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人要寫詩應該押平水韻還是中華新韻呀?

腹黑的小憂鬱王子璇


今天的人要寫詩應該押平水韻還是中華新韻呀?

我認為如果寫絕句律詩都可以押。你經常習慣《平水韻》的就用平水韻,習慣用《中華新韻》的就押新韻。但是你要是填詞就不能用新韻了,平仄發聲不一樣。而且詞按譜填詞要求很嚴謹,多一字少一字不行,發仄聲你用聲字那就不是詞譜了。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中華新韻》

中華新韻

由中華詩詞學會於2005年5月頒佈,共分十四韻。

在瞭解前面十八韻之後,就可以十分清楚的看明白中華新十四韻了。新韻將十八韻中的三歌,納入了新韻中的二波;即e、o 同韻。然後將十八韻中的十八東,也一併納入成了新韻十一庚;即eng、ong 同韻。再將六兒與十一魚,一同併入了十二齊。即i,er,ü同韻。

整理改動之後的新韻,也確實顯得比之前簡潔幹練了;但也正由於很多不完全相同韻的同韻使用,格律上又不稍加彌補,最後導致做出來的詩、詞,與傳統詩歌漸行漸遠。說透徹明白了,掌握好16基本韻,分清21複韻母,並逐漸注意在格律上進行創作、限制,難免以後不會再作出好的詩詞。

再來說說《平水韻》

平水韻是從宋朝至今詩人們作舊體詩使用的韻書,在詞韻出現以前,詩人們也是用詩韻來作詞的。近體詩用韻根據“平水韻”,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劉淵而得名。平水韻依據唐人用韻情況,把漢字劃分成106個韻部(其書今佚),是更早的206韻的《廣韻》的一種略本。

每個韻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絕詩用韻,其韻腳的字必須出自同一韻部,不能出韻、錯用。清代康熙年間,後人所編的《佩文韻府》把《平水韻》併為106個韻部,這就是廣為流傳的平水韻。

平水韻是中國音韻學的寶貴遺產,中國人至今可以看懂並讀出古代文獻,是因為中國一直堅守了隋朝建立的音韻系統。

隋朝以前是用口語押韻作詩,隋朝的陸法言等人編制了《切韻》,從此詩人們作詩有了押韻的標準,從口語押韻改為依照韻書押韻。在唐朝和宋朝,政府機構依據《切韻》改編了唐韻、大宋廣韻、集韻,後來又合併韻部改編成了《平水韻》。

中華新韻,就是現時的音韻專家們,根據現時最普及的語音系統所作的一次整理,其作用就是讓人能夠在現時的語音系統下更方便地創作古近體詩詞。根據時代的特點制定時代的法則,這是每一代人都會做的事,畢竟文藝不可能脫離時代而單獨存在。從這一點上看,我覺得至少不能算是降低詩詞的門檻。

詩詞門檻不應該由使用什麼韻部來衡量。新韻也能出好詩,用新韻,未必就逼格低人一等。其次,用新韻並不低人一等,但只會新韻的,的確要逼格低人一等。

這裡有一個傳承問題。任何文學體裁併不是憑空產生的,你總需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先立,然後有破。沒有立而直接喊破的,只能是淺薄。所以你總需要看詩經楚辭,看魏晉六朝,看唐詩宋詞,然後可以立,可以破。

古音是學習前人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平水韻你可以不用,但不可不懂。

新韻和古韻很難說孰優孰劣?

從繼承上來看,古韻會把新韻爆得渣都不剩,但從推廣上看,新韻有天然的優勢。新韻可以讓初學者在一開始的時候,不陷入複雜的韻部糾結中。使用新韻的作者一旦入了門,真正熱愛詩詞的學習者很快就會發現新韻的侷限之處,這時候他們會主動學習古韻。

為什麼圈內大家默認是古韻?因為大家都意識到了新韻存在的問題,都發現了新韻在傳承上的不足。

平水韻不是金科玉律,也只是當時的一種總結。它不是數學定理,違反就幹不成事。該死十三元的典故雖然可能是好事者杜撰,卻也反映了平水的一些毛病。如果不是專門的語言學者,一東二冬讓現代人去區分的確有些強人所難。新韻在韻腳方面已經非常放寬,所以也就不用有什麼通押了。

新韻沒有了入聲,在語調鏗鏘上有非常嚴重的毛病。無論是讀古詩還是自己創作,使用“積”“習”“則”等字作為平聲是非常難受的,破壞了整個詩句的鏗鏘感。這一點是新韻的致命硬傷。

最後說一個題外話。今人用漢語拼音注音,古人則用反切法。反切法有一個非常大的好處,就是異地兼容性。比如“勞”,注音“郎刀切”,“豪”,注音“乎刀切”。儘管湖南人和上海人念“勞”和“豪”的讀音可能各不相同,但他們看到這個注音,只需要各自用自己的方言“郎”和“乎”切自己的“刀”,出來的都是押韻的。而漢語拼音注音是直接標明音節,ao只有普通話一種讀法,如果你的方言中剛好沒有這樣的音節,就無法知道到底如何讀了。綜上,新韻古韻無高低,但作詩可以不懂新韻,卻不能不懂古韻。懂了古韻之後,再如何取捨,則是自己個人的事情了。



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這樣來看,就說我自己吧,從上學識字開始學得就是中華新韻。參加工作以後,由於工作需要經常寫文章,業餘時間愛寫寫小詩,散文等等。退休後也沒有擱筆,頭些年看到現代詩歌走上了朦朧之路,讀不懂看不明白的時候,我就愛上了律詩和絕句,覺得比看不懂的朦朧詩要好過千倍,自己也在學習練習。原來想學習平水韻,買了書以後,由於自己年齡大了記不住,與新韻老是相混,乾脆就放棄了。現在寫什麼詩都用新韻,因為我只會新韻。

第一,由於流行的一直都是普通話,小時候雖然說學了一些文言文,但是古代的去聲已經歸入了拼音的三四聲裡,沒有專門的研究,是沒有人能夠分出來的。

第二,由於平水韻懂得的人比較少,你即使是使用了平水韻,如沒有註明也是看不出來的。現代人學習的都是拼音字典裡的中華新韻,寫現代詩和寫律詩,詩詞,古風,也都用新韻。

第三,只要是你的詩歌寫得好,有意境之美,又有押韻的音樂之美,還有其它的藝術之美,用什麼韻都無所謂,因為說到底那只是一種表達的工具。

謝謝悟空問答平臺!謝謝大家對我的鼓勵支持!





封護勝463


關於寫詩押韻的問題,詩詞界一直爭論不休。我的觀點是:作為一般愛好者,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喜好靈活,只要確保不混押即可,也就是在一首律詩(或絕句)中,要麼押平水韻,要麼押新韻,不能混押是基本原則。作為要深入學習、研究古代詩詞的朋友,則需要學習、採用古韻。

  1. 中華新韻是為推廣詩詞而制定的,根據普通話的發音,第一聲和第二聲為平聲,第三聲和第四聲為仄聲,的確很好區分,總體上也不影響詩詞的創作和賞析。
  2. 但是,中華新韻捨棄了入聲字,將其分派到平聲或仄聲,另外還有少數今平古仄或今仄古平的情況,因此,對有一定水平和需求的詩詞愛好者也需要了解古韻,這對深刻理解古代詩詞的魅力也重要作用。
  3. 詩詞創作講究“煉字”,由於古韻窄,新韻寬,所以如果用古韻進行創作,難度會更大,但同時對作者創作能力的持續提高具有一定幫助。

零點拾韻


應該使用《中華通韻》。這是2019年初,教育部委託中華詩詞學會,和北京的一些大學的專家學者們立項研究後通過的。是國家推行的,一部用來規範詩詞、戲曲等韻文創作的用韻依據。

《中華通韻》是根據現在全國通行的法定標準語言_普通話的讀音為依據,整理而成的音韻工具書。具有契合時音,簡單明瞭、科學合理的巨大優勢。以中華通韻為依據創作的詩詞作品,受眾是全國人民,因而,會受到更為廣泛的歡迎和流傳。會對繁榮詩詞等韻文創作,起到極大的助推作用。

因為,新韻剛剛誕生,很多詩詞愛好者早已習慣使用“平水韻”。詩詞創作在目前又是純民間行為。故國家沒有廢止平水韻。但提出“倡今知古”,雙軌並行的方針。就是在目前:大力提倡使用今韻(倡今)對古韻,適當瞭解即可(知古)。看來,平水韻被新韻取代,已是大勢所趨,時間問題了。

在詩詞創作中使用國家通行的新韻,是順天應人的明智之舉。



橡木桶61955766


在規例上,目前中華詩詞學會推行的是雙軌並行,也就是說,寫近體詩詞,選擇《水平韻》體系,或者選擇《中華新韻》體系,都是可以的。

但有一點要注意,這裡面涉及的不僅僅是“韻”的問題,而且還有“律”的問題。所以我在此用了體系這個詞。



近體詩有著一定的格律規範,習慣上會以平仄進行標示。由於今、古音在聲調上已經發生變化,所以平仄的歸納方式也有變,例如,中古音中,分平、上、去、入四聲,其中以平聲為平,上、去、入為仄。而在今音中入聲字已脫落,在聲調上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其中又以陰平、陽平為平,以上、去聲為仄。

那麼,假如是選用《中華新韻》體系,就要以今音的聲調去劃分平仄;如果是選用《平水韻》體系,就要以中古音聲調去區分平仄,兩者不能混用。如果僅僅是涉及韻腳問題,押什麼韻對創作都沒有什麼影響。但因涉及到“律”,問題就有點複雜了。





一個基本的事實是,不論是多年前《當代詩壇點將錄》中推舉的百名大家,還是當下徐晉如推舉的“當代八大詩家”,以至曾一度被稱為詩壇新生代中堅的“後浪社”成員,基本上都沒有人選用《中華新韻》體系。而一些以新韻入門的作者,到一定階段後也多會轉到《平水韻》體系。我們在教學上,也一律採用《平水韻》體系。

主要原因便是聲律體系不能獨立於詩詞語言之外。語言由語音、語詞、語法共同構成,相應於詩詞語言,則為聲律體系、意象體系和詩詞語法體系。

意象是構成詩句的基本單位。傳統詩詞的整個意象體系,都是在《切韻》音系下產生。而《中華新韻》的制訂方式,並非和歷代制訂韻書的方式一樣,以《切韻》為基礎,根據當時的語音變化進行擬定。或者說《中華新韻》體系,是自隋以來,唯一不屬於《切韻》音系的韻書。



假若選用《中華新韻》進行創作,就意味著傳統詩詞中,很多意象的使用習慣和句法上的使用習慣,都會受到影響,會給閱讀和創作帶來不必要的困惑。所以我建議不論學寫詩詞,還是創作詩詞,都選用《平水韻》。


詩詞書院


平水韻和中華新韻都是語言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古代作詩都是用平水韻的,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而中華新韻只有幾十年的時間,更準確地說,只有十幾年的時間。中華詩詞學會《21世紀初期中華詩詞發展綱要》指出:為了促進聲韻改革和推行新聲韻,很有必要組織學者、專家儘快編出新韻書,以應急需。據此,《中華詩詞》編輯部組織力量才整理出了《中華新韻》(十四韻簡表),公佈時間是2010年。滿打滿算也就10年時間。現在,詩詞界實際上是平水韻和中華新韻雙軌並行。

總體來說,中華新韻比平水韻簡單多了,對於繁榮詩詞創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音韻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新韻並不完美,尚需進一步修訂完善。就我的實踐體會來說,剛開始,我就採用中華新韻,寫詩很實用,用韻較寬,得心應手,寫了幾百首詩後,總覺得有點韻味不足,興趣未致,尤其是與標準的古詩相比,更顯單調。於是,我轉而採用平水韻,雖然難度大一點,但是詩意更好表達,韻味更濃。又寫了幾百首平水韻詩作,頓感遊刃有餘,也日漸習慣!

所以,我認為,平水韻繼承了隋唐的韻書一脈傳承而來,是沒有割裂的文化瑰寶,是應當繼承發展的,不能輕易拋棄!但是,我也不反對採用中華韻,只是覺得中華新韻還要再修訂再完善,聲韻不可太寬泛,這是可以改進的,期待通過改進、提高與磨合,達到更好效果!


平潭老兵曾7089889


關於此問題,一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莫衷一是。這裡從繼承、順應時代和創作三方面談談個人的體會。

一、從繼承詩詞精華方面來說,有必要學習平水韻,這樣才能在欣賞古典詩詞時,更好的理解它的韻味和格律美。

二、從順應時代的方面來說,用中華新韻創作的詩詞更便於傳播和服務於大眾。

三、從詩詞創作的角度來說,無論詩用平水韻、還是中華新韻,只要肯下功夫,對照韻譜就可進行創作。要創作出好的詩詞,不是由用什麼韻決定的,而是由意境、用字詞和組句精煉達意決定的,韻和格律只是形式。採用中華新韻完全可創作出好的詩作來。當然由於平水韻屬古韻,共一百零六韻,上、下平各十五,上聲廿九,去聲三十,入聲十七。上平、下平韻部字為平聲字,上聲、去聲和入聲韻部字為仄聲字。中華新韻最新版按拼音韻母僅劃分為十四個韻部,其讀音為一、二聲的字為平聲字,三、四聲的字為仄聲字(共五十六個韻)。平水韻韻部多,變化多,但因時代的變化許多字的讀音和聲調與今天有差異,故只有對韻部去創作。而採用中華新韻就簡單多了,從創作用韻和格律方面來說,新韻更利於當代人的詩歌創作,但應注意因韻部寬範,同韻部字用於一首詩押韻時應注意音律的上口合諧。

下面是本人用中華新韻創作的五首律詩,望條友品評斧正。

五絕 趵突泉

趵突泉水澈,三眼湧花蓮。

客賞流波映,源頭自哪山?

五律 秋登鸛雀樓

默步唐詩韻,秋登鸛雀樓。

凌空觀日近,舉手攬雲頭。

遠影青山秀,田原翠色稠。

黃河天際盡,了去萬千愁。

七絕 關中夏收

關中六月麥金黃,日照割機地裡忙。

四五田家乘樾樂,經年汗水化成糧。

七律 徹省因

日月星辰萬象循,翩躚物種地球繽。

神機妙理尤奇異,怎奈饞貓壞宇倫。

暴殮獵食山野味,天咳散落冠毒塵。

舉國之力勢除滅,痛定還需徹省因。

七律 大雁塔

雁塔雄姿矗寺中,千年肅穆向天穹。

晨鐘暮鼓東西守,閱歷風雲氣度宏。

夜晝修行心待客,星移物轉目從容。

終南渭水長空望,靜納紛華默悟宗。

一家之言,不妥之處望海涵。


珒禺


寫詩押什麼韻,要看你的文化程度,平水韻窄,押起來比較困難,新韻寬,寫起來出韻的概率小。剛學寫詩的同志,先押新韻,熟練了,就學習韻律格式,五絕、五律、七絕、七律,循序漸進,作到這一步,遊刃有餘了,就可以換平水韻了。

其實,寫古風詩,意境寬闊、恢宏,也是一件根好的事情,大詩人李白,寫不好七律詩,但是,他的浪漫主義表現手法,是無可比擬的。


老張1800


時代的發展變遷,從象形文字到古文字,從文言文到現代漢語,語言和語音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一個不爭的客觀事實。

特別是語音發生了分化,《平水韻》,已經窮途末路,壽終正寢,嗚呼哀哉了!還有一部分人抱殘守缺,無法解脫,井蛙思維。高雅不是用《平水韻》能夠拔高的,用《平水韻》來襯托的。

《平水韻》與現代漢語語音,很不協調。現代人創作詩詞,都是“雜交移植”——“轉基因”,都是“現代漢語+平水韻=偷換概念=不倫不類=照本宣科=閉門造車=故步自封=畫蛇添足=濫竽充數=脫離實際”,都是“掛羊頭賣狗肉”,邏輯思維混亂!

如果追求“高古”可以直接用“文言文+平水韻”,不牽扯現代漢語。如果還不古,可以直接上“唐韻”,與唐代大詩人拼得高下。

現代人既是穿上古代唐裝服飾,也不會認為你是唐朝人,只博得笑料而已。因為生活環境和生態決定了現實的情景。

藝術創作需要創新發展,詩詞創作需要創新發展,需要尊重語言發展的客觀規律。沒有真實情感的創作,都是矯情的,都是虛情假意的“做作”!背離時代語言和語音,寫作詩詞,哪裡還有韻律節奏?

文字,是情感的載體,現代的情感+《平水韻》,牛頭不對馬嘴,等於情感錯亂!

在這裡特別要說明一下,一些大專院校從事古代漢語研究、從事古代文學研究、從事古代文化歷史研究、從事古文字學研究的專家除外,因為他們都是真正做學問的人,都是尊重科學的人,他們寫的古詩詞,他們懂得讀法古韻,靠譜!

除此之外,那些虛假的做作的所謂詩人,已經被“平水韻”牽制,不能自拔,能入不能出,把詩詞學死了,把“韻”學死了,沒有創新思維和創新格調。他們都錯誤地認為只要是用《平水韻》寫作的詩詞,才是“正宗”的!

清•石濤說:“筆墨當隨時代”,科學發展,科學創新,才是硬道理。古詩詞的學習和繼承,不創新發展,就是死路一條。

繼承,不是照本宣科,不是亦步亦趨,不是照貓畫虎,更不是死守教條和死守過時落後的“套路”。學習詩詞要實事求是,用時代語言和語音才是適合的正道。

如今的一些古詩詞愛好者,輸在了《平水韻》上,輸在了格局,輸在了情感,輸在了創新發展思維。

最後,要特別強調一下,如果用《平水韻》寫作古詩詞,是你的自由,但是請在詩詞題目處註明。切記,不要混淆視聽,破壞現代漢語語言語音應用環境,本末倒置,顛倒黑白,邏輯思維混亂。


荊州小太陽作文工作室


感覺既然是古詩詞那就應該絕律用平水韻,詞令用詞林正韻,曲牌用新聲韻。這些在各個詩詞論壇裡已是不成文的規定了✔

例一

(五絕*無題)

平水韻下平六麻

* * *

浮生三萬夢,世味一杯茶。

客串千年裡,何時是盡涯。

例二

【中呂·山坡羊】春之逆旅/中華新韻

一級防禦,全民參與,再長跨度別焦慮。

為國需,寧捐軀,中華兒女從無懼。

昨日咎由今自取。行,也逆旅;逃,也逆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