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衛彬:養豬人,為何總是抓不住機遇?

前言

豬價高時,你沒豬;你有豬時,豬價低!

這個尷尬,恐怕是大多數養豬人所面臨的窘境。當然,這個感受有主觀的,更有客觀的。主觀是因利而產生的,高豬價時再多的豬都嫌少,低豬價時再少的豬都嫌多;客觀是由供需事實決定的,高豬價時豬確實少,低豬價時豬確實多!

養豬利潤,由養殖成本、生產成績和豬市行情三方面決定。養殖成本相對固定,浮動有限;生產成績雖然差異大,但是提升是有天花板的,你不可能把MSY提升到無限高,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達標出欄,更不可能把豬養成一頭大象;豬市行情,價低時每頭肥豬可賠200-400元,價高時每頭肥豬可獲利600-1000元,直到現在的每頭肥豬可以獲利2000-3000元,其對養豬利潤影響有多大,無需多言!

那麼,高行情時我們如何有足夠的豬賣、如何抓住獲得高利潤的機遇呢?


範衛彬:養豬人,為何總是抓不住機遇?


分析

高行情時,是否有豬由兩方面決定,一是投資策略,二是生產技術。

投資策略

曾經有多位種豬場的老闆向我發牢騷:“豬價低時,我們的種豬基本是當肥豬賣,即使每頭按肥豬價加一兩百元,任銷售人員把嘴皮磨破,如何講現在是引種的最佳時期,豬場也不願意買;在豬價上漲時,無需銷售人員推薦,再高的價格他們也願意買,我感覺他們傻的有點可憐!”。

如此一幕,在每個豬週期都會重複上演,而且從未有要改變的傾向!

生意講究“低進高出”,為何養豬人選擇“高進低出”呢?

這是由養豬人的屬性決定的!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幾千年以來都是農業主導國民經濟,農業真正向工業轉化也僅僅是最近幾十年的事情。無論哪個行業的從業者,向上追溯三代,80%的人無法脫離農民的身份,而與農業聯繫緊密的畜牧業,比率將近100%,而且無需追溯三代,少數兩代,更多的畜牧從業者至今仍然是農民身份!

改革開放初期,男人多出去務工,而婦女則在家種地和照顧老人及孩子,他們的閒暇時間多用在了養殖。在部分養殖者賺到錢,且發現比種地和打工易獲得更高的利潤時,部分外出務工人員返鄉與家人共同搞養殖,而此時務農則成為了副業,這是中國養殖業發展的雛形!直到養豬業發展到今天,雖然我們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養豬國,但是我們從業人員結構幾乎沒什麼變化,90%以上還是農轉牧人員!

商和農完全是兩個不同的行業,農經不好商,商也未必能做好農。

農業,在農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農活不用學,別人咋做我咋做!”。別人種什麼作物,我就種什麼,別人怎麼幹,我就怎麼幹,即使虧也不是我一個人,這是務農者的普遍心理。以至於大家總是跟著行情跑,去年什麼貴,今年就種什麼,永遠是慢了半拍,總是與高行情失之交臂!

商業,商業講究機遇和眼光,永遠遵循物以稀為貴的原則。商業諺語:“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廉,人廉我轉。”,很好的詮釋了商業經營的本質!

思維完全不在一個頻道的兩類人,職責錯位會有什麼結果呢?

養豬業,如今已經發展為一個徹頭徹尾的商業場!其引種和擴欄時機,直接關係著出欄是趕上豬週期的低谷還是高峰,自然也決定了本輪豬週期豬場的盈利情況。引種和擴欄時機的選擇,需要商人的眼光和膽量,可惜決定權控制在以務農思維為主導的農轉牧人員手裡。他們多選擇高行情時引種和擴欄,低行情時拋售和縮欄,踏著務農人員與高行情慢半拍的節奏!

投資策略失誤,總歸還是我們未完成農向牧的真正轉變,這個轉變不是簡單的行為轉變,更重要的是思維的轉變。牧是商,以此造成的錯位,我們又怎能抓豬機遇呢?

生產技術

不願為知識付費,不願為學習付出時間和精力,豬場生死寄希望於所謂“免費”技術,這是整個養豬行業生產技術落後的真正原因!大到種豬的培育、動保產品和養殖設備的研發由西方國家主導,小到一個豬場的生產技術寄託於飼料或動保企業,都是行業不願為提升生產技術而付出的真實寫照!

當然,有些人會講,行業發展初期就是需要學習和模仿。初期學習和模仿沒錯,但是在我們體量和規模場成為第一時,還是由學習和模仿主導行業的發展,那我們受制於人的情況會越來越嚴重。中興和華為在學習和模仿,而結果呢? 不出售給中興芯片,不讓華為使用安卓系統。此時除了委曲求全和掙扎,你還能做什麼?

試想一下,國外種豬禁止向中國出售,每年從國外大量引種的種豬企業,他們能像掙扎的華為一樣啟用自己的“鴻蒙系統”嗎?豬場在同飼料、動保企業鬧僵以後,人員撤走和技術停止輸出,你能做到不影響自己的生產嗎?

生產技術不僅是行業更是每個豬場的“芯片”!

在我們的生產技術不足以為我們的養豬生產保駕護航時,哪怕我們的投資策略無比正確,也有可能面臨生產效率低下的窘境,仍然無法在高行情時獲得高利潤!

生產技術的落後,同樣會讓我們抓不住機遇?

總結

非洲豬瘟時代,由於高行情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存在,投資策略不是問題,大家都能看到這是千載難逢的機遇,對我們影響最大的就生產技術!

非洲豬瘟防控的成敗,目前基本成為衡量生產技術高低的唯一標準。我們此時需要的不是盲目引種和擴欄,是應該問問自己是否具備成功防控非洲豬瘟的能力。

有,引種和擴欄是好事;沒有,引種和擴欄就是壞事!

沒有,就需要向成功的人學習,即使付費也是值得的。因為你在做生意,不是務農,要講究投入產出比!

養豬人,非瘟紅利當前,不知你能否抓住此機遇?

注:歡迎轉發,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