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一詞怎麼來的?與晚清名臣張之洞的父親有關

只是普通舉人,夜夜為全城學子免費“加燈油”,生個兒子名揚晚清。

有一個舉人出身的官員,在貴州為官三十餘載,輾轉各地知縣與知府,任職期間,十分重視教育,並以實際行動幫助那些發奮讀書的貧困學子。他任職安龍期間,每到午夜交更時分,都會派兩個差役挑著桐油簍巡城。如果見哪戶人家有人在挑燈夜讀,便去幫他添一勺燈油,並且送上鼓勵,這一堅持就是十三年。


“加油”一詞怎麼來的?與晚清名臣張之洞的父親有關

這個人就是清朝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張鍈。張鍈為讀書人"添燈油勸學"的故事,也很讓人感動,這也成為“加油”一詞的由來。並且,張鍈還有一個了不起的兒子,就是後來成為晚清四大中興之臣的張之洞。


“加油”一詞怎麼來的?與晚清名臣張之洞的父親有關


出生於乾隆五十八年(1791年)的張鍈,少時勤奮攻讀,知識廣博,但是,他的學歷並不高,只是嘉慶十八年(1813)的舉人。張鍈自道光六年(1826年)出任地方官以來,一直工作在貴州,歷任大桃、清平、安化、貴築、威寧、古州、黎平、遵義諸州府縣官,咸豐五年(1855年)升貴東道道尹,翌年病逝於任上。


“加油”一詞怎麼來的?與晚清名臣張之洞的父親有關


張鍈出身寒微,頗知民間疾苦和政治流弊,在貴州任職時,為官勤政,政績突出,治盜安民,維護社會安定。他到哪裡任職,家就隨遷到哪裡,表示以此為家,為百姓造福。


“加油”一詞怎麼來的?與晚清名臣張之洞的父親有關


除開修驛道,獎勵農商外,還傾心於教育事業。張鍈升任興義知府時,見舊試院遠在城外,破爛不堪,便與轄區內的各單位商議擇地另建新試院。為了籌措建院資金,他率先把自己自參加工作以來的全部積蓄1000兩白銀捐出。在他的帶動下,很快就籌集齊了建設經費,花了一年多時間,新的興義府試院就建成使用。


“加油”一詞怎麼來的?與晚清名臣張之洞的父親有關


張鍈厚愛積極向上的青年學子,在興義期間,不惜重金延聘名師到桅峰書院執教;聽政之餘,他常到書院與學生談學論藝。在張鍈的不懈努力下,興義府學風興盛,培養出一批人才。10餘年間,考取舉人20餘名、貢生8名、進士2名,民間稱為“曠古未有”。


“加油”一詞怎麼來的?與晚清名臣張之洞的父親有關


他的兒子張之洞就出生於興義。張之洞13歲時才回到河北原籍應試,考取秀才;15歲時赴順天府鄉試中舉人第一名,成“解元”;26歲考取進士第二名,成為“探花”。張之洞入仕後,後歷任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軍機大臣等職,是晚清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