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場上,有使用“獨腳銅人”作兵器的嗎?

天香雲外飄


獨腳銅人,作為一種兵器,但就其名字來說,聽起來十分奇特,而這種兵器的外形也是比較吸引人的眼球,有時出現在文藝作品或影視作品中,古代戰場上可能極少人使用。

獨腳銅人屬於一種重型打擊鈍器。它的一端形狀為熟銅鑄成的光頭裸男,並且有一隻手向上伸出手指,能夠夾住寶劍、砍刀的刀刃,手指還能點擊對方的穴位;另一隻手的手掌橫在銅人的胸前,使用者握住獨角銅人的腿部以下這端,然後以另一端作為著力點,用力打砸或格擋,可以當成長劍去攻擊敵人的要害處。

按照一些小說的描述,獨腳銅人的總長度大約是一米左右,重量為幾十斤,有時為了增強這種武器的牢固度和柔性,所以也有用精鍛鋼鐵為芯材,而外表則鑄以熟銅,通過模具澆鑄成型。它適合於身材魁梧而且力大無比的猛男壯漢使用。

獨腳銅人兵器的特點

一般的頁錘、瓜錘或者骨朵這些武器的重心在最前端,以便利於拋物線發力、揮砸、打擊破甲,但是獨腳銅人形狀幾近圓柱形,其中端比較重,不太利於發力、揮砸、打擊,使用起來可能不如熟銅短棍。如果用來格擋敵人的攻擊,還不如實體盾牌或者穿上盔甲實用;如果用來捅刺敵人,還不如槍矛、匕首等利器,而且還顯得笨重。

所以這種武器實際上沒有什麼實戰能力。

獨腳銅人在梁羽生武俠小說裡出現的比較多,另外民國時期的《少林兵器總譜秘本》裡面記載了明朝一個叫玄魁法師的少林武僧就是使用這種獨腳銅人者。但是,歷史上並沒有真實的獨腳銅人兵器原型出土。

根據形狀來推測,獨腳銅人這種武器很有可能是由佛家的打擊鈍器—金剛杵變形而來。因為金剛杵上端也是雕有骷髏頭或者獰猙人頭,雕刻上這種形狀,是用來恐嚇心魔或者魔障,含有憤怒、降伏之意,使這種武器堅固如金剛,諸障無法侵入。

所以,寫小說的人就根據金剛杵的形狀衍生出了獨腳銅人人這種武器。而獨腳銅人上的人像也大體是用來增加武器自身的強大威力,增強法力和戰鬥力,這是古人心目中寄託的期望。

喜歡作者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呦!


歷史時刻錄


在《羅通掃北》中,羅成的兒子羅通的銀纓攢竹梅花槍,可謂所向無敵,唯一在鐵雷八寶的“獨腳銅人娃娃槊”面前丟了陣。鐵雷八寶用“獨腳銅人娃娃槊”直接就砸斷了羅通的“銀纓攢竹梅花槍”。


不過“獨腳銅人”絕非是武俠小說家的臆造之物。是古代十八般兵器中的重型兵器之一的槊。因為《明英烈》裡,常玉春的兒子常茂用的是“獨腳娃娃槊”。

槊這種兵器在漢唐時期比較流行,並不像小說裡那樣用來點穴,而是通常用於馬戰。

項羽就是用的槊;張飛的丈八蛇矛其實就是槊;正史中李世民的凌煙閣功臣大都用的都是馬槊;就連乾隆爺的“九龍寶劍”實際上根據劍身和劍柄的比例來看,也是槊的一種。不過唐朝以後槊就逐步消失了。


從戰國晚期到唐朝的各種各樣的“槊”,發掘過不少,而“獨腳銅人槊”的確沒有發掘過實物,不過有類似的“狼牙槊”。


除小說之外,“獨腳銅人”見載於《少林兵器總譜秘本》,為玄魁法師的兵器,不過不是長兵器,而是短兵器,有點典韋“雙戟”的意思。雖然那記錄也未必靠譜。


總的來講,“獨腳銅人”這玩意,有可能存在。而小說裡幾乎都是反面人物在用。所以肯定不是一般人用的,不是一般人用的就基本上不太可能大規模地出現在古代戰場上。


炒米視角


“獨腳銅人”的全稱叫“獨腳銅人槊”。

在武俠小說和傳統評書中,經常用“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來形容一個人武藝高超,而這十八般武藝,指的是使用“十八般兵器”的功夫和技能,而“槊”就是十八般兵器之一。

說起來,獨腳銅人槊雖然只是梁羽生筆下人物使用的兵器,但在歷史上,確實有人用槊作為兵器。槊是一種重型的騎兵武器,它的形狀類似於紅纓槍、斧頭等攻擊武器,其歷史非常久遠,最早可追溯到漢朝時期。

例如,考古學家曾在雲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中發現了東漢早期的槊。而槊在魏晉時期和隋唐時期的戰場上尤為盛行,但在宋之後卻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因此,在古代戰場上確實有人用槊當兵器,但嚴格意義上講,這種槊不是題主所說的“獨腳銅人槊”。

古人使用的槊,主要是馬槊,馬槊主要是重裝騎兵使用的兵器,長度在四米左右,所以如果不經過訓練,在奔馳顛簸的馬背上,使用馬槊很容易出現破綻,進而丟失性命。

除了馬槊,還有步槊和雜槊。步槊主要是南北朝時期一種對付步兵的長柄武器,而雜槊只是一種統稱,在古代,人們習慣性將一些形狀和使用方法稀奇古怪的兵器稱為雜槊。

歷史上使用“槊”的名人也不少,例如:

唐太宗李世民手下第一猛將尉遲恭,就擅長使用馬槊,還因此受到李世民的讚譽:

世民謂尉遲敬德曰:“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資治通鑑》

還有秦瓊、程知節(程咬金)、李存孝等歷史上非常出名的猛將都擅長使用馬槊。

總的來說,獨腳銅人槊只是槊的一種,而獨腳銅人槊只出現於一些武俠小說中,不過槊在歷史上卻是真實存在的,作為一種兵器經常出現於漢朝之後、宋朝之前的戰場上。


金兔歷史


準確點來說,在目前發現的歷史典籍記錄裡面,還沒有人使用獨腳銅人作為武器的。

獨腳銅人到底是什麼兵器

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鏜棍槊棒、鞭鐧錘抓、柺子、流星。按說在這冷兵器時代,上面這十八般武器就包含了幾乎所有武器了,但是這獨腳銅人是屬於哪一類呢?

其實獨腳銅人在古代,起碼是現在我們所掌握的歷史情況來說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說在古代戰場上是沒有人使用的。而這個獨腳銅人出自我們現代的武俠小說之中,屬於重兵器槊中的一種特例,因此也有人稱呼為獨腳銅人槊。

小太陽之前介紹過古代的槊,是長槍的進化版,所謂丈八長矛即為槊。一般都是將領使用的武器,因為槊不僅十分沉重,同時造價非常高,一杆好的槊棒更是千金難得,上面所說的獨腳銅人在武俠小說的介紹裡重達千斤,使用者都是力大無窮的勇士。

而獨腳銅人的樣子就像字面意思一樣,是一個只有一條腿的人形,只不過這個人上肢還有其他動作,更多的說法就是這個銅人上身雙手合十,高高舉過頭頂,因此獨腳銅人在會點穴的武功高手手中,還有點穴的功能。而獨腳銅人的使用方法,看過上面的介紹,大家應該也能猜到一些,因為槊就是馬上兵器,所以都比較長,使用者一般都是單手抓住獨腳銅人的獨腿,進行揮舞劈砍以及直刺。

至於獨腳銅人的重量是不是真的有千斤重,我覺得不會,在梁羽生先生所著的《武林天驕》中所說獨腳銅人有72斤重,砸下有千斤重,這樣一來還在接受範圍內,畢竟如果單單重量就有一千斤,那在古代哪怕是力能扛鼎的霸王項羽也揮舞不起來這個獨腳銅人吧。


為什麼沒有武將在戰場上使用獨腳銅人

我們都知道,古代戰場的將軍一般都是坐鎮中軍進行指揮,真的有一些身先士卒的武將,帶頭衝鋒的話,必定是深入敵軍陣營,而面對的敵人並不是某位武林高手,都是一些經過軍事訓練的士兵,而且不是一個兩個,一般將軍出來,必定是身邊圍住了很多敵軍士兵,並且敵方的一些神箭手一定是在遠處瞄準著自己。

而獨腳銅人這種武器,雖說揮舞起來三五個人進不了身,但是因為是在馬上,輾轉騰挪之間一定不如通用的刀槍劍戟來的快,雖然砸到一個敵軍非死即傷,但是戰場上,本來將軍可以說就是以一敵多,揮動著笨拙的獨腳銅人一定是不方便。

而普通士兵最為軍隊的底層,使用的都是軍隊統一配發的武器,這樣才好和其他夥伴相互配合,不然別人都用長槍,你卻揮舞著一個銅人在那晃,這不是明晃晃的招仇恨,增加自己的死亡幾率嗎。

所以在戰場上,將軍大多使用輕便一些的刀劍或者方便揮舞的槍,士兵也會用制式兵器,沒有誰會用獨腳銅人上戰場上殺敵的。如果真的有人用獨腳銅人做兵器,一般也都是不上戰場的江湖俠客,單打獨鬥這樣的吧。

武俠小說中有哪些猛人使用這種傳說中的兵器

《羅通掃北》中的第一勇士--鐵雷八寶。在這裡面,獨腳銅人不僅能揮舞的十分自如,而且還可以把對陣將軍的武器打壞,在和羅通對戰的時候,獨腳銅人就大發神威,一擊之下直接將羅通的亮銀槍砸成兩段,還好羅通的兄弟羅仁拍馬趕到將羅通救下,不然羅通可能就成了這銅人下的亡魂了。在這裡面的獨腳銅人的描述是這樣的

有四尺長,原有頭有手,單有一隻腳,像十二三歲的小孩子一般,有千斤多重

還有在梁羽生筆下的《龍鳳寶釵緣》中的韓維,這個韓維是一個獨腳大汗,人稱冷麵虎,使得獨腳銅人重四十八斤;在本書中還有一個在英雄大會上的不知名軍官,也是手使獨腳銅人和獨孤瑩對決,只不過被神箭手呂鴻春一箭穿心射死了。

再有就是《慧劍心魔》中的北宮橫,本是雪山老怪的弟子,手持獨腳銅人和華宗岱對敵,這裡面北宮橫就將獨腳銅人的點穴功能發揮的淋漓盡致,一種武器使出了兩種武器的功能。

結語

根據上面所說的我們可以看到,不論是在正史記載中,還是在武俠小說裡面,在戰場上是沒有人使用獨腳銅人當做武器的,使用這種武器的人都是存在在武俠小說中,和敵人單挑的存在。畢竟戰場上,更多的不是武器的稀有以及招式的完美,最重要的是在戰場是活下來,而選擇獨腳銅人,很可能會減少在戰場上活下來的幾率。



關注小太陽,每天給你不一樣的歷史體驗。


小太陽D


這個獨腳銅人可謂是真的不簡單,想要運用好這個武器必須要掌握好平衡,同時力氣也要大一點,所以在戰場上是很難見到的,但是在中國古代裡還是有一些將軍喜歡用這個,因為很多人都聽過他的另一個名字,他的名字叫做槊(shuo)。


獨腳銅人全稱獨腳銅人槊,多為力大無窮的武者使用。屬於十八般兵器裡面的槊。獨腳銅人是最難使用的兵器,它分量沉重,可以當作銅棍又可以當作盾牌還可以拿來點穴。非常沉重的一種外門兵器,適合膂力較強的人使用。獨腳銅人槊是在木棒或者鐵棒的前端部分按照人的形狀製作。因為只有一條腿,所以叫獨腳銅人。

這個手臂必須要有力氣能夠夾住這個武器,其實它的下一段很像槍的下一段,但是它前面就是一個人的模樣,在古代的話很多人都是非常迷信的,只要打造出人的模樣就可以殺死了很多敵人,這也是封建迷信的一種。


在中國古代槊是18兵器一種,因為他長得很古怪,所以他又有另一個名字叫做獨腳銅人。

一般很多人都知道這個武器是沒有什麼用的,所以用這個的話頂多是保衛中央官員的,像皇帝身邊就是有很多侍衛是有這個意思,就是用來嚇住官員。皇帝是天底下最權威的人物,誰要是敢他對他不敬的話,就要問這個武器答不答應。

在一般的小說裡面,這也會出現這個武器,很多人都在電視劇裡面看到過這個是正常現象,因為在古代的話這個是屬於偏門的武器,所以對於一些英雄豪傑來講就喜歡用這些武器。


但是不管怎麼說,只要你武功高強的話,不論你是用什麼武器,都會變得非常的厲害,獨腳銅人人也是一種非常厲害的武器,可惜的是沒有一個厲害的英雄能夠使用它,使用它的都是一些無名之輩,所以埋沒了它。


史研


感謝悟空問答,在中國古代的冷兵器時代,兵器對於一個武將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可以說是一個武將的第二生命。大家都知道曹操宛城之戰時,猛將典韋因丟失兵器而最終寡不敵眾被殺身亡。在古代有力量型的武將使用重型兵器,有技術型的武將使用輕兵器。而獨腳銅人槊就是重型兵器的代表,非萬人敵之武將不能使用。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位獨特的武將和他獨特的兵器。


獨腳銅人全名叫做“獨腳銅人槊” 是十八般兵器中槊的一種,因仿人型而留一腳作為槊柄稱為“獨腳銅人槊”。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很少有人能使用這種特殊的兵器,只因“獨腳銅人槊”重大而笨拙,一般力量型的武將根本無法舞動,即使能舞動在兇險異常的戰場上也無法入使臂膀的靈活使用。據史料考證在戰國末年就曾有一位特殊武將,使用的兵器就是“獨腳銅人槊”。他就是秦國秦始皇的戰將阮翁仲。

翁仲姓阮,越南族人,為秦始皇大將,相傳他身長1丈3尺,端勇異於常人,秦始皇令翁仲將兵守臨洮,威震匈奴。在統一六國中立下汗馬功勞,死後秦始皇為記其功績,將其鑄為銅像立於咸陽城司馬門外,因其生前身高一丈三尺,勇猛非常,後人尊為神,故作翁仲肖像佩於身,以驅魔鎮邪。

總結,後世歷代皇帝都會在自己的陵前樹立翁仲石像用以震懾,守衛自己的陵墓,更有帝王在皇宮大內的宮門處設立翁仲銅像以震懾人心,彰顯皇家威儀。因秦朝存在時間太短阮翁仲和他的“獨腳銅人槊”不被世人廣知,然而後之世人卻用另一種形式來銘記了這位戰場上勇猛無敵武將。


公子靈均


喜歡讀梁羽生作品的朋友,應該會對獨腳銅人這種武器比較熟悉。《白髮魔女傳》中,卓一航大戰哈薩克武士哈川,哈川所用兵器便是獨腳銅人;《雲海玉弓緣》中厲盼歸拿著這玩意就往主角金世遺頭上砸去,讓金世遺嚇出一身汗,一點心也不敢分,因為他知道,能使用這種武器的人,必定是功夫了得。

獨腳銅人是屬於十八般武器中的槊,但是它卻是最難使用的武器,沒有之一。獨腳銅人的製作本身就是挺複雜的,其形狀像人,但只有一條腿,一般來說,重量達到七十斤左右,所以說,這東西一般只適用於臂力比較大的人來使用。

這種武器在古代戰場上,真的有人使用當兵器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在史料中並沒有相關記載。其實也很好想通,這玩意本身就很重,拿也不好拿,而且一旦使用不好,還容易傷著自己,基本上不會有人喜歡使用。歷代戰場上面,刀槍劍戟才是真正的主流,因為便於攜帶,使用起來比較輕巧。

雖然在現實中沒有人使用過,但是眾多小說家卻對這一武器頗為喜愛。在他們所構造的武俠世界裡面,有著各種各樣的風雲人物, 他們所用的武器一般都是比較奇怪的,也很好理解,這樣才能使小說更有可讀性,趣味性。

再來說說槊,獨腳銅人屬於槊的一種,其他種類的槊還是有不少大將使用的。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但是在三國時期受到巨大的歡迎,比較流行,因為張飛,馬超等名將用的都是槊。

還有關羽,千萬別被小說影響了,認為關羽用的就是青龍偃月刀,根據《三國志》相關記載,他用的也是槊的一種。


徐聊


悟空問答,有問有答,且聽大獅來答題。

題主問:古代戰場上,有使用“獨腳銅人”作兵器的嗎?

針對這個問題實則沒有確切答案,因為自古沒有記載某位古人使用過這種兵器。若非要執拗答案的話,只能說:或許有!

所謂古代十八般兵器,不同的人,根據自己的所學以及身材、力氣等要求,會選擇趁手的長短傢伙事兒。

古代有種槊,頂端打造成娃娃形狀,或許這就是所謂的“獨腿銅人”吧。

聽過單田芳先生《三俠劍》的朋友或許還記得,其中有個鬧海金蛟傻小子孟金龍,天生力大無窮,好賽勇金剛下凡塵,他所使用的兵刃,就是這麼個東西,名曰“獨腿娃娃槊”。

我有一次逛“鬼市”,有位老者擺攤賣古代兵刃。當然,他賣的那些都是現在人仿造的,並非古代遺留產物。他賣的兵刃除了鬼頭大刀(沒開刃)之外,還有方便連環鏟,鋼鞭、銅鐧,其中就有個黑不溜秋的獨腿娃娃。

沒有咱們想象中的大,很“瘦”,腿就是握把,娃娃一手高舉頭頂,手裡攥著個帶尖的鐵橛子。這玩意兒估摸著就是傳說中的獨腿娃娃槊了。

跟老者白話半天,他說古代的兵器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大,影視劇演繹的都是誇大,真正的銅錘他見過(事實上我也見過),那個錘只有梨瓜大小,跟成年人的拳頭差不多大,而不是《說岳全傳》或《隋唐演義》中嶽雲、李元霸使用的那種比西瓜還大的錘。真要有那樣錘,人根本拎不動,更別提殺敵了。

儘管真正的錘並非我們想象中的大,但威力卻不容小覷,打在身上管保骨斷筋折,比刀劍之類的利器更具備殺傷力。能使用鈍器的,都是臂力過人的主兒,並非人人都能耍的起來。


大獅


倘若說到“獨腳銅人”這個名字,很多人會想到是一件藝術品,不過它並非是藝術品,而是一個兵器。

這樣的一個兵器是存在於梁羽生老前輩的一個小說之中,根據小說的介紹它是十八般兵器中的一個重兵器之一,屬於“槊”科目。根據小說中的介紹,能使用此兵器一般都是力大無窮、擅長騎馬戰鬥的大將。

因為該武器重量比較大,所以有人拿出去打仗的時候,利用其慣性就可以橫掃一片,從而達到大面積殺敵的效果。

不過在真實的歷史中,有關於這個武器卻鮮有記載,那麼古代的時候真的有這個武器嗎?

根據小說中介紹,這個“獨腳銅人”重量要遠超呂布的方天畫戟,是18般武器之中,馬背上使用的最重兵器。

而這個武器的本身有一個兩米的長杆,作戰部位則是類似於一個人形的大銅塊,尾部則類似於一個三稜軍刺作戰造型。

梁羽生小說中明確說明歷史上使用兵此兵器的名人有韓維,以及遼國境內的一些能征善戰的名將。

不過現在學者們的普遍觀點是認為這個真實中可能不存在,更不會有人使用這麼奇葩的武器去打仗。

而對於梁羽生老前輩所描寫的武器,在歷史中根本找不到對應的文獻記載,也沒有出土任何與之相似的武器樣品。

梁羽生老前輩在小說中介紹如此一個兵器之後,有很多歷史學家便嘗試著從歷史資料中去尋找這個“獨腳銅人”的相關信息。

可是他們翻遍所有的書籍,除了在一本叫做《少林兵器總譜》一書中發現了“獨腳銅人”這4個字之外,並沒有在官方的文獻中找到相應記載。

從目前所出土的各種武器中也沒有找到這個所謂的“獨腳銅人”。“獨腳銅人”在歷史上這個武器完全不具備其存在的證據。

在《少林兵器總譜》之中確實出現了“獨腳銅人”這個名字,但是並非像梁羽生老前輩所介紹的那樣。書中稱“獨腳銅人”是一個短兵,總長度還不到1米2,和正規的長劍並沒有什麼區別。

根據書中對於該物體的介紹,其功能和“雙翦”非常的相似,都是進兵作戰過程中通過其重力將對方給打傷,並沒有砍殺穿刺的效果。

第2點按照梁羽生先生所描述“獨腳銅人”根本不符合作戰需求。在古代打仗的時候,使用重武器的一般都是一些力氣巨大的武將。他們在上馬單挑的時候,一般都是使用特別鋒利的武器,很少有人使用這些鈍器。

比如呂布,關於張飛這些人。他們的武器特點就是長度很長,本身重量也比較大,而且具有一定的刺砍效果。武器講究的是儘可能做到殺傷力比較強,而且方便使用、造型簡單。

但這個“獨腳銅人”首先要打造出一個人形的結構,本身的殺傷力除了靠鈍器砸傷之外並沒有其他的特點,完全不符合有重量,並且有砍刺殺效果的特點。

古代打仗又不是打遊戲,死了還可以重新一局,畢竟自己的命比啥都珍貴,自然不可能有人拿著這麼荒謬的武器去打仗,因此這個武器在歷史上應該是不存在的。


夏目歷史君


我是小心,與你分享。

題主大概是想問獨腳桐人槊,獨腳桐人槊是古代十八般武器之一,屬於一種重型武器,非力大無窮者不能用。《正字通》上記載:“矛長丈八謂之槊”。這裡給一個形象一點的數字,“仗”按照漢制是長2.5米,丈八就是4.5米,揮動這麼長一個武器,光是慣性,就十分巨大了。還有,這個忠良也是十分大的,其槊柄由木頭製成,槊頂是一個圓錘,然後下面分佈著鐵齒之類的裝飾物,這個重量應該在4-50斤。

筆者認為,題主之所以有此一問,是看梁羽生、金庸的小說產生了疑問。“獨腳桐人”是出自與這兩個小說家的鉅著中。

而藝術源於生活,在雲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中就發現了戰國晚期、東漢早期的槊。這表明,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人使用槊。

這樣的槊構造複雜,肯定是不能批量生產的,在古代應該只有將領才會用這樣的武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