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眾戴上“心理口罩”

我叫李茜,心理學碩士研究生畢業,是邵陽市家庭和諧促進會會長,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平時在邵專業從事心理諮詢、成長輔導、家庭教育、婚姻調解等方面工作。

參 戰

新冠疫情阻擊戰打響以後,看著醫護人員和其他一線工作人員在前線日夜奮戰,我也很希望將自己所學的心理學知識服務於社會:即給有需要的人戴上“心理口罩”。從1月24日起,我就把電話和微信公佈在朋友圈和微信群裡,主要針對一線醫務人員、社區工作人員、已確診患者及其家人、疑似患者及其家人、就診發熱病人、密切接觸者、學生等特殊人群,開展線上線下心理健康輔導工作。

一個多月以來,我接到了各種各樣的心理諮詢電話,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類問題:在家裡的壓抑情緒加上溝通不暢,導致夫妻矛盾升級;由於疫情不能外出,天天宅家裡,導致的情緒壓抑,不適應;對疫情認識不清晰或者過多關注負面新聞,導致的恐慌和焦慮;家長過於焦慮,害怕染病,於是將焦慮轉嫁給孩子,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孩子在家裡沒有娛樂活動,致使頻繁玩手機,過度使用手機等。

針對以上問題,我一一給對方開展疫情知識講解、情緒疏導、減壓訓練、中醫情志調理、心理分析、認知矯正、人際衝突處理、日常作息安排、日常生活困惑解疑等服務,幫助他們適應疫期生活,消除恐慌情緒,科學應對疫情。截至3月8日晚,服務人數50餘人,服務次數約139人次。

解 憂

2月中旬的一天,我突然接到一個焦慮的媽媽打來的電話,說她女兒平時成績很好,但是這次疫情期間開始玩手機,煩躁的時候會跟大人吵架。看著平時非常乖巧的女兒突然變了,媽媽很擔心。我在瞭解了孩子的一些情況以後,與她一起分析原因並告訴這位媽媽,要與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作息時間表;合理安排手機的使用;跟孩子一起開展一些家庭活動,比如製作一些小手工,一起看電影、針對話題進行探討等。

還有一名家長,她的孩子以前很好,最近卻總是要父母陪同睡覺,父母不在身邊,就會感覺沒有安全感,甚至害怕爸爸媽媽哪一天會死亡。經瞭解發現,這是由於家長經常過度關注那些疫情負面消息,甚至把這些消息在孩子面前散播,結果把焦慮“傳染”給了孩子。我告訴家長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全面瞭解疫情;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提及那些引人恐慌的信息;多陪伴孩子,給孩子以擁抱,與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當孩子感到害怕的時候,接納孩子的情緒,並給予孩子安全的支持。

強 心

由於很多一線醫務工作者、一線基層防控人員一般要到深夜才有空諮詢,所以,陪著這些疫期“最可愛的人”開展“邵陽夜話”,就成了我的家常便飯。還有一些確診患者和疑似患者,本身十分敏感,與他們進行溝通時,我總是特別注意把握說話的分寸。比如有一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連續先後撥打了我九次電話,但每次我一接,對方就掛了,讓我一度懷疑這是一個騷擾電話。對方第十次打來,我遲疑了一下,還是接了,沒想到對方在電話接通後連續10多分鐘的時間裡,只是哭泣,一句話不說。我耐心等對方哭完,對方終於開始傾吐自己的心聲,我們倆一聊就是一個多小時。“李姐,聽了你的話,我的心變得敞亮了。我一定好好配合治療,爭取早日來拜見你。”後來,這名患者出院,隔離期滿以後,還真的專程來看過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