼時的言行中,能看出這個孩子長大後的模樣。這跟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意思差不多,講的都是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

兒童成長期是人生中非常關鍵的一個時期,在這個時期內,如果出現下列情況,將會誘發孩子產生自卑感。

第一種情況是:生理缺陷。

如果一個孩子存在生理缺陷,心理上便會很痛苦,同時還要承受別人異樣的目光,這將容易導致他過度重視缺陷,而忽視了真正的自己,產生自卑。

第二種情況就是:被溺愛。

被溺愛的孩子長大走進學校,走進社會,除了家人,其他人不再關注他,不再圍著他轉時,他們就會產生巨大的失落感,這種失落感會令他們難以承受,甚至開始懷疑人生,自卑感也就隨之而來。

第三種情況是被忽視。

一家自閉症康復醫院的醫生說,雖然現在孩子的物質條件越來越優越,但是語言環境卻是越來越差,這也是為什麼現在自閉症兒童越來越多的誘因之一。很多父母為了省事,用一部手機、一臺IPAD或一臺電視就打發了孩子,而忽視了孩子的內心真實需求。

孩子長期被家人忽視,這就導致他們找不到一個值得信賴的“他人”,當然也就無從得知愛與合作是什麼了。他們總會高估困難的程度,同時低估自己獲得他人幫助與善意的能力,這樣的孩子是非常不自信的,不敢輕易與人交往合作。

總結起來,兒童在生長期如果遇到生理缺陷、溺愛和被忽視這三種情況將容易導致一個人對生命意義做出錯誤的解讀,從而形成自卑感。


項羽烏江自刎,並非自負,而是骨子裡的自卑造成的

2、家庭的影響

近些年來,原生家庭問題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

作為原生家庭的第一責任人——父母,對孩子更是有著致命的影響。那麼在家庭中,父母的職責分別是什麼呢?

作為父母,最重要的職責是讓孩子在生命之初便體會到信任“他人”的價值。而且,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和母親分別有自己的重要的任務。

先來看看母親。

孩子從胚胎開始就跟母親建立了聯繫,這也就是說孩子對母親的依賴是與生俱來的。在孩子的眼裡,母親是他們最早面對的“他人”。

母親在孩子生命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一個合格的母親首先是要真正關愛孩子,其次是讓孩子信任自己並且信任他人,教孩子學會合作與獨處,擁有與他人良好的溝通合作能力。

再來看看父親。

在中國式的家庭中,父親是一個權威的存在。不知大家有沒有觀察到,很多父親在家都是甩手掌櫃,除了上交工資之外,家裡的一切都不管,這也間接造成了父母親在家庭中的不同地位,所以就會出現許多婚姻中的“單親媽媽”。

其實,在一個完整的家庭中,父親與母親是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父親要做的就是,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將自己的陽剛、果斷以及勇敢,這些優秀的品質,傳遞給孩子。

除此之外,父母之間的關係和家庭順位,也會對孩子產生影響。

父母關係融洽,孩子會更自信,相反,父母關係處理得不好,他們會在無形中將這種不愉快傳遞給孩子,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不安。另外,一個家庭中,長子女和幼子女相對來說更容易自卑,因為他們曾經都是家裡最受父母溺愛的那個孩子。

3、學校的影響

學校教育是對家庭教育的延伸與補充,如果說家庭是啟蒙教育,那麼學校就是正規的系統教育。我們獲得的知識,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是在學校學習期間形成的。

如果說家庭是一個小團體,那麼學校則是一個更大的團體,我們在家庭中所積累的問題,都會在這裡暴露出來。

怎麼把學生教好,特別考驗老師的能力。老師們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還需要培養孩子們優良的性格,責任跟母親一樣重要。

遺憾的是,在現行的應試教育制度下,老師們往往更關注的是孩子們的成績與名次,而忽略了他們的心智發展、性格與社交能力的培養。正是因為這樣,所以那些在各類考試中,成績偏低的孩子會更容易自卑。

也就是說,無論是孩子自身的成長經歷,還是學校和家庭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都會讓孩子很容易錯誤地解讀經歷的意義,從而產生自己不好、不行、不被需要、不被愛的認知,並因此引發自卑。


項羽烏江自刎,並非自負,而是骨子裡的自卑造成的


二、自卑對生活的影響。

有句話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一個長期處於自卑中的人,內心一定是壓抑的,當這種被壓抑的感覺累積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有個爆發的出口,這時他們就會採取某些行動,這些行動也會不同程度地影響著生活。

不知大家可還記得當年轟動全國的“馬加爵事件”。

因為家庭貧苦,長相又不好看,馬加爵長期處於自卑中。所以,當受到同學接二連三的嘲諷時,他再也忍受不了,舉起了手中的鈍器,砸向了同學,致四名同學死亡,而他自己也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五名正值青春年華的孩子就這樣告別了人世,留給父母的是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哀痛。

如果沒有意外,馬加爵和那四個年輕人都會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可惜,這一切都被自卑的魔爪給毀了,想想都讓人痛心。


項羽烏江自刎,並非自負,而是骨子裡的自卑造成的


曾經見過一個小夥子,很有才華,但是在單位一直不被領導重用,同事們對他的評價也不高。後來經過了解才知道,小夥子雖然有才,但是沒有合作意識,團隊做方案,他從不參與討論,也不接受大家提出的意見。不僅如此,單位集體活動,他也不積極參加,總是要等領導將任務分配到個人,才極不情願地參與。

也因為如此,雖然他有才又有工作經驗,但年近四十了,工作上仍然沒有起色,人際關係也處理得不好,而且這種負面情緒也影射到了其他方面,小夥子的婚姻生活也並不美滿。


項羽烏江自刎,並非自負,而是骨子裡的自卑造成的

由此可見,一個自卑的人總是容易將這種自卑心理帶入生活中,雖然是無意之舉,但往往會給生活帶來或大或小的影響,這樣的人生道路走起來或更加不容易。

自卑雖然不是洪水猛獸,但現實中還是有不少人都做了自卑的俘虜,被自卑牽著鼻子走,輕則影響了生活,重則可以摧毀一個人。

三、克服自卑實現自我超越。

要想超越自我,首先就要克服自卑。

如何克服自卑,阿德勒給大家支的招就是:平衡人生三大任務。簡單來說,就是平衡好工作、個體與社會、愛情與婚姻。

第一個任務——工作。

一個正常的人在結束學習時期之後,都要走上工作崗位。對普通的我們來說,工作既是謀生手段,更是實現個人價值的一個重要途徑。

經調查研究發現,一個人對本職工作的喜歡程度越高,那麼他的心理滿足感、幸福感將會更高,相反則會越低。可見,工作在一個人的人生中有著多麼重要的地位。

第二個任務:個體和社會

馬克思說過:“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這也就是說,每個人都與社會息息相關。只有將自己融入社會團體中,才會有更好的發展,正所謂“一個人跑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遠。”

如何融入團體,這就又涉及到合作意識問題。如果一個人能發自內心地認識到,這是一個由我去工作、去推進的世界,並且用這樣正確的方式去面對自己的職責,他就為社會進步做出貢獻,盡到了自己的責任。

第三個任務是愛情和婚姻

一個完整的人生,愛情是不可或缺的,而愛情之花結出的果——婚姻,則順理成章地成為人生中一大主要課題。

從理論上來說,愛情,以及它所在婚姻中的圓滿,是對異性伴侶最親密的奉獻,具體表現為生理上的吸引、相濡以沫的陪伴,以及生兒育女的共同願望,愛情並不是一些心理學家所聲稱的“純粹天生的機能”。

我們對愛情和婚姻的認同程度對於一個人的心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每個人對於幸福的定義不同,無論物質還是精神都是個人的選擇,無可厚非。


項羽烏江自刎,並非自負,而是骨子裡的自卑造成的

那麼應該如何通過平衡以上三大任務克服自卑,達到自我超越呢?

首先是尋找真正的生命意義。

所有真正的“生命的意義”都有一個共同標誌,那就是它們都具有普遍意義——能夠為眾人所分享,為他人所接受。它可以成為解決他人問題的一種樣本,它將個人意義建立在對他人生命的貢獻之上,一想到我所做的一切於他人有益,我就真的很難再自卑下去。

我們最熟知的張海迪,她在5歲時因患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患,按一般人的理解,這些遭遇夠她自卑一輩子了。 然而,海迪姐姐不僅沒有因為這些不幸遭遇而沮喪和沉淪,反而以更加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作鬥爭,她發奮努力,學完了小學和中學的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等多國語言,並攻讀了大學本科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她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等10萬英文小說,創作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輪椅上的夢》等作品,被譽為“當代保爾”。 張海迪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克服了身體缺陷帶來的自卑,找到了真正的生命意義,實現了自我超越,海迪精神也深深影響著很多人。 由此可見,尋找生命的意義真的是一顆“救心丸”,有了這顆“救心丸”,就能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自卑,我們可以將自卑踩在腳底下,讓它成為生活的墊腳石,幫助我們去追尋更美好的生活。

其次是學會合作。

世界上的每個個體都不是孤立的,我們需要與其他人進行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務。現在做什麼都講究團隊合作精神,孩子在學校裡參加一個小活動要與同學合作,工作中要與上下級合作,就連在家庭中都要講究合作,父母之間的合作、父母與孩子的合作、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合作等等。

可見,合作關係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怎麼去學會合作呢?書中教給我們的方法是:

1、敞開心扉,真誠相待。

要想收到滿意的合作效果,敞開心扉,真誠相待是基礎。

2、學會誇讚別人,做一個有溫度的人。

跳出自卑心理,我們先要學會鼓勵身邊人,不要吝惜你的讚美之詞。

項羽烏江自刎,並非自負,而是骨子裡的自卑造成的

人的自卑感說到底其實是在工作、個體相處時、愛情中而產生的一系列的矛盾所導致的。沒有人想自卑,也沒有人會一直自信。

生命只有一次,沒有暫停鍵更沒有返回鍵,因此願我們都能正確面對自卑,打開黑暗的心門,讓自信的光束照進來,成為一個溫暖明亮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