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薰爐初爇蠟梅香


節氣香事 | 小寒,薰爐初爇蠟梅香

題圖製作:蔡嵩麟

在歲時節氣的民俗中,香俗、香禮儀、香文化猶如空氣一般,日用而不覺其存在,但近年來卻因日本三雅道中香道的流行,一提到香,往往首先會聯想至香道。其實,日本香道源於中華香事,被奉為日本國寶的名香“蘭奢待”,也是公元九世紀前後,由中國傳到日本。關於中華香事,可以談的話題很多,今天是小寒節氣,我們今年物候日誌的主題,就從節氣香事說起。​

節氣香事 | 小寒,薰爐初爇蠟梅香

明·高濂《遵生八箋》書影

香之為用,甚廣泛,既有在民俗中祭祀禮儀之用,又有日常薰衣淨室避疫驅蟲之用,文人生活更是離不開香。明代周嘉胄在其著《香乘》中言:“香之為用,大矣哉。”《遵生八箋》中,高濂論香則曰:香之“幽閒者,物外高隱,坐語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悅神。恬雅者,四更殘月,興味蕭騷,焚之可以暢懷舒嘯。溫潤者,晴窗拓帖,揮塵閒吟,篝燈夜讀,焚以遠闢睡魔,謂古伴月可也。佳麗者,紅袖在側,蜜語談私,執手擁爐,焚以燻心熱意,謂古助情可也。蘊藉者,坐雨閉關,午睡初足,就案學書,啜茗味淡,一爐初爇,香靄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高尚者,皓月清宵,冰弦戛指,長嘯空樓,蒼山極目,未殘爐爇,香霧隱隱繞簾,又可袪邪辟穢。”不同的香料香品有其不同的香氣香韻;在不同的歲時節令,不同的空間場景下,使用不同的香器具時,各有其不同的用意和用途。香可謂無處不在,又低調到不為人所在意,而用香的技巧,則恰恰體現出用香者的身份、格調、修養與意趣,節氣生活用香的常識豈可不知?

節氣香事 | 小寒,薰爐初爇蠟梅香

吳清 著《廿四香箋》 書影

我的香學老師,江南傳統文人香事非遺傳承人吳清先生著作《廿四香箋》中,小寒節氣用香為“蠟梅香”。2015年本報物候日誌專欄,我寫的“節氣花木”系列中,小寒節氣應節之花《小寒,一縷寒香素心開》就是蠟梅,在此,關於蠟梅不再展開解釋,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網搜舊文一讀。

用傳統和香之法擬蠟梅的香氣,據吳清先生《廿四香箋》載,只有北宋陳敬《陳氏香譜》中“蠟梅香”一方僅見。古詩中所形容蠟梅香韻如“蜜脾之甜,檀心之烈”,吳先生擬和的蠟梅香方中,以海南沉香30克為主香,擬蠟梅的蜜脾之甜香。再配以印度白檀香30克、印尼公丁香60克、印尼龍腦5克、麝香10克,豐富其香韻和穿透力。香方中,吳先生還增加了3克阿拉伯綠乳香以增香之清潤。

節氣香事 | 小寒,薰爐初爇蠟梅香

《陳氏香譜》蠟梅香方

蠟梅香丸的製作過程為:先將沉香、白檀、丁香、乳香、龍腦分別研末,後以生蜂蜜少許拌和上述香粉。麝香以研缽碾細後,與前述香泥同入搗臼,再略加少許蜂蜜搗和香泥使之和勻。搗杵香泥數百千次後,用勺挖出香泥,搓為梧桐子大小的香丸,無需窖藏即可薰爇。

香丸的用法有使用香碳埋灰加銀葉或雲母隔火的薰香法,也可直接焚燒,現在最方便的是使用電子薰香爐直接加熱髮香,有香氛,無煙燻,更加環保自然。

節氣香事 | 小寒,薰爐初爇蠟梅香

題圖中的陶薰爐是1983年在上海青浦福泉山高臺墓地出土的,距今約5100-4600年良渚時期陶質竹節紋帶蓋燻爐,經專家學者考證,這是目前存世最早的完整薰香器具,也可以說,有據可查的中華香文化源頭在這裡,我們就由此開始我們新一年的節氣尋香之旅吧。


節氣香事 | 小寒,薰爐初爇蠟梅香

今日見報版面

本文是作者為上海《新聞晨報》與《周到》APP物候日誌專欄撰稿原創文章,見報日同時在謙言益語頭條號、博客、百家號、微信公眾號德樂堂中推送全文未刪節版,未經許可請勿轉載盜用。


節氣香事 | 小寒,薰爐初爇蠟梅香

年末好禮:文化傳家2019歲末特製文人書房用香

“清齋·凝神”

清齋:以宋代香方為參照修和,主香為檀香、龍腦,適用於書齋淨界。

凝神:以清宮廷香方為參考修和,主香為沉香、乳香、安息香,並以龍涎香為定香劑,飄香遠,留香久,適用於伴讀凝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