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戰而勝,取得這塊失去八百年的土地

中越之間的糾葛長達數千年,直到現在,我們對這個鄰居的感情都是非常複雜的。曾經要好的同志加兄弟,可又刀兵相見,打了十年的仗。誰都很難說清楚,中國與越南的關係,最終會走向何方。

越南方面認為他們第一位君王祿續,是神農氏的後代。這樣說起來,中越還真是一家人,只是後來分了家而已。直到秦始皇時代,越南這塊地方正式出現在中國史書上。

秦國統一天下後,派出數十萬大軍南征,攻取嶺南廣大地域,在越南北部設立象郡。此後的一千多年裡,越南北方和中部都屬於中國版圖,越南南方是佔族,這就是的北屬時期

不戰而勝,取得這塊失去八百年的土地

五代時,趁著中原動盪,交趾打敗南漢政權,獲得了藩屬國的地位,開始脫離中原王朝。此後的交趾王朝一邊對中國稱臣,一邊關起門來自稱皇帝,骨子裡不甘心屈居中原王朝之下。

宋朝推崇文人治國,在邊疆上也多采用息事寧人的態度,竟然使交趾在大宋的境內有了一塊飛地。宋朝時的中越邊境,其實在現代邊境線的南邊。我們熟知的一些越南省市,如諒山、高平等地,當時都屬於中國。

公元1052年,廣西儂智高發動叛亂,交趾趁機向北擴展地盤,死皮賴臉地向中國討要土地。儂智高是廣西少數民族的首領,世代與安南為仇,雙方發生過多次戰爭。

不戰而勝,取得這塊失去八百年的土地

儂智高向朝廷請求內附,但沒有得到同意,便起兵攻破十餘個州縣,包圍廣州城。儂智高還建立大南國,自立為帝。這是宋朝也無法容忍的,派名將狄青南征儂智高。

在宋軍征討儂智高的同時,交趾也出兵攻打儂智高的後方。儂智高兵敗逃到大理,隱姓埋名逃脫了懲罰。而交趾認為自己有功,向大宋索要廣源之地,即現代的高平。

宋朝對南方的土地向來不怎麼看重,既然能夠容忍大理國的存在,也就不太在乎這些邊夷之地。於是便把廣源州部分地區,劃給了交趾。此後,凡是中原戰亂,安南都會向北拱一點,蠶食更多的土地,把邊境線推進到了鎮南關一線。

而交趾得到的那塊飛地,是廣西境內的江平、黃竹、石角、句冬等地,這裡居住的是交趾京族人,被稱為京族三島(巫頭、萬尾、山心三島)。宋朝本著以人為本的精神,將此地給了交趾。沒想到,這塊飛地維持了800多年,要到清末才重新迴歸中國。

不戰而勝,取得這塊失去八百年的土地

當法國把安南變成殖民地後,與清朝打了一仗。這場戰爭清朝打得不算太難看,雖然南洋水師全軍覆沒,但陸上戰鬥還算可以,老將馮子材取得鎮南關大捷,法軍無力再戰。

這場中法戰爭是晚清少有的勝仗。但是清廷害怕引起列強的共同干預,再加上內部傾軋因素,使清政府不願擴大戰事,主動向法國提出了議和。

清朝一開始想把宋朝以來劃給越南的土地,都給要回來,但法國方面堅決不肯。事實上,法軍在越南的主力遭到失敗後,內閣為此倒臺,已經無力維持這些地方的佔領。如果清軍乘勝追擊,法軍能不能守住,還是很難說的。

不戰而勝,取得這塊失去八百年的土地

戰場上沒有拿回的東西,卻想在談判桌上得到,清廷顯然是一廂情願了。法國人不但不肯吐出地盤,反而要求中國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地位,也就是讓越南脫離中國的藩屬體系,成為法國殖民地。

與宋朝一樣,清朝選擇的是息事寧人,放棄了對越南及中華故土的統治地位。清廷的防務重點是在北方,李鴻章等重臣根本不願意在越南這裡投入資源。連遣返得勝之師的經費,都是由雲南地方鄉紳承擔了大部分。

清朝看起來是個龐大的帝國,可是每到戰時,只能依靠一隅之力來抵禦外敵。李鴻章在十年後也將感受到這種困境,以他一人之力,對戰整個日本。

不戰而勝,取得這塊失去八百年的土地

1885年,中法簽訂條約,除了把京族三島給要回來外,其他條款基本上滿足了法方的要求。清廷因此又被罵了好一陣子,雖勝猶敗,失去了越南的宗主國地位,跟戰敗沒什麼區別。

相比其它條約,這份中法和約總算收回了一點主權。但京族三島早就由清朝官府實際管轄,越南只有名義上的主權而已。據清史記載,收回的這塊土地,南北長約40裡,東西長約60裡,算下來有600平方公里。

由於上世紀的圍海造田,京族三島已經和大陸連成一體,這裡有豐富的旅遊資源,以及好客淳樸的京族人民,是個旅遊度假的好去處。


文章轉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