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燴麵,“給碗龍肉都不換”


河南燴麵,“給碗龍肉都不換”

河南燴麵

如果說有何種麵食可以代表中原大地的傳統美食,那毫無疑問就是有“解饞莫過燴麵,給碗龍肉都不換”之美譽的燴麵。

燴麵是河南人最喜歡的傳統麵食,以羊肉燴麵最具特色。在隆冬寒日,循著羊肉湯的香氣,推開一家燴麵館,找一座位落座,招呼店內夥計,要上一盤羊雜碎,再來上些泡菜、花生米之類作為開胃小菜。廚房內的師傅將和好的面抻成面帶,然後在師傅的巧手之下變成面片飄入鍋中,只消片刻就可得到一碗熱氣騰騰的燴麵,再撒上一些蔥花、香菜,舀上一勺辣椒油,呈現在食客面前的便是一個夾雜著紅、白、綠的小世界。滑溜筋道的面片和著清淡鮮香的羊湯,暢快淋漓地滑入腹中,頃刻之間乾淨的碗底便出現了,滿滿的幸福和滿足感從心中油然升起,美妙的一天便由此開啟,這是屬於中原大地河南人的樂趣。

燴麵以色澤明亮、滑溜筋道、鮮香爽口、營養豐富等獨特風味著稱於世。對於熱衷麵食的大多數中原河南人而言,麵食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主食。燴麵秉承葷、素、湯、菜、飯渾然一體的地域風格,然後在細節上各有創新,既追求營養豐富,也講究色香味俱全。製作麵條時,為增加面的筋道和口感,麵點師傅在揉麵和扯麵上下足了功夫。揉麵是臂力和耐力的雙重奏,講究“三揉三醒”,勁道越大,時間越久,面的柔韌度才越高。扯麵就是從揉好的麵糰中直接扯下一團面拉伸,然後在案板上摔打數次,就可以得到一根根勻稱、彈滑、柔韌的薄面片,然後下鍋一煮便可撈出。

燴麵之香,主要在於湯,又被稱為“澆頭”。熬湯可用多種材料,但以羊骨為最佳,故有云:“只有羊湯,才能熬出河南燴麵的尊嚴。”湯用上好的羊骨熬製,然後加上枸杞、黨參、當歸、黃芪之類的中藥材祛除腥羶味道,開鍋之後,便可得到極為滋補的奶白色濃湯。食用之時,將高湯澆入煮好的面片中,然後加入羊肉、黃花菜、香菜、木耳、鵪鶉蛋等輔料,便成了一碗鮮香撲鼻、口感爽滑、溫潤滋補的美味佳餚。

每一道麵食都有屬於自己的傳奇故事,燴麵自然也不例外,它有一個響噹噹的別名——麒麟面,與唐太宗李世民甚有淵源。在隋末唐初群雄逐鹿中原之時,王世充於619年廢皇泰帝楊侗,在洛陽自立稱帝,國號為鄭。三年後,尚是秦王的李世民率軍攻打洛陽,在嵩山少林寺棍僧相助下生擒竇建德、迫降王世充,一舉消滅兩大勢力。據說,在唐、鄭等勢力交戰正酣之時,李世民因患傷寒病痛落難於一農家小院。院中住有母子二人,質樸心善,生活頗為拮据,為給李世民祛除寒病,宰掉了院中所養的一頭四不像用來燉湯,然後和入麵條。李世民吃完這頓麵食之後精神大振,渾身冒出熱汗,體中寒病亦隨之消失得無影無蹤。回到長安後沒幾年,李世民從秦王變成了皇帝,自然是山珍海味吃了個遍。一日,突然想起落難之時的那一碗麵,便命人將對他有救命之恩的那對母子接到長安,給予豐厚賞賜,並派宮中御廚向夫人學藝,於是御膳菜餚便多了一道麒麟面。至武則天時期,為了這碗麒麟面,曾多次興師動眾,命人至山中尋找而不可得,只好用山羊代替,麒麟面也變成了羊肉燴麵。幸好宮中御廚廚藝了得,把羊肉燴麵口味做得不比麒麟面差,於是羊肉燴麵便流行於世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