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與老子相比較,誰的思想境界更高?理由是什麼?

醉墨客


從做人的層面孔子高,從天地規律方向老子高。兩個層次都有道理。

就是人為干預與不干預的結果。

孔子讓人不能像動物一樣活著,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樹立不起來就會比動物還貪婪,這麼說有點汙衊動物,動物吃飽就不會濫殺無辜,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維護生態平衡。

老子思想說動物世界萬物相生並育,相輔相成,相生相剋,維護的自然是平衡的,某一種外來物種入侵就會帶來生態災難,說的就是人類,思想一旦開啟就是雙刃劍,從目前的生態環境來看,人類的貪慾不僅害了自己,也危機整個世界,看看最發達的國家就是最危險的國家。當人類擁有毀天滅地能力的時候,代表這個文明已經開始倒計時了。從這個層面來看老子更上一層樓。這是我對無為的理解。

古人之所以偉大就是能夠預測未來。





混吃混喝混光陰


這個問題好,我來回答。

孔子的思想可以看《易傳》和《論語》,從《易傳》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思想起源。老子可以看《道德經》。老子比孔子要高很多。

從本體論上看孔子和老子的高低

《易傳》彖傳•乾卦:“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始終,六位時乘,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姓名,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從這個彖詞可以看出孔子認為萬物始於天,由於天的雲氣流轉,雨水佈施,萬物眾生才會出現。

這是哲學思想中自然認識的最初階段,算不上高級,一般文明都會有這種認知。

再看老子《道德經》道經第一篇就說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萬物之母。”這裡老子的哲學思想易經超越常規的自然認知,“無”“有”是對絕對存在本體的認識,道是老子認識的絕對客觀存在。

《道德經》第四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這是在述說本體起源,這是先認識本體“道”,進一步認知起源,雖然他也不知道起源,但是現在的我們同樣不知道起源,老子在那個時代就意識到這個問題,可見老子思想之深刻

還有第六章,第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四十章,都有對本體更進一步的認識,篇幅所限,不一一列舉了。

本體論上老子完勝孔子。

認識論上比較孔子和老子

孔子《易傳•序卦傳》:“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與《屯》,屯者……”從《序卦傳》可以看出,老子的因果觀,這是一種認識方法。

《說卦傳》:“昔者,聖人之作易也…………”通篇開完就知道了,這是列舉歸納法,這也是一種方法。

《論語》中孔子首推孝,由孝而推己及人,最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是一種換位思考,推己及人的方法。但是孔子沒交代他這些思想是怎麼來的,搞得儒家一直到了明代大儒王守仁,才解決了學說的根源問題

老子的認識論《道德經》,第一章提到“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那具體怎麼觀呢?《道德經》四十章說了:“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話太高級了,老子就用這麼幾個字,總結了邏輯學三大定律,“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裡面講了對立統一定律,量變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講了物質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概念。黑格爾發現邏輯學三大定律在老子兩千年之後了。可惜後人辜負了老子的貢獻,拿《道德經》修仙,氣人不你說,要是按照《道德經》的精華部分去做,中國可能早發展千年也說不定。

所以從認識論上看,老子完勝孔子,高一大截。

從治世的方法論上看

孔子想用“禮”讓社會達到“仁”的狀態。由孝引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進而造出“君子人格”,又造出“聖人”人格而給人以最終關懷。

這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由奴隸社會轉為封建社會是有進步意義的,很先進,但是也讓秦一統六國之後,使中國的封建統治太強大,一直到清朝結束,儒家思想都作為封建統治的強大工具,讓老百姓不能夠進一步發展,導致最後落後於世界,經歷了一百多年的被侵略史。

儒家思想只可用於自身的人格塑造提升,不可用於治國,否則還得重蹈覆轍。不是全盤否定,是去粗取精

老子的治國方法論主要闡述,“為”,“無為”,“為無為”,“無不為”。這些主要說的是做事不要只按照自己的主觀意願去做,這麼做就是“為”,這是違反客觀規律的。“無為”就是按照客觀規律去做事,這樣就不犯錯,“不尚賢”、“絕智棄聖”等說都是這個意思。推崇大國小民,這些治國方式易經接近現在社會的治國水平了。

《道德經》第五章裡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是比現在所提倡的博愛,公平正義等範圍還要大的愛,和公平。還有好多不一一列舉,《道德經》的理念太超前於老子的時代,有些理念甚至超過現代社會。

所以從方法論,治世的水平上,老子完勝孔子。

總結

無論從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哪一方面老子完勝孔子。但是孔子學說也有不少精華可以啟迪現在的我們。


盛京楊員外


當然是老子!有真人不露相的說法,老子是在不得己的情況下才寫出五千文,他的作品是偽裝者很難利用的,這就是老子的高度,而且常人也難做到的,這也是上層境界的難度,老子的思想是高層次的。也可以說差不多是古今中外的頂端學問,怪不得人們常說老子為大!

人怕出名豬怕壯,老子的思想幾千年以來為什麼沒有受到世人的大力推廣呢?老子本身就不主張張揚炫耀,他的思想和文章早就控制了騙子們的利用心,所以那些帝王將相和欺世盜名的騙子們都用不上他的作品,只有真誠做人的人才能領悟到老子的偉大之處,老子主張真者無需名,一個真心幹事的人,他是為了幹好這件事情為主,不是為了求名。名者無真,一個以名譽為重的人,他的所作所為都是為求名而為的,這就是老子那穿梭時空的偉大眼光!我在這裡只說了一點點老子的高明之處,因為他不願出名,他只想幹實事,所以,自古以來都沒有得到當權者的推薦。

孔子曾經去拜訪過老子為師的,孔子聽過老子的教導之後,回家對學生說,今曰聞道,夕死可矣,崇拜得五體投地。孔子的學說是中層次的學問,實用性廣,只要一個正常人都可以學到一點,就連盜賊也可利用仁義禮智信來騙人,當然,我們也不可能說孔子的學問是錯的,只能說是中等級的,因為好使,歷代的權利者們常常用它來騙取民眾的信任,自己做的全是偷雞摸狗之事。實在人用了孔子的思想就會成為君子,虛偽人用了就會求取功名,孔子的學說真的好做面具!所以很受歡迎,又實用。



知恥為榮


經過時間的檢驗,應該是老子的境界更高。直到今天老子都沒有負面評價。孔子卻譭譽參半。

能對中華文化產生巨大而深遠影響的,其傑出代表就是孔子和老子。

要說兩個人隨著境界高,我認為是老子。

孔子是儒家學派代表,提倡修身養性,如果是年輕人,可以學下孔子。

老子是道家人物代表,提倡無為率真,遵循自然規律。

但到了一定年齡會發現,老子的思想才是大智慧。

老子的《道德經》詳細闡述了世界自然發生發展的規律,人類社會存在發展的規律。成為後世道教修煉之時的精神之祖。

老子所說的自然就是按照人本來所具有的樣子生活。

在老子看來,這種自然的狀態就是小國寡民的狀態。他說;如果你生活在一個有組織有秩序的社會里,你當然會背離自己的自然狀態。

因為你必須去遵循某些規則,你要遵循了某些規則,就會背離自己的意願,就要生活在各種各樣的約束,制約裡。

要實現自由的生活就要“絕聖棄智”,不要去設計各種各樣巧詐的事情。

這種自然化的狀態才是老子特別嚮往的。

孔子主張儒學,封建禮教禁錮了中國幾千年,束縛了幾千年。貌似孔子厲害,

其實他是為統治者服務的。

孔子沒有留下著作,《論語》是他弟子的作品,不足以最大程度體現孔子的思想。雖然這樣,但孔子依舊是偉大的。

後來的歷朝歷代基本都信奉孔子,留下了規矩,因為他的儒學符合統治階層的意願。

在統治階層看來,老子的思想太消極,不適合現實,也會逐漸失去對百姓的,約束管理。

儒家雖然影響了中國人的氣質和品格,讓中國人講理謙讓。

但事實上只是表面的,中國人骨子裡還是道家的思想比較深。

都像儒家君臣父子,秦始皇就不會滅了。陳勝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之。

歷來成王敗寇,非常符合道家的一陰一陽。

老子是比較瞭解中國人的。他曾經婉轉勸孔子,叫他不要瞎折騰,他那一套是行不通的。

以上回答將代表個人觀點。


瑞君說


孔子半部《論語》治天下,老子治大國如烹小鮮。

孔子與老子都是頂尖級的大神,他們的思想影響了我們炎黃子孫兩千多年,都是偉大的人物。誰的思想更高,這個很難定論,只能是相對而言的各自的思想側重點不同。

孔子的思想言論,是有生活的具體細節,因材施教的就地發揮觀點,這樣的言論是比較生動的令人印象深刻。

老子的思想言論基本集中在《道德經》,儒家的一些經典中偶爾也有對老子在當時的觀點的零星記載。他的思想言論不是像孔子般具體付諸於生活,而是抽象化的剝離,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以治國為例,《論語》中就有非常多的治國態度、策略、方案等等的具體,而老子對治國,就拋出一句治大國,如烹小鮮。這是非常抽象化的總結。

孔子注重現實生活,老子注重精神層次。

孔子教人在柴米油鹽的生活中,如何做到仁義禮智信,如何做學問,如何為人處世。老子注重人在精神層次的解脫,如何看到世間本來面目,如何發現宇宙規律,如何看待生死。

當然,孔子在精神層次也有論述,只是比較少,敬鬼神而遠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所以孔子在精神層次的生死探討與老子對宇宙規律的道可道非常道相比,他的思想言論多放在“事人”上。

以南懷瑾先生的一句話來總結吧: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醉墨客


老子的《道德經》雖然只有5000字,談到了形而上的道學,談到了形而下的德學,談到了如何通過了解道學,反求諸己,修養身性,修之於身其德乃真,讓德性上身。

孔子的《論語》,因為有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論,裡面好幾次弟子提到,孔子很少言論形而上的道學。

所以,一般都會認為老子的思想境界比孔子好太多,孔子千里迢迢找老子求道,經過老子的一方指點,孔子茅塞頓開,鄱然領悟,回去以後沉默三日不語,對弟子說,老子的思想,如神龍,翱翔虛空,無影無蹤,讓人難以捉摸,讓我心神不定,老子究竟是人還是神?可見當時,老子出神入化的思想境界,對孔子心靈的震撼有多大。

春秋以前,道儒不分家,道家對孔子的高度認可,在《莊子》中處處可見,顏回做為孔子72得意門生中的尖子生,在《莊子》中,達到了

坐忘的境界,孔子說這種境界就是融入於虛空,智慧通達八方了。孔子還謙虛的對顏回說,你可以在我前面帶路了。

其實,作為後來人,想了解前人的思想境界,如果用文字能夠辯駁清楚,就不會有中國的中醫,就不會有中國的武術,就不會有儒釋道的源遠流長,我們只有潛下心來,細細研習前人的經典,反求諸己身,修養身性,感知古人智慧對身心的潤澤,才可能有機會體驗古人智慧的奧妙。

而孔老的思想境界,孰高孰低?老子不知道,孔子知道嗎?虛空無界,誰來界定?


五歲菡寶誦讀古典


老子和孔子都是站在中華文化的源頭的兩位巨人,無法簡單分辨他們的境界孰高孰低。

老子乃貴族出身,世代為官,均為執掌文化禮儀的官員。按《史記·老子傳》。老子,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又載:“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中年以後,入洛陽城擔任了“周守藏室之史”之職位。類似於後代掌管中央的奏章、檔案、圖書以及地方上報的材料的官員。

按後代學者研究,根據老子世代所持的職業推斷,老子其實也是一名儒士,一名原始儒,一名非常博學的原始儒者。

孔子乃平民出身,最多算是一個沒落貴族“從大夫”出身。從小受盡磨難,於磨難中歷練出的至剛至強的性格與老子所提倡的“虛其心”、“弱其志”等思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孔子還是個理想主義者,他希望建立的天下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據史料記載,孔子曾問道於老子,但孔子對老子的思想不完全認同。

學者何新曰:

老子主張,一切順應天道,以天道為本。而孔子主張卻是以人道為本,利用天道謀乎人事。

老子要求順應自然與時勢,而孔子則主張以人性的需要來為自然立法,以王道為國家立法。所有這些主張,老、孔之間是截然相反的。

而我本人以為,我們入世須用孔子之道,要有孔子努力進取的精神,如孔門高足曾子所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的 氣衝霄漢之志氣。要有“知其不可而為之者”的決絕與勇氣。但是,當我們在人海中拼累了,拼不下去的時候,我們可以抬起頭仰望那個可以令我們自由翱翔的老子。我們可以暫時放下所謂的責任、義務、名利、富貴,虛榮那些身外之物,於心中默唸:“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默唸:“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讓自己那顆疲憊的心得以有喘息的機會。緩過來了,想明白了,接著江湖再戰!

所以,我們既需要孔子,也需要老子。二老的境界都是光耀千古的大境界,難分伯仲,也不必要分出伯仲,對於我們華夏子孫來說,兩種思想就是硬幣的兩個面,缺一不可。





華年1979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孔子和老子相比較,誰的思想境界更高?

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疑問,而且大多數人都會認為老子比孔子的境界更高,我們不否定這個答案,但是我們作為兩千多年之後的人,去評論兩位文化源頭上的巨人的好與壞,似乎有些不妥。

一來是因為時間太久,中間經歷了兩千多年前的時間,以現在的眼光去評價當時的對錯,這本身就是一種錯誤。

再者說,儒家和道家對於文化思想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兩者都值得我們去敬畏和學習。

兩個人代表著不同的派別,一個是儒家,一個是道家,都有著非同一般的成就,在不同的領域創造了不一樣的精彩,如果我們在兩個人之間做出比較,倒顯出了自己的愚昧。

倒不如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兩人思想的不同,在不同的文化之中,看到其中不同的精華。

孔子講人道,老子講天道

孔子創立的學派是儒學,講的是仁義。

孔子說:“仁者愛人”。

孔子將仁義定為傳統道德的最高標準,和禮智信合稱為五常,這五常更是貫穿了儒學智慧的倫理價值體系的核心,目的是修養自身品德,遵循天下大道。

儒學中又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意思就是君子行事,因為按義為本質,所以即便是看到了富貴,也不會失去道義去奪取,就好像這樣一句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是小人則不然。

這就是儒學從仁義道德的規範去約束人的言行,用仁義的教條塑造一個好的人生的智慧。

而老子創立的道家,則是從“天道”的角度去詮釋智慧。

《道德經》中的思想核心就是“無為”。

正所謂說: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就是以無為之心去作為,以無事之心去做事,以無味之心去品味,就是從根源修正人生,從內心本源看淡世俗之間的事情,淡化了自己對於物質的過度追求。

因為老子認為慾望是萬惡之源,一個人生出慾望,就會企圖通過卑劣的手段來滿足慾望,填補自己慾望的深淵,這個時候喪失良知和道德的事情也就出現了。

所以一個人應該做的狀態,就是:“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就是輔助萬物,按其自身規律發展變化,而不是輕舉妄為。

這種智慧拋開的就是自身妄為的狀態,另一個角度上來看,老子也是站在了天道的角度去修養人生本性。

如果把儒學和道家思想做一個非常通俗的對比,道家思想就好像是食物,餵養了我們的身體,而儒家思想好像是衣服,遮蓋了我們的羞恥。

因為道家的天道是從內在,也是從心性本源修正自己,而儒家的仁義道德,則是通過外在的標準來規範自己,讓一個壞的人按照這一個標準走向好的方向。

從客觀角度來說,儒家和道家完全是兩種不同派別的智慧,從仁義道德的層面去看,儒家的貢獻更大,而從哲學和天道的角度去看,道家的境界更深一些。

我們對於這些古老文化的最好態度,並不是在其中判斷孰好孰壞,而是通過不一樣的眼光和思維學習不同的智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將兩者結合去學習,才是對於人生最好的修養,也是對於這些古老文化最好的態度。


國學書舍


開句玩笑,老子的境界太高,聖人也無法企及,老子的理念當然好,但世人沒幾個做得到的。連和尚也沒有幾人可以做到。老子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近乎是海市蜃樓,空中樓閣。孔子的境界雖不及老子,但做到的人還是比較多的,故孔子是人世間的聖人,不是天上的神。所以,老百姓知道孔孟的多,知道老子的人少。更何況老子的話,特別難理解,歧義太多。例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無數條解析,誰也說服不了誰,話都弄不明白,更無法踐行了。我的理解是,道雖然是規律,但不是一成不變的;道理是可以講明白的,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不知看官是否認同我的解析?



朵朵佬爺


孔子是管好別人,老子是管好自己。孔子在乎別人,老子關注的是自己。沒辦法比較,不在一個方向。一個向內,一個向外。

大家對老子的思想,對釋迦牟尼的思想理解不了,很正常,因為做不到,很難做到,根本沒辦法做,或者說根本沒辦法無為,無為還是在為,在努力的無為。

做不到所以理解不了。

人身體裡面有能量,或者說人是有情緒的,我們人常常被自己的情緒或別人的情緒左右。那是真的,有的人就是讓你著急,那就是皇帝不急太監急,所有,我們很容易被別人的情緒左右,或者被自己的情緒左右。基本上都是被別人左右。

六祖慧能說內見自性,不要動就是禪定。問題是沒辦法不動,不行啊!做不到!頭腦非常頑固,不理解的東西它是無法接受滴!

直到奧修說,凡是你看見的,它就跟你沒關係。就像你看見馬路上車水馬龍,它跟你沒關係,你很好理解,所以,你不會為馬路上的人流煩惱,你的情緒不可能被馬路上的人流左右。

好的!繼續!

你看見煩惱,看見疼痛,看見瘙癢,它們就跟你沒關係,就是兩個不同的存在,否則你怎麼能看得見呢?你能看見,就說明它跟你不在一個層面,或者說是兩個不一樣的存在,或者說兩個存在吧,就像兩個人一樣。

有一次,我突然發現,那是我的發現,那就是佛祖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呀!你只要看見煩惱,就已經是無所住了,你已經是跟它沒關係了。那是我的發現。一定要看自己的內在,覺知,無論什麼,只是看,讓它存在,不要去消滅它,它就是那麼的友好,它傷不到你,它跟你是兩個存在,就像馬路上的車,你不要站在馬路上,站在馬路邊上,就傷不到你了。

你只要看見煩惱,就已經跟它脫鉤了,已經跟它沒關係。否則你怎麼能看見它尼?

孔子的思想,就是管好別人,不是管好自己。而老子的思想就是管好自己,每個人管好自己世界不就和諧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